圖為一名工作者在一處淪為垃圾填埋池的緬甸遠征軍墓地搜尋英烈的遺骸。
遺骸上碼放的子彈。
收集到的緬甸遠征軍遺骸被編碼封存在箱盒內。
(圖片由“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工作組提供)
■劉雅馨
我們在一個小便間旁厚厚的垃圾填埋池下找到了士兵遺骸。
上方被垃圾覆蓋著,沒有棺木,隻在遺骸四周用釘子標記出遺骸的長寬高,僅余咫尺,讓他的尸骨得以保存。
雖然這些天我們在垃圾填埋池收殮了數十具遺骸,可每次看著眼前的畫面都會忍不住想哭。
我一點點將遺骸上方的泥土清理開,將夾雜在泥土裡的塑料袋和垃圾憤怒地扔到一邊。因為環境潮濕、遺骸保存很差,幾乎和泥土融為一體,雖然骨頭能看出形狀、但非常軟、一碰就塌。空氣中彌漫著小便間散發的異味,額頭上的汗珠成排的滾落,顧不上擦,有的滑入眼睛,不疼,但夾著眼淚繼續滾落下去,滴到坑裡……
這些遺骸就是上個世紀在緬甸抗擊日本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留下的,當初他們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入伍對日作戰。
4月10日,“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在緬甸密支那中國遠征軍新一軍墓地遺址正式啟動,一期項目周期為2015年4月至12月。
我不知道是該慶幸當初安葬他們的戰友把坑挖得足夠深、還是該慶幸垃圾填埋池挖得不夠深,從截面就可以看到,隻差那麼一點點當年他就會尸骨無存……
我隻知道自己很痛心,我們的英烈、為國家付出年輕生命的戰士就在垃圾池下填埋。
70年了,他們何曾安眠?
一度被遺忘的遠征軍
緬甸戰場時間跨度從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參戰雙方總陣亡人數約30萬人,這是二戰最殘酷也是最血腥的叢林戰。
根據史料,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陣亡約為10萬人。第一次入緬作戰,由於作戰失利,犧牲的6萬人中,約5萬人在撤退途中因自然條件惡劣非戰斗死亡,許多將士被草草掩埋,並未修建墓地。
第二次入緬戰役,遠征軍一路進攻,沿著史迪威公路在緬甸至少修建了15個墓地。
隨著內戰爆發、國民黨敗退台灣,遠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公墓成為無主之地。
在一些歷史照片上,還能看到當地華僑組織學生祭掃墓地。但在上世紀50年代,留在緬甸的國民黨孤軍,曾與緬甸政府作戰……包括后來一系列政治、歷史的糾葛導致一些緬甸人將怨氣撒到遠征軍墓地上,公墓幾乎全部被搗毀。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大多數中國遠征軍墓地都遭到破壞。此后的數十年間,這一段歷史由於政治、歷史的隔閡,長期不為人知。
如今70年過去,原先的遠征軍墓地有的被改建成居民區、學校、廁所、垃圾填埋池,有的無人管理早已雜草叢生。
DNA鑒定估計也無能為力
隻有走進遺骸埋葬現場,才知道了什麼是唏噓感嘆。
現場還安葬有被火化后用帆布包裹的骨灰,骨灰中有很多沒有完全火化的遺骸,我們將大塊的殘骸都拾了起來,剩下的骨灰也都一同裝入密封袋中。
在骨灰裡我們找到了牙齒,我當時很慶幸“找到牙齒就可以送去做DNA鑒定了”,可考古專家和DNA鑒定專家的話卻把我打入冰谷,“在高溫下,DNA會被嚴重破壞,幾乎不可能提取出來”。
也就是說我們為這幾位士兵找到親屬的可能幾乎為零,我們不會知道他們是誰、家在哪、他們犧牲時多大,他們隻會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無名英烈”。
現場也有用擔架安葬的士兵,他們排成一排、有的上面有建筑物、我們無法收殮,而可尋找到的,我仔細清理過,有的隻剩一條腿……
葬坑的分布都是有規律的,比如1號現場全是尸體完全腐化后移葬的,遺骸碼放整齊,頭骨或是安置在肢骨上方,或是在遺骸東面或者西面,隨葬品非常少。
2、3、4號現場大部分為尸體未完全腐化時移葬的,能看到他們還穿著鞋子,同時還會出現一些未發射的子彈、手雷之類的物品,這裡還會有用鐵箱安置的遺骸及火化后安置的遺骸。
5、6號現場有移葬也有原葬,比如用擔架直接下葬的遺骸就出現在這裡。
無處祭拜的荒地
我們在2號現場發現了好幾個大小不一的鐵箱,葬坑挖得很深,將近2米。箱子整齊排列,箱內安放著遺骸,之前我們一直猜測這可能是關系較好的戰友幫忙收殮后安放的。
但當我們在1號現場找到了一個鐵箱,居住在上面的老婆婆突然說:“很多年前曾有一個人來家裡,說這裡用鐵箱安葬著他的長官,他想祭拜一下,但他已經看不出具體位置了,隻知道大致就是這個位置。”
在1號現場,我們隻找到這一個鐵箱,這個鐵箱內安葬的就是那名士兵的長官?2號現場發現的那些鐵箱也是官階較高的士兵?
根據已查找到的文檔記錄,密支那戰役中新30師共陣亡1044人,其中士兵1020人,長官24人。他是誰?他是如何犧牲的?隨著時間流逝、老兵凋零,我們想尋找的答案也越來越遠。
在墓地發掘現場我們找到一個圓柱形金屬物品,新嶄嶄的,一點沒有生鏽的痕跡、底部印有“CONTINE TALE COTY SATURNE”的字樣,有朋友猜測是彈殼或信號彈,但有朋友從網上找到兩張法國名牌化妝品COTY口紅銅套的照片,和我們發現的這個非常類似。
如果是,那這是個女兵?或者這是他送給妻子的禮物?在那個年代法國COTY口紅可不是一般人家能買得起或買得到的,他的家世肯定不一般。
而在另一個葬坑,我們找到一支16K派克金筆,這也許是父親送他的禮物,也許他曾用它寫過溫情的家書、火辣的情詩,最后,它也陪著主人在這裡長眠了70余年。
我們還在葬坑裡找到一塊日本人的銘牌和一枚子彈頭,金屬的牌子上刻著“菊 八九O五 四四六番 六六”,他應該是位英勇的士兵,這塊銘牌可能是他曾經的戰利品,可他最終卻也犧牲在了異域的土地。
回家的期盼
在抗戰、內戰以及隨后的多次邊境戰爭期間,很多老兵與親人失散,旅居緬甸、泰國、越南等國以及台灣或內地其他省份,老兵年歲已高,思鄉心切,但因經濟、身體狀況,或與親人失去聯系,最終都無法回鄉與親人團聚。
1945年,湖南籍新三十八師榮譽士兵劉龍“因傷殘廢不能再服兵役業准其退伍看守密支那本師陣亡將士公墓”,那一年劉龍29歲,在以后的日子裡他一直按照長官的吩咐守護著犧牲的戰友,可直到他去世,同戰友們一樣長眠異域,也終是沒能等來接他們回家的長官。他有多想回家,多想帶著這些兄弟回到那片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的土地,那裡有他們的家人,有他們的父母妻兒,可從生等到死,連他自己也逃脫不了埋骨異域的命運。
劉龍過世后,他的夫人曾致信台灣軍方申領撫恤金,可根據《軍人撫恤條例》,民國84年8月10日在緬甸病故的劉龍“因其已非屬現役期間亡故人員之身份,無法辦理軍人撫恤事宜”。而他的子女,現在在緬甸生活得十分貧困。
華僑楊玲玲的父親楊劍達也是一位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在她的記憶中,從小父親就跟家裡的孩子念叨“有的士兵死了就安葬在當地了,他們的長官跟他們說過要帶他們回中國的”。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並不理解父親,她不愛聽父親說那些戰場上的事,甚至跟父親說“家裡有你一個當兵的就夠了,別再影響我們下一代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和父親交流的深入,她開始慢慢理解父親,開始主動學中文以便能查找和閱讀書籍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
而父親臨終前一再囑托“他們的長官跟他們說過要帶他們回中國的,如果有人來做這個事,你一定要盡力去幫他們”,她應下了,這也成了她為此事奔波付出的原因和動力。
華僑鄧光彪的父親也是一位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老父親經常挂在嘴邊的話是“他們太可憐了,在這裡都沒人管,太可憐了”。
在遺骸搜尋現場,曾有一位年紀六十多歲的緬甸女老師來跟我聊天,她蹲在葬坑邊問:
“你們收集這些遺骸干嗎?”
“他們都是中國人,我們要帶他們回中國。”我說。
“我留意你們好幾天了,你們現在找到的這些骨頭都糟了吧?好像好多都不完整了,當年我們修建學校的時候發現好多骨頭,有頭骨、腿骨、手臂的骨頭,手指頭和腳趾頭都還能看見,沒人管,你們中國人一個人都沒有來,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葬在這裡。”
她指著旁邊的教室,一邊比劃一邊惋惜地說:“這個教室下面還有好多呢,真可憐……”
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她。
當年,他們在修建學校的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中國曾有這樣一支英勇的隊伍出征異域,更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同胞長眠在異域的土地上。
早在1995年1月,流落在密支那的李錫全、楊子臣、楊建達等老兵就曾聯合漂泊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聯名向緬甸國家秩序建設委員會提出申請,重建遠征軍烈士墓。在信中,李錫全老人這樣寫著:
“吾輩親歷戰斗,幸而生存者亦垂垂老矣,實不忍令維護國際正義保衛人類和平之神聖史績就此湮沒,浴血奮戰壯烈捐軀之忠魂無所歸依。”
此后20年間,信件遞上去后杳無音訊。這些聯名寫申請的老兵陸續離世,重修遠征軍烈士墓的夙願,依然未能實現。
遠比重建遠征軍墓地更讓人無奈的是,至今緬甸仍有太多遠征軍將士墓地傾頹、無人問津。
需要全社會的行動
2011年初,媒體人孫春龍作為專家組成員赴緬甸考察遠征軍墓地,面對雜草叢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如不經過當地華僑指點根本看不出痕跡的墓地,他想跪,卻連個跪拜的地方都找不到。
2011年6月,孫春龍正式辭去《瞭望東方周刊》總編輯助理一職,成立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動員民間力量,全心投入到關愛抗戰老兵的活動中。從2011年第一次赴緬甸中國遠征軍墓地考察算起,“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籌備了近五年。
2015年4月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邀請到阿拉善SEE會員薛健先生擔任項目總負責人,籌建項目組,除招聘項目專職工作人員外,薛健先生先后邀請到歷史專家楊天石、企業家任志強、錢曉華、考古專家陳靚、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之子戴復東、律師高明月等相關人士擔任項目顧問。
4月18日,3具遺骸DNA樣本呈送至深圳“承啟生物”開始進行實驗篩選方案,這家公司將免費為所有收殮的遺骸進行DNA鑒定,但提取難度比較大,DNA大部分都糖化了,至今還沒有結果,“承啟生物”正在聯系法醫等專業人員,期待能有新的進展。
截至5月26日,項目工作組共收殮遺骸267具,這些遺骸暫時安頓在密支那華人墓地,待國內墓地修建好后便接他們回國內妥善安葬。
截至4月30日,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總計收到13194人次捐贈,總額1217914.65元。
同時,項目組目前正在國內尋找可以安葬遠征軍遺骸的墓地,制作統一靈柩,以待來日將這些英烈亡魂有尊嚴地接回國內妥善安葬。
◥掃二維碼,進入“迎接遠征軍英魂回家”項目介紹及捐助平台。
■鏈接他國如何處理戰士遺骸
當年和中國遠征軍並肩戰斗的英軍在緬甸共有三處墓地。其中緬甸仰光的Taukkyan公墓是戰后由英國人修建的公墓,共有6347座墓穴。每一個墓碑上,都寫著陣亡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有一些無法確認姓名的陣亡者,墓碑上則寫著: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美軍曾為在緬甸陣亡的將士修建了墓地,二戰結束后,美軍把大部分陣亡將士的遺骸接回美國安葬。2010年7月15日,在緬甸密支那找到的駝峰航線失事飛行員遺骸被運回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安葬。
日本於1975年、1976年兩次派出“收骨團”,共搜集遺骨23306具。對於找到的遺骸,他們通過DNA檢測找到陣亡者家屬,並最終安放到東京千鳥淵戰爭陣亡者公墓。日本還在緬甸多個地方修建了日本陣亡軍人墓地和大大小小的慰靈塔、紀念碑。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