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永遠是軍人的脊梁

2015年06月23日04:3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血性永遠是軍人的脊梁

圖片由彭予熙提供。 合成:方 漢

  家書背后的故事

  6月下旬,在第14集團軍某通信團軍事大比武中,列兵彭予熙一舉打破團女子3公裡武裝越野、女兵手榴彈投擲兩項紀錄,被評為“強軍之星”。她登上領獎台,講述了自己剛入伍時怕苦怕累,但在老兵——外公肖開銘家信的鼓舞下,重燃血性斗志,立志成為訓練精兵的經歷,並在戰友中傳閱這封家信。

  這封信,充滿老人對外孫女的殷殷期盼,更飽含一名老兵對軍人血性的真知灼見。“有血性、敢沖鋒”,老一代革命軍人的錚錚誓言擲地有聲,令人動容。有人認為在信息化時代,血性已不再那麼重要。肖開銘以一名戰爭“過來人”的身份告誡我們,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要想贏得勝利,軍人都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不畏生死的血性膽氣。本期,我們與讀者分享這封家信。

  (程博、本報特約記者 馬飛整理)

  予熙:

  我的小外孫女,你好!轉眼你已離家近百日,提到訓練,你總說“能行”,但在電話裡,我分明感覺到你眼裡噙著淚水。你外婆常念叨,擔心你不適應部隊生活,但我了解你。我的外孫女雖然不高不壯,像棵“小豆芽”,但身體裡流淌著軍人的血液,骨子裡傳承著軍人的意志,這點小苦小累根本不可能把你嚇倒。也許你會因高原紫外線變成個“黑妹”,也許你會因嚴酷的訓練掉皮掉肉,但你應該知道,沒有扎實、艱苦的訓練,怎能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怎能鍛造出堅不可摧的軍魂?

  50多年前,我帶著“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自豪離開家鄉,奔向西北大漠深處。當年,那裡條件之艱苦,是你無法想象的。我們每天都要戴著防毒面具、頂著風沙,在沙漠裡跑步、爬戰術、搞演練。深冬的大漠,雖天寒地凍,但每次隻要一取下防毒面具便能倒出汗水來。厚厚的棉服也被磨出幾個大窟窿,戰友們手肘膝蓋上的傷結痂后又被砂石磨破。晚上熄燈前,大家還要互相幫忙脫掉被血肉黏住的衣褲。

  記得一次打靶,我因沒及格被班長批評得抬不起頭。班長批完我后,拿起槍一口氣打出滿環成績。我也不服輸,一次次反復練習據槍瞄准,肩窩處都抵出一層繭,手指起了血泡,最終血汗換來的是“射擊先鋒”的榮譽。當我披上綬帶時,一向嚴厲的班長也露出滿意的笑容。

  后來我迎來軍旅生涯第一次血與火的歷練,那時我才明白,平時練就過硬本領多麼重要。當時,我奉命隨隊執行剿匪任務。土匪與我們周旋兩天一夜后,躲進大漠深處。漫天的黃沙看不到盡頭,可我們沒人想過退縮,紛紛向組織遞交深入大漠追捕土匪的請戰書。最后,我跟著老兵一起走進那片“死亡地帶”。7天后的一個下午,我們和土匪遭遇,頓時大漠裡槍聲四起。當看到戰友吳聚的右臂被子彈打中時,我一下子懵了。但他咬牙堅持的樣子激發了我的血性豪情,於是我也拼命開槍還擊。最后,班長也受傷了,但他用手按著滲血的傷口說:“沒事,不用管我,別讓土匪再跑掉了。”頓時,大家紅了眼一樣不斷沖鋒,最終將土匪生擒。

  凜冽的寒風掀動著那些鮮紅的榮譽,一粒粒沙石拍打著我17歲的臉龐,那場戰斗讓我明白軍人血性的含義:英勇頑強、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從那以后,“有血性、敢沖鋒”成為我的人生信條,激勵著我從一名戰士成長為一名軍官。

  我的小外孫女,也許你覺得現在的裝備科技含量高了,且作為一名通信兵,與敵人是“鍵對鍵”,很少“面對面”,對抗沒有那麼激烈、血腥,也不必那麼有血性。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無論戰爭形態怎樣變化,它始終是人與人的比拼,沒有血性是戰勝不了敵人的,血性永遠是軍人的脊梁。

  軍營生活雖苦,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因為它磨礪出我鋼鐵般的意志和迎難而上的血性,正是這些品質讓我受用終身。我希望你也能像外公一樣,以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斗志克服一切困難,做一名有血性有擔當的人民解放軍,不懼前路風沙漫天,不負那顆熾熱初心。

  最后,向你和你的戰友敬禮!

(來源:解放軍報)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