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之戰,法蘭西敗在何處?
——特拉法爾加海戰回眸
■吳 超 高 瑜 張 毅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1805年發生在法國海軍與英國海軍之間的一場海上戰爭,戰爭的結局埋下了10年后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伏筆,也奠定了英國稱霸全球百余年的基礎。
特拉法爾加海戰以拿破侖意圖橫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為起點。戰爭計劃是將羅什福爾艦隊、布雷斯特艦隊、土倫艦隊合兵一處,騷擾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解救被困的西班牙艦隊,待英主力艦隊前去營救時,法國艦隊則從大西洋返回,通過時間差確保海峽的臨時制海權,掩護部隊登陸。
然而,維爾納夫率領的法西聯合艦隊始終被納爾遜領導的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死死盯住,數次浪費了與其他分艦隊會合的良機。即便如此,特拉法爾加海戰打響時,法西聯軍在兵力上也佔據一定優勢,其與英國海軍艦艇數量對比為33︰27。然而,海戰的結果,卻是法西聯合艦隊精銳盡數被毀,20余艘艦艇被俘或擊沉,而英國艦隊未失一艦。
單就特拉法爾加一役來看,法國海軍的失利雖然與維爾納夫的指揮失敗息息相關,但法國海軍初建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種種弊端也於此役暴露無遺。
長期以來,在大陸性海軍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基本放棄了組織大型艦隊與英國爭奪海權的目標,海軍以配合陸軍行動為主要作戰任務,作用被限制在牽制、掩護、偷襲的范圍內,完完全全地成為“陸軍中的海軍”。以至於在特拉法爾加海戰時,海軍的指揮完全服從陸上統帥的安排,缺乏來自海軍參謀部的專業性建議。拿破侖甚至要求海軍任何時刻都能嚴格按計劃到達指定海域,完全忽視風、流等因素對風帆時代海軍的巨大影響。以大陸體系為基礎建立的法國海軍,在對抗英國為爭奪海洋霸權建立起來的海軍時難免不以失敗告終。
法國海軍此役的一個重大失誤是其秉持的任務式作戰原則。當時,法國海軍作戰的一切目的都是為完成陸軍所賦予的支援性任務,並為此要求艦隊應避免任何可能妨礙任務完成的行動。這種僵化教條的作戰原則妨礙了海軍將領的主動性,使海軍將領在獨立遂行海上作戰時很少有主動出擊的想法。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海軍的行動僅僅為牽制而展開,即便當執行任務時被發現以后,也仍然沒有把殲滅敵手作為目標。當艦隊被英軍分割開來,雙方陷入混亂時,維爾納夫也只是簡單下達“各自為戰”的命令,使各分艦隊完全不知所措。位於前衛的分艦隊在其他分艦隊被攻擊時,居然也一直按兵不動,機械地等待維爾納夫的具體命令。
其實,特拉法爾加海戰時,海軍仍處於風帆時代,英法兩國海軍所使用的作戰裝備差別不大,法國海軍的失利更多在於其戰法的問題與官兵素質的低下。從戰法看,法國海軍一貫喜歡下風作戰,這樣便於迅速脫離戰場,不致與敵過多糾纏。而在使用火炮射擊時,往往瞄准敵艦船的風帆鎖具,使敵人不能實施有效追擊。從官兵素質上看,英軍海上指揮官納爾遜12歲時就加入海軍,常年在海上作戰,對艦隊的指揮作戰得心應手,手下官兵也具備豐富的航海和實戰經驗。是役,英國海軍的平均開火速度是法國的兩倍以上。而法國海軍中,由於許多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在1789年的大革命中受到清洗,新任軍官普遍海戰經驗不足,維爾納夫更因在阿布基爾海戰中被納爾遜所擊敗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法國海軍基層官兵也因常年被封鎖在港內疏於海戰,難以適應大風浪條件下的海上作戰。維爾納夫在戰前曾寫道:“同樣惡劣的氣象條件,對納爾遜毫無影響,我們卻不行。”不難看出,這場海戰的結果,早在戰前就已經注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