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武漢抗戰文物收藏第一人”之稱的武漢收藏家許一兵,將200多件抗戰文物清理裝箱,准備在武漢中山艦博物館展出。
不久前,許一兵抗戰藏品陸續在武漢中山公園受降堂、辛亥革命博物館和武漢博物館免費展出。每天,他都樂此不疲地向公眾展示他的抗戰收藏。
許一兵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已與武漢中山艦博物館達成協議,將合辦一所“民間武漢抗戰博物館”,結束抗戰藏品長期“流浪”的局面。
今年50歲的許一兵,有15年抗戰文物收藏史,收藏的抗戰藏品一萬余件,大部分涉及“武漢會戰”。為此,他幾乎耗盡所有積蓄。
當天,記者在許一兵家中看到,日軍頭盔、軍服、軍刀、軍旗及手稿等藏品,塞滿了房間每個角落。其中,有近千把日軍軍刀,是數量最多的抗戰藏品。
一把長約150厘米標有“靖德”字樣的日本軍刀,刀身前端幾處凹陷缺口。許一兵說,這是把日軍將官的軍刀,曾經有日本商人出高價購買此刀,但被拒絕。
“這些軍刀大部分是在武漢會戰期間,被中國軍隊繳獲的,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有力証據,要永遠留在中國告誡后人。”許一兵說。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著名會戰之一。從1938年6月至10月間,百萬中國軍隊以武漢地區為中心抗擊日軍進攻,成為世界反法西期戰爭的重大轉折點。
在一本泛黃的日軍“軍隊手牒”裡,記錄了一個名叫飯野秀夫的日軍作戰次數,以及其獲得90元錢的作戰獎金。記者數了一下,此手牒記錄了該日軍40多次作戰經歷,顯示出當時戰爭的激烈與殘酷。
雖然日軍嗜血瘋狂,但懼死心理也在日軍中間蔓延。在一張由日軍畫的關公像后,藏有一張日軍求的關公“免死簽”。
“日軍也有懼死心理,他們為了乞求活命,竟然將希望放在了中國關公的身上。”許一兵說。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浸有斑斑血跡的中國水兵、空軍軍服,以及大量彈痕累累的頭盔。
武漢中山艦博物館館長王瑞華表示,與許一兵合作建設的“民間武漢抗戰博物館”,將是最全面反映“武漢會戰”的博物館,對於正確理解抗戰具有重要意義。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通過藏品研究抗戰時期中日雙方力量裝備,有利於了解抗戰的艱苦卓絕,及正確理解抗戰收藏的價值與意義。”許一兵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