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意大利:坑隊友更坑自己

王昱

2015年08月13日11:03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二戰中的意大利:坑隊友更坑自己

墨索裡尼在進行歌頌法西斯主義的演說。

  在整個二戰中,意大利很奇葩——它因自身戰斗力太弱,竟然為血腥殘酷的二戰史增添了一絲搞笑氣氛。不過,意大利人二戰中的戰斗力為何如此之弱,是件值得琢磨的事情。事實上,意大利這個國家,早在二戰開打之前就已經戰敗了。

  “豬隊友”中的戰斗機

  如今我們把總拖隊伍后腿、習慣於坑隊友、賣隊友的人稱為“豬隊友”,而在二戰時期,這個詞匯大約可以同等代換為“我們這邊的意大利人”。

  早在德國跟意大利簽訂《鋼鐵條約》時,德國國防軍中就存在反對與意大利結盟的聲音。德國國防軍對於意軍戰斗力到底是何水准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當希特勒詢問該條約利弊時,他們曾經如此警告自己的元首:“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就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的力量﹔如果意大利加入對方,我們用20個師就能搞定它﹔但如果意大利要加入我方,我軍就必須耗費50個師的力量去保護它。”

  后來戰事的發展証明了德國將軍們的先見之明,但他們顯然低估了意大利人拖后腿的能力,意大利在二戰中對於德國的牽制,怎麼看都不止50個師。

  1940年,在對法國的戰爭中,意大利先是以“沒有做好戰爭准備”為由,拒絕參戰,在德國已經快攻佔巴黎時,想趁機撈一把的墨索裡尼又急忙發動了對法國的進攻,結果是他精心拼湊的攻擊部隊反而被本已放棄希望的法軍打得潰不成軍,把戰火燒到了意大利境內。幸虧不到半個月后,法國就向德國投降了,否則法軍最終會在哪兒停下腳步還得看心情。

  這次失敗的趁火打劫讓墨索裡尼感到很跌份兒,一心要撈回面子的他決定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戰爭奇跡”,於是不顧德國警告,對巴爾干小國希臘宣戰。當時意大利投入的總兵力有8萬人之多,飛機坦克俱全,而希臘則隻有3萬守軍,自大的墨索裡尼宣稱,這並非戰爭而只是一場“軍事散步”。

  意大利人在希臘歷時半年的散步結果很悲催,連續兩次進攻都以慘敗告終,希臘軍隊甚至一度佔領了意軍用以作為攻擊跳板的阿爾巴尼亞。沒法收場的意大利人不得不去找德國,於是本已做好對蘇攻擊准備的德軍不得不掉轉槍口南下,用不到四個月吞並了包括希臘在內的整個巴爾干半島,此舉直接導致了德國對蘇作戰計劃的推遲,原本計劃在秋季之前結束的對蘇攻擊,因此被拖入了俄羅斯漫長而嚴酷的寒冬。

  意大利給盟友添的最大一個麻煩在北非。由於海軍不行,德國地中海地區的計劃本來只是防御。一心想建立自己“新羅馬帝國”的墨索裡尼卻偏要染指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此戰的后果當然可想而知。於是德國不得不在西拒英國、東攻蘇聯的背景下,開辟了北非戰場,陷入了比一戰中更為噩夢的“三線作戰”狀態,北非也因此成了軸心國最早戰敗的戰場。

  被俘官兵“數百畝”

  二戰中意大利在戰略上的“添亂”,其實是無數具體戰例累加起來的結果。類似的段子流傳甚廣,這裡僅舉幾例。

  意大利人對於戰爭的不專業,從一開打就暴露無遺。1940年6月,意大利駐利比亞總督巴爾博元帥在托卜魯克上空被意大利自家的高射炮擊落,倒霉的巴爾博當場身亡。

  在阿拉曼戰役中,意軍曾經創造過人類戰爭史上少見的、成軍團建制向對方投降的紀錄。當時丘吉爾打電話詢問英軍司令奧金萊克,丘吉爾問:“我們俘虜多少意大利人?”奧金萊克得意洋洋地回答說:“數不清,大概5畝(英畝)的軍官,200畝的士兵。”由於戰俘太多,急於追擊撤退德軍的英國人來不及建戰俘營了,隻好讓軍需官發給意大利戰俘材料,讓他們自己搭個戰俘營把自己關起來。

  北非如此,意軍在蘇聯戰場上的表現同樣糟糕。在德國發動侵略蘇聯的進攻后,作為德軍盟友,意軍被派去攻打斯大林格勒。結果意軍第8兵團的防區成了蘇軍的突破口,不到一天就被打開了一條27公裡寬的缺口,3天后擴大到90公裡。

  22萬意大利官兵倉皇潰逃,將德軍的側翼完全暴露在蘇軍面前,導致一百多萬德軍被圍殲。當時,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正好在柏林訪問,得知此消息后,詢問意軍在這次戰役中的損失,一位在場的德國軍官沒好氣地回答說:“基本沒有什麼損失,他們全都拔腿溜走了。”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不無諷刺地說:“萬幸,意大利成了德國的盟友,而不是我們的。”看來,意大利在二戰中坑隊友真是坑出一定境界來了。如果不是意大利如此“坑爹”,納粹德國能折騰多久還真是不敢想象。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