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8月25日電 我國東北地區至今還保存著一個規模龐大的侵華日軍軍事要塞群遺址。這個修筑於70多年前,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裡,工程規模浩繁,結構復雜,世界罕有。
1945年8月30日,最后一批901名侵華日軍最終放下武器,走出東寧要塞。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戰役”畫上句號。
70年后,新華社記者沿我國邊境線尋訪侵華日軍東北要塞群遺址。遺址背后死難中國勞工的尸骨、被掠奪的礦山以及泯滅人性的人體毒氣實驗場和“慰安所”……仿佛歷歷在目,並隨著時間而凝固,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不滅罪証。
侵華日軍自掘的“墳墓”
四周一片漆黑,陰冷的空氣中充滿了霉變的味道。在侵華日軍遺留的“地下宮殿”中,喻勝林沿著濕滑、狹窄的通道,弓著身子小心前行。借助手電筒孱弱的光亮,他發現不遠處地面上散落著一些不明物體……
“這些應該是九九式步槍,而且子彈已經上膛。這個是穿甲彈,可以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這裡還有防毒面具、日式手榴彈……”喻勝林仔細地辨認著這些武器裝備,清點著新發現的物品。
喻勝林是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文物管理所所長。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虎林文物管理所對侵華日軍東北要塞之一的虎頭要塞進行了再次發掘,新發現一處日軍地下工事,並找到不少侵華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新發現對於進一步研究虎頭要塞和日本侵華歷史提供了實物証據。
《日本關東軍要塞》一書記載: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10余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裡的邊境地帶,修筑了17處要塞,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
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群被日軍自喻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其軍事功能、建筑規模甚至遠超馬其諾防線。但令日軍始料不及的是,這群“牢固”的堡壘最后成為日本關東軍自掘的“墳墓”。
1945年7月下旬,“東北抗聯教導旅”偵察分隊的28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遣隊,從蘇聯秘密潛回我國東北境內,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們使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軍17個要塞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制成圖表,星夜傳遞至“東北抗聯教導旅”情報中心。其間,偵察員們不僅摸清了日本關東軍的軍力部署情況,還多次完成暗殺、破壞等任務,為蘇聯紅軍總攻東北鋪平了道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從東、西、北三線進軍我國東北。8月9日凌晨,在東北抗聯戰士配合下,蘇聯紅軍向虎頭要塞、東寧要塞同時展開猛攻。但日軍仍憑借堅固工事負隅頑抗。8月26日,虎頭要塞被攻克﹔8月30日,東寧要塞中的殘余日軍最終放下武器。侵華日軍的東北要塞群也因此被稱為“二戰終結地”和“二戰最后戰場”。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直接參加攻打要塞的200余名東北抗聯指戰員,幾乎全部犧牲。
記者踏入虎頭要塞,仍能真切感受到那段歷史。沿著石階進入巷道,頓時感到寒氣逼人。由水泥、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的巷道裡布滿彈痕。這些幽深的“地下宮殿”內,設有宿舍、會議室、彈藥庫、發電站等各種工事,據稱在戰時可容納數萬兵力。
侵華日軍東北要塞研究專家徐佔江說,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要塞。日軍修筑的防線看似龐大,但要塞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蘇軍通過穿插迂回,將這些要塞逐一分割攻克,使這些要塞最終成為埋葬侵華日軍的“墳墓”。
大山深處隱藏的罪惡
1934年5月12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了《關作第589號命令》,確定在中蘇、中蒙邊境沿線實施“筑城工程”,由此拉開修建東北軍事要塞群的大幕。
在這些冰冷、堅固、昏暗的“地下宮殿”上,書寫著的不僅是中國勞工和婦女的血淚史、屈辱史,更是侵華日軍對中國資源的掠奪史和對中國人民的殘害史。
——這是中國勞工的血淚史。為修筑要塞,日軍誘騙、強征中國勞工320多萬人。中國勞工被運送到要塞后,如同進入了人間地獄,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天十幾小時的重體力勞動,累死、病死和被殺害的勞工數不勝數。曾在虎頭滿洲第851部隊服役的日本士兵加納傳三說,他入伍第一年,親眼目睹虎頭要塞猛虎山背后許多暴棄於山野的苦力尸骨。
東寧要塞幸存勞工朱金環老人回憶說,當年他和幾十名勞工擠在一間小黑屋內,屋裡到處是老鼠和跳蚤。他們整天干活,還吃不飽飯。“有次干活,餓得實在沒勁,動作稍微慢了一點,一個日本兵拿起鐵鍬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左肩上。”
根據李有財、黃詩義、趙金保等幸存勞工的回憶,當年日軍讓他們從要塞中向外運勞工遺體,每天最少拉一趟,每趟十幾具,整整拉了三年。有的勞工因病重沒法再干活被活活扔進“萬人坑”。由於要塞的修筑屬於高度機密,工程結束時,日軍為了保密,將勞工分期分批集體槍殺。
——這是中國婦女的屈辱史。侵華日軍在要塞周圍配備了醫院、浴室等后勤設施,還建造了“慰安所”。僅東寧要塞內就發現了39處“慰安所”遺址,有些遺址保存完整。而孫吳要塞附近的“慰安所”規模屬國內罕見。
年過90歲的“慰安婦”幸存者李鳳雲老人提起那段歷史總是淚流滿面:“我們得整年面對那些‘禽獸’,誰要說自己身體不舒服,就會遭毒打,往鼻眼裡灌辣椒水。差不多每天得接待20來個日本兵,有時直到休克為止。一個15歲小姑娘,硬是被日本兵輪流禍害至死。”
——這是對中國資源的掠奪史。侵華日軍在修筑軍事要塞的同時,還對要塞附近自然資源進行勘探和掠奪。黑龍江省雞西市當年就被視為完成“東亞共榮圈煤炭自給自足”重大使命的生產基地。雞西礦業集團史志辦退休職工李叔亮說,當年日本人把雞西各煤層都採出煤樣,送到實驗室化驗分析,認定這些煤炭是制鐵用焦最好的原料。從1933年到1945年,日本共掠奪雞西煤炭2000多萬噸。
內蒙古阿爾山林區伊爾施一帶至今還留有半人高的黑色木樁,據當地人說是侵華日軍掠奪林業資源的罪証。內蒙古黨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資料顯示,日本侵略者從阿爾山林區掠奪的木材量在5200萬立方米以上。
——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殘害史。在距離海拉爾要塞不遠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的草原上,隱藏著日本關東軍在中國設置的最大生化武器實驗場——巴彥汗毒氣實驗場。臭名昭著的侵華日軍731部隊與這裡的516部隊曾共同進行過人體實驗。
據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考証,當時有一位68歲的男性中國公民,在731部隊實驗室被注射鼠疫菌沒有死亡,被拉到巴彥汗進行毒氣實驗還沒有死亡。日軍往他血管中注射空氣還是沒有奏效,最后用木棒狠擊頭部致其死亡。一些侵華日軍士兵在回憶錄中也曾提及巴彥汗毒氣實驗場,並披露侵華日軍在呼倫貝爾地區進行撒播氫氰酸的大規模實驗。“有一次,他們撒播了30噸氫氰酸,經檢測,兩公裡內所有被實驗的動物均死亡”。
十年后的和平期待
在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抗戰紀念館前,抗日將領馬佔山將軍的雕像迎著朝陽熠熠生輝。他騎著戰馬,迎著當年日軍來襲的方向,目光堅毅地望著遠方,一如80多年前打響中國軍民大規模、有組織、主動抗戰“第一槍”時般堅決。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林曉光說,在東北大地的白山黑水之間,中國軍民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這裡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槍聲”熄滅的地方。
站在虎頭要塞猛虎山西北的山腳下,記者望著“亞洲第一炮”留下的巨大炮坑陷入深思:為何固若金湯的“東方馬其諾防線”會淪為侵華日軍“吞天美夢”的終結地?為何被稱為“日本帝國陸軍最后決戰兵器”的巨炮隻剩下斷垣殘壁?
“不論侵略者裝備了多麼先進的武器,修筑了多麼堅固的要塞,但由於他們發動的是不義戰爭,終究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這就是侵略者的下場!這就是歷史規律!”虎頭要塞博物館副館長李紅說。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員王宗仁等專家表示,近年來,日本右翼分子美化戰爭,否認侵略,這種採用謊言來欺騙世界輿論的做法早已被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所唾棄。
經過一個多月、數千公裡的奔波,新華社侵華日軍東北要塞群採訪團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抵達了終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麥田國際青年旅舍。在這裡,記者將一張期待日本未來能夠正視歷史、走和平道路的明信片通過“時光慢遞郵筒”郵寄了一份希望,希望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日本能夠成為一個正視侵略歷史,反省侵略歷史,走和平道路的國家。
傍晚時分,在東寧要塞下靜謐、祥和的小鎮,能感受到從海面上吹來的溫潤、輕柔的海風。但人們不會忘記7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血雨腥風,更會珍惜這用無數犧牲換來的和平和安寧!(記者李建平、馬曉成、丁銘、鄒儉朴、董璐)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