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警钟长鸣,让历史昭示未来(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本报记者  姚雪青
2020年07月31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二月兰,一种个性顽强的小花,它抗寒、适应性强,恰如南京人质朴、善良、坚韧的性格。每年严冬过去,它都在南京角角落落的缝隙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上,坚韧地生长绽放着。

  这种花也是重生的象征。

  雕塑广场上,雕塑群再现了当年南京市民面对战火被迫逃难的情景,传达出他们的呐喊、挣扎与反抗;悼念广场上,“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留下222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重要证人的脚印,公祭广场的钟架上挂着和平大钟,每年12月13日,钟声响彻南京上空……

  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亿人次。参观者来到这里,看到展陈中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件件文物史料,总会久久沉默、低头垂泪。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是纪念馆常设展览。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展览主题。展厅左边是一面巨大的档案墙,存放着1万多盒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死难者、加害者及第三方证人的档案资料。正面是令人震撼的“12秒”流星装置,死难者姓名缓缓呈现又消失——30多万同胞在6周内被屠杀,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消失。尾厅墙面上,书写着8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大肆屠杀、强奸、抢劫、纵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大屠杀被害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一个月内,城内发生了近两万起强奸案,全市约1/3的建筑被毁。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不屈的中国军民仍然进行着一次次悲壮的抗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研究部研究人员张国松介绍,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军向南京进犯。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守军在装备差、建制不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在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赛公桥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纪念馆特聘专家王卫星介绍,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与外籍友人一道救助难民,共同谱写了人道主义赞歌。

  铭记,是为了擦亮历史的镜子,还原事实真相;是为了记取战争的教训,开创和平未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今年9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说。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80多年的光阴,积淀了历史的血泪教训,铸就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今年7月7日上午,南京外国语学校40名应届毕业生来到纪念馆,参加纪念馆开办的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行前一课”。他们即将赴国外留学或在国内大学深造,在临行前上了一堂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撞响和平大钟、聆听专家讲座、手工制作紫金草……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加深了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即将踏上留学之路的周于行说:“我会把家乡真实的历史告诉同学和朋友,向世界传达南京人对和平的热爱和珍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7 版)
(责编:李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