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2015年08月30日04: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七七”的號角(油畫)
  唐一禾 中國美術館藏

  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塑)
  劉開渠

  九方皋(中國畫)
  徐悲鴻 徐悲鴻紀念館藏

 

 

  抗戰美術,是抗戰文藝中的一支勁旅。國難,把美術工作者推向前沿。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走向街頭,以刀筆為戈,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戰斗中。版畫家發出了時代的吶喊——“怒吼吧!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丑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

  鐵血丹青存歲月。美術工作者用血淚共同繪就的圖卷,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烽火中的藝術探索,拉近了美術與大眾的距離、推動著寫實繪畫的發展。烈火的淬煉,為20世紀中國美術揭開了現實主義的新篇,值得今人銘記,更值得今人洞鑒。

  ——編 者 

 

  號角激越赴國難

  唐小禾

  有美術史家說:抗戰文藝中,音樂有《義勇軍進行曲》,美術就有《“七七”的號角》。的確,《“七七”的號角》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極具象征意義的經典作品之一,從事件到人物都是從抗戰時期的生活感受中來,它濃縮了一段充滿激情的歲月圖景,具有雋永的意味和史詩般的魅力。

  唐一禾的油畫《“七七”的號角》,作於1940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它實際上是為一件大型油畫作品所作的創作稿,雖然尺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作品的主題,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具體:1937年7月7日發生的盧溝橋事變,吹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號角,一群青年學生組成的宣傳隊走出校園,走上了抗戰救國的道路。他們庄嚴地行進著,神情慷慨、充滿正義,手裡拿著號筒、銅鑼、化妝箱、畫具、自制的幻燈機……他們會發表激情的演講,會演一場如《放下你的鞭子》那樣的街頭活報劇,會把宣傳畫挂滿街頭……饒有意味的是,這畫面上的人物都是唐一禾的學生,從最前到最后一人都叫得出名字,他在畫布上有血有肉地默寫了自己深愛的這一群學生,記錄下他們的愛國行動與情操。

  唐一禾1905年出生於湖北武昌,少年時經歷五四運動,1923年就讀於北平美專,時逢聞一多先生任該校教務長,受到先生愛國思想影響。“五卅”運動中,唐一禾畫《鐵獅子胡同慘案圖》,抗議軍閥暴行。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他肄業回武昌參加北伐軍,在軍中做宣傳工作。193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當時法國各種新藝術流派鵲起,唐一禾在感到新奇之余,還是選擇了學習寫實繪畫,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美術學院。從《“七七”的號角》等一系列反映人民現實生活的油畫與素描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堅實的繪畫功力。

  音樂家冼星海、詩人艾青、畫家吳作人等都是他在法國期間抱負與志向相投的朋友。1934年唐一禾學成歸國,任教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之后冼星海、艾青先后回國,到武漢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與唐一禾重聚,為民族解放事業相互激勵。

  抗日戰爭爆發后,武漢的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武昌藝專成為抗戰文藝宣傳的中心,唐一禾帶領學生創作了大量的宣傳布畫,懸挂於武漢三鎮的街頭,《正義的戰爭》《向萬惡的倭寇討還血債》《還我河山》《日寇之丑態》……強烈地鼓動了民眾的抗日激情。

  盡管抗戰形勢嚴峻,唐一禾卻從廣大民眾的救亡決心中受到鼓舞,對中國人民的勝利充滿信心。抗戰初期他就計劃創作抗戰史畫,開篇構想是《偉大的行列——四萬萬七千五百萬同胞》,以群像式的構圖和畫面,顯示中國人民的力量。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唐一禾作品中,有多幅工人形象的素描,就是他為這件作品搜集的創作素材。

  在日寇對武漢的第一次轟炸中,武昌藝專校舍被炸毀。在一片廢墟上,校長唐義精淚流滿面地說:可毀者物質,不可毀者精神!為了堅持藝術教學,學校決定西遷,先到湖北宜都復課,幾經輾轉最后落腳於重慶江津德感壩五十三梯,以李氏祠堂為校部,抗戰八年,培養了不少人才。

  這個時期,唐一禾承擔了沉重的教學任務,但他的創作熱情絲毫不減,不僅繼續帶領學生進行抗敵宣傳,而且在繪畫材料奇缺的情況下堅持創作油畫。他用鄉下做蚊帳的麻布拼縫起來做成油畫布,油畫顏料盡量省著用,在艱難的條件下,完成了油畫《女游擊隊員》《傷兵之友》《勝利與和平》《窮人》等,以及許多學生及友人的肖像作品,並不斷參加國內外展出,受到廣泛贊譽,使他成為20世紀40年代中國最有影響的油畫藝術家之一。

  《“七七”的號角》應是他抗戰系列史畫中的一幅,因為戰亂,油畫材料跟不上,一直未能放大完成,到了1944年才做好大幅油畫布,准備著手繪制,此時“中華全國美術會”在重慶召開會議,他作為常務理事赴會,同時,唐義精要出席全國師范教育會議,4月24日,兄弟倆同行,不料乘船遇難,唐一禾本已出險,又下水尋兄,找到后,被他人拉扯二人同時沉入江底,此時的唐一禾年僅39歲。至此,油畫巨制《“七七”的號角》,以及他腦海中構思著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畫也就付諸東流了!唐一禾在抗日戰爭勝利前一年去世,在中國現代美術歷史上留下了遺憾。

  70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油畫《“七七”的號角》,扑面而來的濃郁的時代氣息仍然讓人為之感動。其現實的意義更加說明了藝術創作隻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人民,才能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作者為唐一禾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抗戰美術總動員

  版畫

  抗戰中堅

  代表刊物:

  《現代版畫》叢刊等

  代表團體:

  魯藝木刻工作團、一八藝社、廣州現代版畫會、平津木刻研究會等

  漫畫

  抗戰先鋒

  代表團體:

  漫畫宣傳隊等

  代表刊物:

  《救亡漫畫》《抗戰漫畫》等

  中國畫

  吶喊、募捐

  募捐代表:

  徐悲鴻、張善孖、張大千、晏濟元等

  代表團體:

  上海國難宣傳團、戰地寫生隊、戰地寫生團等

  代表作品:

  徐悲鴻《奔馬圖》、張善孖《怒吼吧,中國》等

  油畫

  國難寫真

  代表作品:

  王悅之《棄民圖》、唐一禾《“七七”的號角》、司徒喬《放下你的鞭子》等

  雕塑

  紀念、鞭笞

  代表作品:

  劉開渠《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王朝聞《汪精衛與陳璧君》等

 

  每一筆都是抗戰情

  周積寅

  1944年秋,畫家沈逸千在重慶被親日反動派殺害,年僅36歲。這位滿懷愛國激情的熱血畫家,作為向國統區以及國外宣傳八路軍抗日情況最早、最多、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面對民族的危亡曾慨言:“我願我的每一筆都為了抗戰!”

  在70年前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老一輩美術工作者將愛國主義思想融入藝術創作和實際行動中,有的舉辦“籌賑畫展”為前線抗戰募得物資,有的組織美術團體擴大宣傳力量,有的創作鼓舞士氣、歌頌軍民英勇殺敵、揭露日寇殘暴罪行、為陣亡將士祈福的優秀作品,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美術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徐悲鴻當為代表之一。抗戰全面爆發后,他不斷在內地、香港、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各地奔波,以義賣等方式募集資金,以救濟災民、支援抗日。1938年至1941年間,徐悲鴻去“南洋”辦畫展籌集並捐獻了10萬美金﹔1942年,他先后在雲南、保山、大理、昆明等地舉辦畫展,將所得的幾十萬銀圓捐給了當地政府。作為一名藝術家,徐悲鴻亦將強烈的愛國情懷融入藝術追求之中,以歷史人物故事或寓言故事借古托今,創作了許多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關的畫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愚公移山圖》等作品,寓意祖國人民在民族危難中堅定信念,齊心協力奪取抗日的最后勝利。

  採用比興手法創作亦是徐悲鴻及其他美術家進行抗戰宣傳的方式。例如,徐悲鴻在抗戰中創作的許多身姿矯健的奔馬圖,正蘊含著他飽滿的愛國熱情﹔1937年“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劉海粟有感而發創作了《踞虎圖》,表達他對國共兩黨二次合作共御外侮的祝願﹔齊白石在創作中也曾以《寒鳥》意喻淪陷區人民不屈服的精神未變,並用螃蟹暗指鬼子和漢奸,在不同的畫作上題有“看你橫行到幾時”等跋文。

  除了寓意性的抒懷,更有一大批藝術家為了實現繪畫救國的理想,以寫生的方式記錄國難。在當時影響比較大的,有沈逸千組織的“上海國難宣傳團”和“戰地寫生隊”、趙望雲的冀南和長城一帶的寫生、嶺南畫派之高劍父、黃少強、方人定、關山月等人的抗戰寫生等。這些寫生作品的意義超越了技藝錘煉的層面,成為記寫現實感受、彰顯抗戰精神的重要載體,甚至有很多作品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的經典之作。如高劍父針對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發動的“一二八”事變,創作了中國畫《東戰場的烈焰》(又名《淞滬浩劫》),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上海閘北東方圖書館被敵機轟炸后的慘狀。

  一些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回國,投身到抗戰宣傳之中。如留學法國的雕塑家劉開渠於1933年回到祖國,1934年做的第一個大型雕塑就是《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1939年他於成都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創作了抗日將領《王銘章騎馬像》﹔40年代初,他又創作了《無名英雄紀念碑》。留學意大利的畫家符羅飛,於抗日戰爭初回國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出版有《符羅飛抗戰畫集》。1933年初赴法國勤工儉學的雕塑家滑田友,抗戰期間雖然未能回到祖國,但他在法國創作了圓雕《轟炸》並展出,后帶回祖國,揭露、控訴了日寇轟炸中國農村、迫害婦女兒童的罪行。

  抗戰期間,版畫和漫畫最為活躍,是抗戰宣傳的主要武器。畫家們紛紛投身版畫和漫畫組織與創作,以諷刺、比喻、對比、夸張等手法表現抗戰、揭露敵人,具有很強的戰斗性。當時,版畫家、漫畫家遍布各地的部隊政治部、救亡團體、藝術工作隊、學校等機構。他們除了創作、印制、出版版畫、漫畫、宣傳畫,更採取深入民眾的宣傳行動,其中尤以葉淺予於1937年組織的漫畫宣傳隊表現最為突出。

  除了諷刺與揭露,版畫和漫畫也表達著人民的心聲和必勝的信念。1937年,漫畫家豐子愷慨嘆,“我雖老弱,但隻要不轉乎溝壑,還可憑五寸不爛之筆來對抗暴敵”。他在漢口看到一株被人砍伐過的大樹長出了許多新枝條,且枝葉茂盛,認為這正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立刻提筆把這個情景畫了出來,並題詩一首、寫了一篇文章《中國就像一棵大樹》以激勵抗戰的人們。

  漫長的抗戰歲月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前線到后方,抗戰美術的宣傳熱潮在祖國的大地上涌動。重溫歷史,不僅旨在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更要向在烽火歲月中揮洒熱血的每一位愛國志士致敬!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30日 12 版)

(責編:白宇、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