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逆火”轟炸機進駐克裡米亞 劍指美反導基地

2015年09月18日15:34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俄“逆火”轟炸機進駐克裡米亞 劍指美反導基地

■ 俄空軍列裝的圖-22M3“逆火C”中程超音速轟炸機

  9月初,隸屬俄空天軍的遠程航空兵開始在克裡米亞近衛軍村派駐圖-22M3中程轟炸機中隊。消息公布后,一些西方媒體驚呼“克裡米亞將成俄軍的戰略進攻平台”。不過,也有西方軍事專家認為,莫斯科這些看似強硬的舉動背后,卻顯露出俄羅斯在面對美國反導系統逐漸逼近、北約軍援烏克蘭等棘手問題時,缺乏可供選擇的戰略應對手段,隻能“一上手”就拿出可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

  “對沖”美國反導系統

  圖-22M3轟炸機是前蘇聯時期研制的超音速可變后掠翼中程戰略轟炸機,北約代號“逆火C”,1977年6月首飛,可載彈24噸,可發射巡航導彈和投擲航空炸彈。由於維護費用高昂,加之蘇聯解體后面臨經濟困難,圖-22M3於1993年停產,目前仍有百余架在俄軍中服役。俄國防部表示,向克裡米亞派遣圖-22M3轟炸機的決定,是對美國在羅馬尼亞境內設立“陸基宙斯盾”反導基地的回應。有消息稱,配備24枚“標准-3”反導攔截彈的美國反導系統將於2015年底在羅馬尼亞德維塞盧空軍基地投入戰斗值勤,而圖-22M3戰略轟炸機能發射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Kh-22超音速導彈,精確打擊地面固定目標或海上移動目標,作戰半徑可以覆蓋黑海及其周邊區域,這意味著圖-22M3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沖”美國的反導系統。

  不過,美國軍事專家強調,冷戰時期,蘇軍一般使用圖-22M3轟炸機穿越北約國家領空,進行照相偵察活動,如今俄軍把圖-22M3部署到北約東歐國家附近的克裡米亞,沒有什麼軍事意義,“克裡米亞離前線太近了,轟炸機呆在這裡很容易受到攻擊,還不如將其部署在俄羅斯縱深地帶更安全”。然而俄軍方卻不這樣看,俄國防部發言人已經表示:“未來將根據克裡米亞及黑海周邊形勢的需要,不排除將部署在克裡米亞的圖-22M3轟炸機群擴編為航空團的可能性。”

  “非對稱”回應“緊逼圍”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近期越來越多地談論空基核力量。2015年春,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重新恢復生產圖-160遠程戰略轟炸機,並對舊機型進行現代化改裝。7月16日,俄國防部副部長尤裡·鮑裡索夫說,經過改進的圖-160可以將作戰效率提高150%,一個由工貿部和國防部聯合組建的工作組負責監督這項工作,保証升級版圖-160轟炸機順利下線。另外,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最近還披露了一個神秘的“目標-4202”工程。據稱,該工程旨在開發出一種能輕易突破美國防空反導系統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一旦成功,俄軍將擁有快速打遍全球的“高級作戰平台”,而且該平台能夠攜帶核武器。

  盡管俄軍轟炸機已實實在在地擺到北約“家門口”,但西方軍事觀察家們似乎看得很“淡”,甚至認為“轟炸機進駐克裡米亞”是莫斯科缺乏戰略應對手段的表現。蘇聯解體后,俄武裝力量總體水平一落千丈,曾經強大的陸、海、空三軍已然落后於時代,普京雖然提出“2020年前國家裝備計劃”(GPV-2020),但至今尚未取得質的飛躍。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唯一可以仰賴的就隻有龐大的戰略核力量,“非對稱”地回應北約東擴進逼。2014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美國利用東歐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情緒,全力推進一度沉寂的東歐反導計劃,而俄羅斯隻能通過靠前部署轟炸機、陸基彈道導彈等方式進行回應。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羅斯的這些回應措施並不能有效平衡美國反導系統“緊逼圍”帶來的戰略影響,與其說是一種軍事策略,不如說是一種政治表態,以此顯示莫斯科不會屈服。

  “戰略無奈”將成常態?

  那麼,俄空天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究竟戰力如何呢?原蘇聯國土防空軍副總司令亞歷山大·盧金中將承認,轟炸機部隊的狀況令人擔憂,“由於長期執行針對北約的空中巡邏任務且缺乏保養,多數作戰飛機的狀況不佳,曾發生多起嚴重事故”。盧金認為,為了保衛克裡米亞,俄羅斯需要創建一個長期的“綜合軍事計劃”。他甚至提議,除了部署轟炸機,俄軍還應建立一個“海空防御體系”。可是,盧金所說的“海空防御體系”涉及到復雜的多軍種合成和建立新的指揮系統,顯然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另外,俄羅斯副防長鮑裡索夫曾告訴總統普京,由於多項軍事訂貨落后於計劃(其中包括圖-160轟炸機武器發射系統、大推力航空發動機供貨等),GPV-2020計劃有可能推遲實現。

  2014年底出台的俄羅斯新版《軍事學說》要求加強遏制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不僅首次提出“非核遏制”,還重點強調“信息空間”的安全問題,但由於俄羅斯國內經濟狀況不佳,這些要求恐怕難以快速落實。事實上,經濟困難已對預算計劃造成巨大影響,俄高層多次開會討論預算問題,核心議題就是如何減少支出。在這樣的背景下,軍費很可能面臨被迫削減的命運。這樣一來,俄羅斯不僅很難追上美國“新軍事革命”的步伐。甚至有俄羅斯軍事專家悲觀地認為,未來俄軍事力量很難迅速走出困局,與美國的差距可能越拉越大,這種“戰略無奈”將成為苦澀的常態。(魏兆崗柳玉鵬)

(來源:新民晚報)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