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風清氣正好十連(時代先鋒)

本報記者  馮春梅
2015年11月01日03: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風氣連著士氣,有正氣才會有士氣!”

  深秋時節,記者在廣西軍區某邊防團十連,多次聽到這樣的感嘆。

  十連駐守在西南邊陲,擔負著守護“兩國三省”交會之處邊防安全的重任,日夜巡防著17.1公裡邊防線,捍衛著18塊界碑凝聚著的國家尊嚴。連隊遠離上級機關,距離團部168公裡,反走私、反偷渡、反越境犯罪的任務,給連隊帶來嚴峻挑戰。

  10多年以來,連隊黨支部把“忠誠報國、嚴守法紀、風清氣正”作為一條建連育人的鐵律,貫穿於連隊建設始終。先后獲得“尊干愛兵模范連”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集體三等功兩次,連續15次被評為“標兵連隊”和基層建設示范單位。

         

  守住邊防線,不光靠武器和威嚴,還要靠本色底線——

  心中有祖國,哨位有定力

  20年前,李冠華是十連一名略帶稚氣的新兵。

  1995年6月,他剛分到連隊時,第一感覺就是連隊對執行任務、教育訓練、落實規章的要求,近乎苛刻。老指導員說:“要在十連守得住,就得心有祖國,腳有定力。”

  要保衛國家邊防安寧,邊防軍人就要有艱苦奮斗的本色。在十連的鍛煉,讓李冠華領悟了這樣的道理,並很快成長起來。1999年參加軍事大比武,他一舉打破廣州軍區兩項紀錄,榮立二等功並被破格提干,最終走上了團長的崗位。

  說起自己的老連隊,李冠華深有體會:“在這裡當兵幾年,讓人受益一輩子。”

  2014年春節,有人看中連隊5號陣地一處不用的破舊營房,找到指導員李風雷,提出租用這處營房,隻要連隊拉一條電線,每月給連隊兩萬元租金,還給李風雷3000元好處費。面對這種事,李風雷一口回絕:“這種違法亂紀的事,就是給座金山也不行。”

  20多年,十連的風氣好一直名聲在外。然而,在連隊官兵看來,這樣做本來就應該。

  2013年底,班長吳喜強二級士官服役期滿,連隊想留他。他哥吳海強在杭州開一家園林公司,專程趕到連隊,希望弟弟退伍和他一塊干。得知哥哥的來意,吳喜強沒有跟哥哥多說什麼,而是請他參加了一次不知重復了多少回的儀式。

  那天,風和日麗,艷陽高照,連隊和雲南省軍區邊防某團二連會哨,一同向界碑宣誓。吳海強看見,藍天白雲下,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499號界碑巍然矗立山巔,官兵頭戴鋼盔,手握鋼槍,面向界碑發出鋼鐵一般的誓言:“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在任何情況下,不丟祖國一寸土地……”

  在商海中翻滾多年的吳海強,見到這副場景,心裡涌出一股從未有過的驕傲:這群守衛邊防、守衛繁華的軍人中,有一個是他的弟弟。

  送哥哥離開連隊那天,吳喜強給哥哥留下一句話:“保家衛國的事業,不是誰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然后又走向那個伴隨了他8年的哨位。

  十連官兵有一個本色底線:守邊軍人就要像界碑一樣神聖,搞歪門邪道者沒有資格成為國門衛士。

  憑著邊防軍人的這種潔身自好,戍邊幾十年,連隊的每個哨位都固如鋼鐵,每個執勤點都出色履行職責,先后協助地方執法部門查獲走私案件26起,截堵盜伐分子25次,抵制金錢誘惑百余次,無一人觸碰紅線,無一人逾越規矩。駐地群眾交口稱贊:金錢撬不開國門一條縫!

  “雙向承諾”20年不走樣,“三無風氣”20年不改變——

  筑牢擋風牆,正氣樹常青

  “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須公正、透明、講原則。”這是十連黨支部會議上,書記、副書記強調最多的一句話。

  為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連隊年復一年地開展“干部視戰士高於自己,愛戰士勝過自己,為戰士不顧自己,學戰士提高自己”“戰士服從干部視為天職,尊重干部勝於兄弟,保護干部奮不顧身,學習干部促進自己”的“雙向承諾”活動,截至目前已經堅持了20年。

  1995年以來,每年新兵下連、新干部報到,連隊都要組織進行“雙向承諾”的儀式。為確保公開、公正地處理好每一件涉及官兵利益的事情,從小事、瑣事抓起,努力培育“內容公開無盲區、程序公開無死角、‘招呼’公開無避諱”的“三無風氣”。

  2014年3月的一天,排長阮映崗忽然發現自己的手機裡多了200元話費,多方了解都沒人幫他充。阮排長很快鎖定一個人,新戰士徐翔翔。

  徐翔翔家庭環境優越,思想活躍。來到連隊后,為了得到更多關照,讓家裡給排長充手機話費,並打算以后長期充下去。搞清事情的原委,阮映崗對小徐說:“這樣做,把我看扁了,也把自己看輕了。”小徐不理解:“誰沒個人情世故,給你充個電話費至於這樣說我嗎?”阮排長反問他:“以后你干得好,人家說這是話費起了作用,你這是不是花錢惡心我,也糟踐自己?”阮排長和小徐做了一次長談,鼓勵他踏踏實實工作,靠能力和貢獻成長進步。

  去年5月,楊家英剛任連長不久,兩名軍校同學前來看他,他在駐地小吃店請他們吃了頓飯。戰士小周以為連長是公款吃喝,他跑去找司務長了解,結果發現冤枉了連長。

  吃頓飯還被人盯著,這樣的事擱誰都不是滋味,沒想到楊連長坦然一笑:“這件事一說明連隊監督風氣好,二說明大家不想讓我犯錯誤,三說明相信我不會打擊報復。”

  這一次,戰士給新連長上了一課,新連長也給戰士上了一課:戰士的眼睛裡揉不進一粒沙子,連長也有一心為公的坦蕩胸懷。

  2013年11月,上等兵羅浩藝的父親羅興國為了兒子轉士官,專程趕到十連找干部“想辦法”,沒想到錢沒送出去一分。“精明”的老羅以為自己出手不夠大方,提出多留兩天,想要看個究竟,李風雷滿口答應:“那就請你當‘編外監考員’吧。”

  連隊選拔士官,按照相關規定嚴格設置軍事技能、文化成績考核和全連官兵投票等程序,確保按照優劣確定人選 。越野、投彈、障礙、射擊等課目考核計秒、米、環,老羅全程察看,沒有任何爭議﹔隊列考核,老羅擔心有人打印象分,連隊一聲哨子集合干部骨干,請他任意抽點考官﹔民主測評,老羅現場參與驗票,一切明明白白。考評結束,羅浩藝落選了,但老羅很感慨:“要是都像十連這樣,還有什麼事不能令群眾信服?”

  講原則、守規矩,無論離上級多遠,都不會出問題——

  人按職責干,事按規矩辦

  “每次到十連,不管什麼時候來,不管看什麼地方,人人事事都有章有法,十連風氣好,歸根結底是制度堅持得好。”百色軍分區政委方洽平說。

  這樣的評價源於一個事實:一個長年戍邊、離團部168公裡的連隊,這些年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因違反規定受處分的人!

  在十連官兵看來,規矩裂條小縫,風氣破個大洞。

  作為獨立駐防的單位,連隊經常這樣教育官兵:要想風氣好,先把規矩講。連隊越是遠離上級機關,越要嚴格落實規定。多年來,他們堅持“人按職責干、事按規矩辦”,一年365天,天天像一天。

  老班長符財富退伍后做生意,去年元旦結婚,他給連隊戰友送來了喜糖。官兵雖然都想參加,但沒有一人主動找連長指導員請假。原因很簡單,連隊人員外出有比例,這條規矩誰也沒破過。

  2013年11月,團裡給十連4個入黨指標。經黨支部認真考查, 3名條件成熟的同志很快順利過關,但軍事訓練拔尖的上等兵洪敦良卻因理論考核排名靠后,大家對他有爭議。有的同志認為,反正有指標,可以適當放寬標准。但黨支部嚴格對照《黨章》,認為理論學習不刻苦不是光榮,而是個致命的缺點,堅決把這個剩下的指標退回了團裡。李風雷說:“制度不是橡皮筋,連隊決不能開這個口子。”

  十連的兵抓落實較真,全團有名。團軍務股長劉恆這兩年先后9次不打招呼檢查連隊,沒有一次發現問題。記者不信,隨手翻閱這兩年的邊境巡邏日志,無論天晴下雨,他們都按規定走到了每一塊界碑,每次巡邏都有登記、有簽字,還有視頻資料可以調閱。

  2013年夏天,連隊派一個班支援邊境建設大會戰。在工地生活兩個月,班長鄭攀攀堅持帶領全班嚴格落實一日生活制度,出操、排崗、整理內務,飯前有歌聲,行進有番號,與在連隊沒有差別,成為工地一道風景線。戰士們說:“不管走到哪裡,不管遂行什麼任務,都要像個軍人的樣子。”

  “落實無例外,執行不走樣”。連隊把落實規定作為建連興連的根本,各種規章制度就像一道道隱形的“護身符”,時刻發揮著立正避邪的作用,保証連隊時時處處激蕩著清風正氣。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01日 04 版)

(責編:王吉全、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