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東風送我飛向前”(時代先鋒)

——記閻肅的追求之路

本報記者 陳原
2015年11月26日05: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軍人閻肅。
  資料照片

  閻肅曾多次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並歸納出“四悟”。其一是要想甜,加點鹽,也就是說生活不會虧待誰,但也不會過於眷顧誰,今天吃了一斤糖,沒准兒明天就有一斤黃連在等著,所以一定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其二是把握好人生四要素,即天分、勤奮、緣分、本分。其三是永遠懷有一顆童心。其四是要學會愛。

  這“四悟”基本道出了閻肅追求之路的特點,他從來不怕吃苦﹔他有天分,但特別勤奮,人又本分,而且緣分不淺﹔他一直被人稱為“老頑童”﹔他始終滿懷著一顆大愛之心。

  時代提供大舞台

  閻肅出生在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他隨全家逃難到重慶,進入一所天主教修道院的學校學習,當修道院准備推薦他精修深造、作為未來的神父培養時,他卻選擇了報考重慶南開中學。在中學讀書時他讀過《共產黨宣言》《新民主主義論》,在重慶工商大學求學時又加入了中共外圍組織,投入學生運動。1952年,已經是西南團工委青年藝術工作隊宣傳員的閻肅,兩次赴朝鮮慰問志願軍。頭天他還看到的一張張年輕面孔,隔天就成了一具具遺體,而且山崗上的一座座墓碑無不朝著祖國的方向。閻肅的心靈被震撼了,他佇立在墓碑前做出了一個重大選擇:我要當兵去!

  果然,朝鮮歸來,閻肅就加入西南軍區青年文工團,穿上了軍裝,還入了黨。“從此,我的人生和藝術才有了可以扎下深根的精神沃土。”閻肅這樣回顧自己的人生選擇。

  1955年,西南軍區青年文工團撤銷,他被編入空政文工團,一干就是60年。這60年裡,閻肅的文藝創作道路是從當兵開始的。1959年春節剛過,團領導就找他談話,讓他下連隊當兵去。在連隊他才明白原來自己還不懂得什麼才叫一個兵,於是,學打背包、集合、操練,跟著老兵學當機械兵,擦飛機、充氧、充冷、充氣、加油。

  原本以為這下與文藝該分開了,可正是這當兵的經歷讓他寫出了成名作。一天傍晚,眼看別的飛機都回來了,可閻肅所在機組的一架飛機卻遲遲不歸,大家佇立在晚霞之下,盯著天空。此情此景讓閻肅當兵的積累化於筆端,《我愛祖國的藍天》歌詞噴涌而出,同在連隊當兵的羊鳴拿去譜曲,然后寄回了文工團。兩位青年萬萬沒想到,這首歌很快就傳遍了空軍的軍營。閻肅后來回憶說,正是他當兵后產生的那種感情,正是那個年代對保衛祖國、建設空軍的濃濃氣氛,才有了他的藝術遐思。

  時代為閻肅提供了可以施展才華的大舞台,而閻肅也緊緊把握住了時代的精神內涵。上個世紀60年代創作的歌劇《江姐》,90年代初創作的歌劇《黨的女兒》,就傾注了閻肅對那個年代的深刻思考。80年代,電視劇《西游記》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傳遍千家萬戶,“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你說這是唐僧師徒取經的寫照,沒錯,但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將這幾句歌詞看作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心態。《風雨同舟》寫的是抗洪救災,《軍營男子漢》寫的是商品經濟大潮下軍人的應有形象。時代,讓閻肅的歌詞一首接著一首被廣為傳唱。

  名人即明白之人

  “名人即明白之人”,這是閻肅的名言,什麼叫明白呢,閻肅回答:對上不伸手,周圍拉緊手,工作有一手。

  閻肅不但謳歌英雄、書寫軍營,在他的追求之路上也始終以英雄為榜樣。盡管他從來沒擔任過什麼要職,按他的話說,其實連小官也沒當過,卻一向以黨員、軍人的高標准來要求自己。從毛主席、周總理開始,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曾接見、贊揚、勉勵、關心過他的創作,讓他如沐春風,但他沒有以此為炫耀的資本,更不借此向組織要這要那。今年9月14日病倒后他還一再叮囑孩子,千萬不要向組織提一點點要求。無論做什麼事,他從來都遵守黨的規矩、軍人的紀律,隻要外出,他第一件事就是向團裡請假,回來后馬上銷假﹔每月領到薪水的第一件事就是繳納黨費。

  “我就是個平凡人,我最喜歡沙僧,任勞任怨。”閻肅家裡的茶幾玻璃板下有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上面是個胸前挂著大紅花的小伙子,一臉腼腆樣,這是閻肅參加工作后獲得的第一個榮譽,而原因是他拉大幕、管汽燈、跑龍套認真負責,任勞任怨。閻肅談吐字正腔圓、嗓音渾厚,經常被人請去登台朗誦,友情出演。2009年,空政文工團排演舞蹈詩《我們的天空》,中間有幾段朗誦,導演想起了閻肅,他二話沒說,趕到現場,反復錄制了兩天, 結果卻被認為效果不佳,換了下來,但閻肅聞后哈哈一笑:那當然是用好的哦!

  別看閻肅平時嘻嘻哈哈,對別人總是能發現長處,但在關鍵問題上從不讓步,這也是他的明白之處,而大家也都在重大問題上請他把關。“空軍有個閻老肅,說好說壞都算數。”這是軍內文藝家的一句順口溜。他曾多次當面批評一些演員:再唱不好就別唱了。“在文藝評獎和晚會籌劃中,對有的作品,他也絕不讓步,說什麼都沒用,非拿下不可,還因此與別人爭執起來。不過,事后該喝酒喝酒,該是朋友還是朋友,公私分明。” 海軍詞曲作家付林這樣回憶。

  大任在肩 不辱使命

  1989年,閻肅與作曲家羊鳴寫過一首歌曲《天職》,傳遍軍內外,這部作品飽含了他對當代中國軍人的期待。在閻肅的眼裡,為黨創作、為國家創作、為軍隊創作、為人民創作,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更是天職。身為空軍的一員,為了寫出空軍的風採,他幾乎跑遍了空軍的所有部隊、機場、哨所,一路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團歌、營歌、連歌。

  2009年,年近80歲的閻肅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主創隊伍,任文學部主任,“一路發燒般走過來,始終熱度不減,精度不減,大任在肩,必須不辱使命。”不辱使命,這句話發自閻肅的肺腑,讓他每次都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天職。

  2013年,閻肅已經83歲,但他在總政舉辦的“強軍戰歌”征歌中依然有兩首作品問世。他與作曲家印青共同完成的《當兵前的那個晚上》取材於新兵入伍前父親的叮囑,節奏明快、鏗鏘有力、充滿朝氣。“他是老黨員、老軍人,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對黨、國家、軍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無不知曉,從不脫離時代,但同時又擁有一顆童心。”與閻肅合作20多年的印青這樣評價他。

  由於他的高度政治覺悟和高超的藝術把握能力,30多年來,重大文藝活動都少不了閻肅,一個充滿智慧的點子、一個包含深厚學養的提議,常常可以將策劃中出現的難題順利化解。

  在人生道路上、在文藝創作中、在為兵服務的日日夜夜裡,閻肅一直認為他的進步屬於黨的關懷、軍隊的培養、民族文化沃土的哺育,而社會的發展,則是他永不止步的東風。“我愛祖國的藍天,晴空萬裡陽光燦爛,白雲為我鋪大道,東風送我飛向前。”這是《我愛祖國的藍天》的第一段歌詞,閻肅描述的是他所深愛的空軍,其實,也預見了他自己的追求之路。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6日 09 版)

(責編:曹昆、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