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人工智能軍備發展如何監管?專家:具體控制法案出台仍有距離

2019年10月22日19: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 (陳羽)21日上午,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所所長朱啟超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雖然目前各國都對人工智能軍備發展的管控做出了積極努力,但目前距離成熟的人工智能軍備控制法案出台仍有很大距離。

10月21日下午,第八分組會議以“人工智能與未來戰爭”為主題展開了討論。近年來,人工智能正迅猛發展,並已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也包括軍事領域。論壇秘書處辦公室主任趙小卓大校表示,人工智能滲入到軍事領域后,會對武器裝備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也是今年的北京香山論壇開設這一議題的原因。

軍事領域人工智能化發展仍有加速趨勢

分組討論會上,各國發言人針對目前軍事領域人工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的趨勢問題開展了深入交流。朱啟超認為,人工智能引發軍事領域不斷革新,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發展仍有加速的趨勢。該趨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改變作戰方式。人工智能運用於軍事領域將使得作戰目的與以往不同,以往傳統的作戰目的以毀傷敵方有生力量或遂行戰爭准備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越來越的應用,將以更加精確化的殺傷、具有壓倒性的威懾和更加精准的作戰節奏控制為目的,將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由於無人化打擊平台的應用,實現作戰中的零傷亡。

無人化武器裝備系統發展迅猛。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可以快速轉化為無人化的武器平台、智能化的信息系統、靈巧的可穿戴設備、功能越來越先進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正在給軍事領域各類作戰要素全面賦能,因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制定武器裝備智能化發展的規劃和路線圖,搶抓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帶來的機遇。

人工智能不斷革新教育訓練模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雲計算、移動寬帶通信、虛擬現實以及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結合,正在改變傳統的軍事教育訓練模式,比如,外軍探索運用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技術等構設新一代作戰訓練環境、研發機械外骨骼打造“機甲戰士”、依靠人工智能增強人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等等,人工智能有望為大幅提升戰斗人員的信息運用能力、學習能力及輔助作戰能力。

中美俄等國人工智能武器發展處領先水平

據不完全估計,目前世界上約有70多個國家可以生產制造無人機、地面機器人或水下潛航器,但各國發展水平不一。朱啟超介紹,一般而言,軍事大國和強國由於科技研發投入大、生產制造技術先進,研發智能化裝備相對容易。但由於人工智能技術與信息技術有些類似,技術創新門檻較低、創新發展速度較快、容易擴散,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水平不能一概而論。

“從公開展示出的無人機、無人車輛等人工智能武器來看,美國、俄羅斯、中國、以色列等國家的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朱啟超說道。

人工智能軍備控制法案出台仍有很大距離

近年來,人工智能加速向軍事領域滲透應用,在影響著戰爭制勝機理和戰爭規則發展變化。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有效提高作戰效率,降低成本和人員傷亡,但同時也可能被濫用,進而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結果。此次分組討論會中,應如何規避人工智能軍備發展、使用中的風險隱患,何時會出台相關管控條例對其發展予以約束等話題也備受關注。

趙小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此次分組討論會上提出這些問題,正是為了讓國際社會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讓各國充分注意到其重要性。“隻要各國專家、官員及決策者認識到其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在國際上逐漸達成一定共識,就能夠協力控制其不利的一面,專注發展其有利的一面,這樣才能對人工智能軍備的管控起到積極作用。”趙小卓說。

“防患於未然,是人類文明得以存續的前提。”朱啟超介紹,由於致命性自主武器的出現,近年來在國際軍控領域已開始越來越多地討論對致命性自主武器進行限制運用。例如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會議就是一個官方多邊會談機制,就致命性自主武器軍備控制議題召開了多次正式會議,並成立了專門的政府專家組,吸引了近百個國家、大學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參與進來。我國積極參與該領域相關談判磋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

此外,國際紅十字委員會、“阻止殺人機器人運動”等非政府組織也在積極地推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的軍控進程。“雖然各方都做出了積極努力,但目前距離成熟的人工智能軍備控制法案出台仍有很大距離。”朱啟超說道。

(責編:白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