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事大國地位遭質疑:不是壯,是虛胖

近日,印度網友關於“印度是全球第四軍事大國”的言論,在網絡上引發不少爭議。有網友表示,如果根據2019年全球軍力報告發布的印度軍力數據,以及進一步從人口、國土面積、核威懾等要素來考察,印度排名全球第四軍事大國,的確無可厚非。但現代戰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決定國防能力的核心要素除武裝力量建設外,還包括國防工業、國防工程等諸多方面。僅憑一紙靜態數字,難以評估印度真實軍事實力。
印度第四軍事大國地位遭詬病的焦點之一,是印度缺乏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三軍主戰裝備號稱“萬國牌”。印度本土制造的“阿瓊”主戰坦克、“光輝”戰斗機和國產航母等,也問題不斷。雖然近年莫迪政府為提高本國國防工業水平,大力推動“印度制造”政策,但效果並不理想。作為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印軍80%的防務裝備及配件依賴進口。這造成印軍不僅在技術上受制於人,而且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參差不齊、保障復雜,難以形成一體化作戰能力。
印度第四軍事大國地位遭詬病的另一焦點,是印軍沒有建立起高效的現代聯合作戰體系。
印巴卡吉爾沖突后,印度曾啟動新一輪軍隊改革,重點改革三軍分立體制,但實行過程中雷聲大雨點小。印軍前高官沙迪什·杜阿中將近期指出:“別跟印度軍人談聯合作戰!”他認為,規模超過百萬的印度軍隊號稱擁有領先的聯合作戰能力,事實卻並非如此。《印度時報》披露,今年2月克什米爾邊境沖突中,印度空軍根本無意出動先進戰機為陸軍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且實際原因竟是空軍不願被陸軍戰地指揮官呼來喝去。
印度原計劃設立國防參謀長體制取代參謀長委員會,但隻成立了聯合國防參謀部作為過渡措施,聯合國防參謀長軍銜低於各軍種參謀長,隻有協調權沒有指揮權,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形式上,都指揮不動軍種,導致聯合國防參謀部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架子。印軍也曾計劃成立戰區司令部實現三軍聯合,但到目前為止隻設立了安達曼-尼科巴聯合司令部作為試點。印軍幾年前提交的組建網絡、太空和特種作戰聯合司令部的建議,至今仍在等待內閣安全委員會的批准。
其實,網絡上爭高低並無現實意義,印軍對自身問題心知肚明。去年年底,印度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上將啟動陸軍改革重組計劃,以提高印軍信息化和一體化水平,打造一支“精干靈活”的軍隊。但縱觀印軍歷次改革,錯綜復雜的部門利益,各組織間相互掣肘,大選或邊境沖突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幾乎沒有一項改革方案得到徹底執行。對此,網友稱,印度軍隊看似強大,但實際上仍存在很多痼疾,充其量只是外強中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