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印擬增購俄制坦克 本土貨“阿瓊”任重而道遠

2019年11月27日10:2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印度國產“阿瓊”主戰坦克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近日批准了印度陸軍最新一輪的坦克採購計劃。按照計劃,印度陸軍將採購464輛“毗濕摩”主戰坦克(即俄羅斯T-90S主戰坦克的印度授權版),總價值2000億盧比(約合28億美元),坦克的生產工作將由印度金奈市的阿瓦迪重型車輛制造廠承擔,如果一切順利,這批裝備將在4年內交付。

不出意外,這則普通的消息再次在印度網絡上引起了部分網民的不滿。有印度網民認為,印度國產“阿瓊”主戰坦克在火力、防護、機動方面都比俄羅斯的T-90S有著更加優越的表現。

從愛國情感出發,不難理解印度網民對國產主戰坦克的期待,然而情感畢竟不能代替理智,從現實角度考慮,印度軍方採購T-90S的決定有其自身的邏輯。

一直以來,“阿瓊”坦克都是以一個問題纏身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首當其中的就是價格問題。從1974年3月開始研制,到2004年第一輛量產型“阿瓊”MK1交付印度軍隊,在其漫長的研制過程中,“阿瓊”的研制經費一路高歌猛進,在最初的1.55億盧比(折合當時的360萬美元)的基礎上不斷追加,到2004年項目總投資已經飆升到35億美元,幾乎是第一次撥款的100倍,坦克的單價上漲到470萬美元,幾乎與美國的M1A1持平。目前,“阿瓊”的單價則已經超過800萬美元,不斷向著1000萬美元大關逼近。

除了價格原因,堪憂的質量也使“阿瓊”廣受詬病。以坦克的“心臟”——發動機為例,鑒於印度國產發動機力有不逮,“阿瓊”隻好採用德國MTU公司的柴油發動機作為替換,為達到最佳效果,印度要求德國MTU公司將額定功率隻有830馬力的發動機強行“超頻”,提升到1400馬力,結果,“阿瓊”的發動機故障率居高不下,患上了“心臟病”。此外,“阿瓊”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包括懸挂問題、火炮問題、裝甲問題、重量問題等等。

對於國產主戰坦克,印度本是充滿期待的。“阿瓊”設計之初對標的是“豹2”坦克,要求在徹底國產化的基礎上擁有超越“豹2”的性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阿瓊”的期待變成了失望。根據計劃安排,“印度豹”(計劃之初“阿瓊”的名稱)應在1984年底之前完成12輛樣車的生產,在80年代中后期實現量產和服役。但直到1984年3月,首批兩輛樣車才下線,雖然隻比計劃晚幾個月,但資金的耗費卻比計劃多出一倍。此后,“阿瓊”開啟了問題模式,技術問題頻發,經費持續超標,研制周期拉長,列裝時間遙遙無期。

在重重困難面前,印度是有過努力的。除了不斷追加研究經費之外,政府還要求印度軍方給“阿瓊”開后門,重新頒發技術標准,降低相關技術要求。為了扶持“阿瓊”項目,印度政府甚至不顧軍方的反對,在1999年以每輛高達235萬美元的價格生產了124輛“阿瓊”MK1坦克,這個價格高於俄羅斯T90坦克單價。然而,即使有政府的強力支持,“阿瓊”依然問題不斷,其第一輛量產型直到2004年才交付印度軍隊,並且故障率奇高,無法作戰。

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在緊迫的現實面前,印度軍方最終選擇了放棄。1991年,印度陸軍參謀長要求中止整個“阿瓊”計劃,被政府拒絕。此后,印度軍方對“阿瓊”的抵制有增無減,認為這款坦克“不適宜上戰場”,印度陸軍更是忍無可忍,公開稱“阿瓊”是“白象”,暗指“阿瓊”是“無用的累贅”……“阿瓊”就這樣一步步跌下了神壇,成為印度的心結。

“阿瓊”坦克的研發和裝備歷程隻不過是印度武器裝備國產化的一個縮影。除了主戰坦克,印度還在飛行器、水面艦艇等領域不斷尋求突破,代表性的武器包括LCA戰斗機和“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等等。與“阿瓊”類似,這些國產化武器裝備的開發都經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並且一直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而在關鍵技術上,印度的國產化水平依然讓外界生疑。

印度的國產之路歷經坎坷,一直很難實現印產裝備穩定高質量的突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在於印度政府的執行力和國家戰略運籌。政治上,印度不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去助力國產化目標的實現。在國家戰略規劃上,印度沒能根據國家工業基礎實際情況制定發展目標。

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軍方依然不太不可能如印度網友所期待的那樣,站在支持本土貨的角度上大量採購“阿瓊”。印度武器裝備國產化依然前路漫漫,“阿瓊”們依然任重道遠。

(責編:實習生(凌博)、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