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九十一歲的老連長帶著他的兵“回家”

2020年02月18日11:4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91歲的老連長龔強帶著他的兵重回老連隊——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年輕官兵列隊歡迎。王亮 攝

尋親

“失聯”30多年,老兵們終於找到自己的老部隊

“歡迎老兵‘回家’!”武警上海總隊執勤二支隊三中隊指導員李博的聲音稍微有些顫抖。面對這17位神情激動的老兵,他深深地體會到一種無以言表的幸福感。

對於李博來說,這種幸福感源自於找尋老兵的過程。

去年3月,中隊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李博打算從隊史教育切入。然而,隊史記載有些年代殘缺不全、脈絡不清,一時間他無從下手。

為了詳細了解中隊成立之初的歷史,李博利用休假時間前往江蘇南通、啟東、海門等地公安部門和檔案館查閱資料。在崇明區公安局,他發現《崇明縣公安志》詳細記載了中隊的歷次調整改革和歷任主官的簡略資料。

根據資料信息,李博推測:在中隊成立之初的主官中,《崇明縣公安志》上記載的“崇明縣武裝中隊第3任連長龔祥”應該依然健在。然而,他走訪公安、民政等多個部門,都沒有找到“龔祥”的任何信息。

就在李博打算放棄尋找“龔祥”的時候,崇明縣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無意中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希望:一位名叫龔強的老人曾來反映,《崇明縣公安志》上把他的名字“龔強”寫成了“龔祥”,希望予以糾正,還留下了住址和電話號碼。

“莫非龔強就是‘龔祥’?”李博搭車趕往龔強的住處。當見到龔強家門口那塊“光榮之家”牌匾時,他心中的希望再次升騰。

敲開門,李博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並遞上《崇明縣公安志》。

那一刻,龔強手捧《崇明縣公安志》,哽咽了:“老顧啊,老嚴啊,都走了……我這個名字,書裡寫錯了,我叫龔強,不是龔祥。”

確定自己找到了中隊第3任老連長龔強,李博也異常激動。

“老部隊就在崇明,這麼多年您沒找過嗎?”李博提出自己的困惑。

這讓龔強的情緒突然激動起來。他梗著脖子說:“找過,怎麼沒找啊!”

1969年,龔強從部隊轉業。從那以后,他每年都會帶著戰友們回中隊看望一次。期間,崇明縣武裝中隊調整改革為武警崇明縣中隊。

直到1983年,龔強和戰友們照例回老部隊“探親”,卻在營門前吃了“閉門羹”。多方打聽,他們才得知,因為任務需要,中隊轉隸移防。

“老部隊仿佛一夜之間‘消失’了。”回憶當時的情形,龔強依然難掩傷感,“那一刻,我們就好像突然變成了‘沒有家的孩子’。”

其實,那年武警崇明縣中隊雖然移防,但並未搬離崇明島。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龔強曾多次路過崇明中隊的新營區。

然而,由於老部隊的番號已經改變,官兵們也換了新式軍裝,龔強怎麼也不會想到,那座新營區內就駐扎著自己苦苦尋找的老部隊。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也老了。”老人感慨著,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現在,我終於找到老部隊了,真想再回去看看啊!”

去年“八一”建軍節,中隊黨支部共同商議決定:以找到老連長龔強為契機,在全中隊發起“我的連長我的連·尋找老兵”活動,爭取讓更多老兵“回家”。

“這本通訊錄是我整理的,上面記得比較全……”面對再次登門的李博,龔強拿出一個泛黃的本子,上面整整齊齊地記著近20名老戰友的聯系方式。

於是,李博和戰友們開始按照那份通訊錄尋訪老兵。

“找尋老兵的過程就像是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有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有的已經離世,有時候還要面對家屬的誤解……”“尋親”之路雖然坎坷,但李博和戰友們始終未放棄。

越來越多的老兵被找到。李博聽到老兵們一次又一次地感慨:“沒想到,還有人想著我們、念著我們……”

團聚

在老兵們心頭縈繞數十年的“團圓夢”,終於實現了

走訪結束后,李博重新制作了一張老兵聯絡表,將他們的姓名、電話、年齡、履歷、地址、特點等信息都做了詳細記錄。

從那以后,老兵們就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地打給李博。哽咽的話語聲中,老兵們都在不斷表達著同一個願望:“我們一直都想回老部隊看看,那是我們的‘家’!”

考慮到老兵們急切想要“回家”團圓的心情,2019年底,中隊黨支部討論決定:邀請這群老兵集體“回家探親”。

那天,中隊張燈結彩,全體官兵整齊列隊,歡迎老兵回家。

中隊長張治遠向老連長龔強報告並互致敬禮之后,新老戰友立刻簇擁在一起。一雙雙手緊握著,大家暢談著、歡笑著,每個人都盡情感受著團聚的喜悅。

指導員李博提議,新老戰友一起拍張全家福。快門按下,老老少少幾十張笑容被定格在同一個幸福的瞬間。

隨后,老兵們觀看了中隊的軍事匯報表演。看到各型新式槍械在戰士們手中被快速分解和組裝,老兵施安東嘖嘖稱贊:“當年我們用的槍還要從國外買。現在國家強大了,洋槍洋炮不吃香了!”

走進現代化的營房,看到整齊劃一的內務設置,聽到熟悉的軍號聲,老兵們興奮異常,不住感嘆“仿佛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老連長龔強說:“那時候,我們也和這群新戰士一樣,血氣方剛、激情滿懷,一心想要沖鋒陷陣、奮勇殺敵。”

交流中,老兵龔惠生把自己珍藏的“口袋書”捐了出來。翻開這本“口袋書”,內頁上粗略勾勒出手榴彈的構造簡圖,記錄著實彈射擊等課目的訓練筆記。

“部隊是個大學校。”龔惠生回憶說,“我就是靠這本‘口袋書’,最后成長為訓練能手!”

老兵施安東主動把超期服役証捐給中隊。1964年、1965年,施安東勤學苦練“郭興福教學法”,兩次獲評“五好戰士”,成為專勤專訓課目的優秀“小教員”。部隊為了保留訓練骨干,批准他超期服役了兩年。

吃團圓飯的時候,餐桌上擺著紅燒肉、鹽水蝦、鹵水牛腱等精美菜肴。老兵們難以相信,這些都是炊事班5名戰士做的“家常菜”。

聽完炊事班班長張林烽對菜品的介紹后,老兵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老兵龔惠生說起中隊早年的生活:為了改善伙食,他們當年經常利用節假日,扎稻草、抓螃蟹,用抓回來的崇明特產“老毛蟹”給戰士們加菜。

“現在我們不再養豬種菜,也不用抓螃蟹了,部隊伙食實現了常態高效的社會化保障,平時吃的都和今天一樣好。”列兵袁磊一說完,老兵們都笑了。

“笑聲裡是濃濃的‘家’的味道。”指導員李博說,“在老兵們心頭反復縈繞的‘團圓夢’,終於實現了。”

傳承

跨越半個世紀的新老戰友對話,傳承著同樣的紅色血脈

“我們那時的訓練內容很多,像戰術、押解、抓捕設卡、巷戰訓練、擒敵拳,基本上都是些專勤專訓的內容。”座談會上,老連長龔強率先打開話匣子,“那個時候要對付的凶犯很多,必須把本領練硬!”

坐在一旁的列兵張翔接過話茬:“雖然當兵沒多久,但是我感覺部隊實戰化訓練氛圍非常濃厚,我相信自己以后也能夠成為執勤一線的尖兵!”

列兵張翔一說完,老連長龔強就立馬握住他的手,對坐在一旁的老兵朱元郎笑著說:“看,真是個好兵!”

看到這一幕,指導員李博深感欣慰。他掰著手指對記者說:“老連長1969年離開部隊,到現在剛好滿50年。但在這場穿越半個世紀的對話中,他和我們年輕官兵聊的最多的都是精武強能!”

在這些老兵中,92歲的張超是歲數最大的,戰功赫赫。

80歲的老兵郭友家,是這群武警老戰友中最年輕的一位。張超是他的班長。郭友家回憶說:“那時伙食不好,班長經常省出自己的飯菜,留給我吃。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班長的恩情。”

兩位老人回憶著往事,手緊緊握在一起,說到動情處都抹起了眼淚。官兵們都被老兵們深厚的戰友情而打動。

“我還上過朝鮮戰場,那時候練的是臥倒、快速行進……”老兵朱元郎回憶道。

“抗美援朝!”一聽到這兒,新戰士們都來了勁,圍著朱元郎,聽他講述那段作戰經歷。

“那時候我們肩背手提,一天要負重行軍四五十公裡,有時候遇著平地,跑著都能睡著。”上甘嶺戰役打響后,朱元郎在寶山羅店報名參軍。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趕了一個月的山路,終於來到朝鮮戰場,在第二防線運輸隊專門給前線運炮彈、糧食。

一次,洞外溫度已達零下38攝氏度,朱元郎送完兩個炮彈回到防空洞,發現身上的棉襖還是被汗濕透了。靠在炕爐上烘干衣物的時候,他因為太勞累,合上眼睛就睡著了,直到屁股被炕火燒疼了才驚醒。

“當年,和我一同入朝的13名戰友,最后隻回來了6個。”回想起戰場上的生離死別,朱元郎悄悄抹去眼角的淚水,這個下意識的細微動作,給年輕的戰士們帶來深深的觸動。

老兵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朱元郎一樣上過戰場,但都經歷過很多驚心動魄的斗爭。

“那時候,我們見紅旗就扛,見榮譽就爭,事事都要搶第一,就希望能夠奮戰一線。”龔強回憶道,1954年8月1日,中隊受領一項重要任務。戰友們都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要求上一線。

“我們都是黨培養出來的兵,不會忘記黨的恩情。”提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龔強依然激動不已。他拍著胸脯向年輕戰友們保証:“我將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老兵們雖然青春已逝,但保家衛國的情懷還在,以隊為家的初心依舊。當聽到中隊已經連續17年被評為總隊標兵中隊時,他們喜得合不攏嘴,紛紛勉勵年輕戰友“好好干”。

一個個老兵、一段段故事,把中隊漫長的隊史串了起來。在老兵們回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年輕的官兵們也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新兵張翔代表戰友,向老兵們立下誓言:“我們一定會傳承優良傳統,練就過硬本領,當好新時代的武警戰士。”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