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克裡米亞上演俄版“混合戰爭”

2020年04月09日09:38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克裡米亞上演俄版“混合戰爭”

2014年2月24日至3月21日,俄羅斯運用多種手段一舉收回克裡米亞,令北約大為震驚。俄首先開動宣傳機器調動當地俄羅斯族人親俄情緒,而后特種部隊偽裝登陸,大部隊隨后跟進,情報人員關鍵時刻擾亂烏軍指揮系統,俄軍進而奪控各要地。緊接著,俄在幾天內組織克裡米亞公投,根據投票結果宣布克裡米亞入俄。俄羅斯將源於西方的“混合戰爭”理論用於實踐,收回克裡米亞,成為應用該理論的典型戰例。

善借他山之石。2013年,俄軍總參謀長格拉希莫夫撰寫論文《科學技術在戰爭規律預測中的價值》,這是以格拉希莫夫為代表的俄軍高層對“混合戰爭”理論的思考結果。雖然“混合戰爭”理論源自美國,但俄羅斯通過認識自身威脅,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借鑒探索“混合戰爭”理論,逐步形成以“格拉希莫夫戰術”為代表的一系列俄版“混合戰爭”理論成果,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完善。

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中,俄羅斯在派出部隊進入克裡米亞的同時,綜合利用各種手段展開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並利用核力量威懾西方,防止其干涉。當時,普京向外界透露,俄已做好使用核武器的准備。3月4日,在與北約對峙最緊張之際,俄羅斯成功試射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令西方不敢妄動。俄羅斯果敢且出人意料的種種舉措,令北約來不及作出正確判斷,更談不上妥善應對,除揮舞所謂“制裁大棒”外束手無策。

俄軍的“格拉希莫夫戰術”源於西方,在融入許多俄羅斯元素后於收回克裡米亞期間發揮重大作用,這說明借因所需、鑒為所用,要想在戰爭中贏得勝利,需善借他山之石,並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創新。

傳統謀略新用。先進技術雖然能幫助人們看到“山那邊的事”,卻不能保証及時探明敵方企圖。俄軍之所以能夠在北約嚴密監控下成功控制克裡米亞,至少得益於以下3種做法。

第一,俄最高統帥和總參謀部准確把握時機,以在北極地區進行演習為由調動大批部隊,並向烏拉爾調派大量軍用列車,騙過北約情報機構,掩蓋其向克裡米亞部署部隊的真實意圖。

第二,當烏克蘭政府下令駐克裡米亞烏軍開火時,滲透進烏國防部的俄情報人員又向駐克裡米亞烏軍發出截然相反的命令,使當地烏軍指揮官不明所以,延誤反擊時間,最終敗退。

第三,俄軍在行動中保持高度組織紀律性,每名俄軍官兵都有手機,但北約情報機構並未從監聽中得到俄軍將對克裡米亞實施軍事行動的情報。

由此可見,信息化時代,隨著偵察、預警技術的發展,戰場日趨“透明”,達成作戰突然性難度明顯增加,很多傳統謀略手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的甚至不再適用。不過,應當承認的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在多領域展開斗爭的“混合戰爭”中,有些傳統謀略手段隻要運用得當仍能發揮作用,如俄軍瞞天過海的戰略佯動和軍隊集結期間嚴格執行的無線電靜默等均有效迷惑對手。更重要的是,科技發展也豐富了傳統謀略手段的應用形式。所以,現代戰爭中,傳統謀略手段的地位作用並未降低,怎樣在高技術條件下用好謀略,仍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

以非對稱求勝。“混合戰爭”中,優勢方的弱點有時比劣勢方暴露得更充分、更明顯,劣勢方通過非對稱作戰,有可能將自身優勢放大,揚長避短、以劣勝優。

2014年2月24日,俄軍第31獨立近衛空降突擊旅抵達克裡米亞,因官兵穿戴綠色迷彩裝具和服裝,所以被媒體稱為“小綠人”。為避免給西方干涉提供口實,“小綠人”進入克裡米亞時便摘掉所有俄軍標識,對外宣稱是“當地安全力量”,向克裡米亞親俄勢力提供武器、培訓,由克裡米亞親俄勢力作“先鋒”,佔領當地政府議會等辦公機構和機場、港口等要地,“小綠人”則多在某些關鍵時刻出手。俄軍和親俄勢力的迅速行動,使駐克裡米亞烏軍猝不及防,軍營和武器被控制,有些不甘心的烏軍軍官試圖率部下闖過封鎖線,但在“小綠人”鳴槍示警下,隻得放棄。在搶佔戰略要地的同時,俄軍還展開心理戰、信息戰,拉攏勸降對手,使烏軍十多支部隊成建制倒戈,其中甚至包括烏海軍司令等數十名高級指揮員和海軍旗艦,大大挫傷烏軍士氣。

可見,非對稱作戰更注重獲得有利戰略態勢,實現戰略主動。獲取有利戰略態勢並非僅靠暴力手段,還可綜合運用多種非暴力手段,有時非暴力手段的作用甚至比暴力手段更大。就像圍棋一樣,敵方在這一方面佔有優勢,不必與其糾纏,可從另一方面打開局面,爭取主動。俄收回克裡米亞期間,外有西方干涉之隱患,內有克裡米亞烏軍之威脅,俄軍在支持親俄勢力與烏軍展開針鋒相對斗爭的同時,還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之外下功夫,靈活運用多種手段,避免西方干涉,削弱烏軍作戰能力,最終幾乎兵不血刃地收回克裡米亞。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