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美空軍“敏捷戰斗部署”有難度

2020年07月02日08:4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不久前,尚在擔任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的查爾斯·布朗公開透露,美空軍正在研發實現“敏捷戰斗部署”概念的關鍵保障裝備——“基於區域的集群預置工具包”(RBCP)。如今,隨著布朗出任美國空軍參謀長,美空軍推進“敏捷戰斗部署”的步伐有望進一步提速。

2013年,美空軍提出“疾速猛禽”概念,要求搭載必要的維護設備、燃油、彈藥和保障人員的C-17運輸機,與4架F-22戰斗機組成小型編隊,可在24小時內飛抵全球任意一處簡易前沿基地,在72小時內獨立遂行攻擊和空中支援任務。2017年,美空軍又將“疾速猛禽”概念擴展到其他機型,升級為“敏捷戰斗部署”概念,要求部署在大型空軍基地的機群,在戰時能夠向美國及盟友的軍用或民用機場迅速轉場疏散,以規避對手中遠程火力的集中突擊。

與傳統大規模編隊部署模式相比,“敏捷戰斗部署”具有便於隱蔽機動、靈活反應能力突出和有利於創新機動打擊樣式等優勢。但目前美空軍使用的航空保障裝備與上世紀60年代的基本相同,輕便性、通用性不強且不夠高效,難以支撐“敏捷戰斗部署”概念的實現。

美軍擔心,在世界其他主要大國軍事科技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一旦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其大型空軍基地恐將面臨滅頂之災。為應對這一重大“威脅”,美軍曾提出“睡蓮”計劃,通過改造老舊基地、重啟遺留基地、謀求與盟友建立合作安全點等形式,打造“少量永久性大型基地+大量臨時性前沿小型基地”的基地群。

推進“敏捷戰斗部署”,意味著美空軍將摒棄將機群集中部署在大型機場的傳統兵力配置模式,實施“化整為零”的分布式作戰部署,從而增強美軍作戰體系的抗毀性。這一概念實現后,將明顯降低對手以中遠程火力精確打擊美空軍基地的效費比,使對手“制空於地”的難度加大。同時,美空軍飛機依托大型基地和大量“睡蓮”基地,既可從多個基地起飛后組成大編隊,從正面與對手直接較量,又能以小編隊多方向、多批次發動偷襲,以多條不確定的空中打擊線,陷對手於困境。

美空軍研發的RBCP,包括必要的通信、電源、檢測、加油等設備,以及快速跑道修復材料,是一套模塊化、輕量化、通用化的航空保障裝備。平時,RBCP保存在大型空軍基地,一旦出現威脅,將迅速空運至展開地點,快速將其變成臨時性空軍基地,可保障2至4架戰斗機組成的小編隊作戰。美軍計劃在本年度的“暗黑”聯合軍演中,在澳大利亞開展RBCP相關試驗。除研發RBCP外,美軍還採取建設基地群、創新戰法和完善保障等多種手段,全面提升其分布式作戰能力。

當然,美空軍實施“敏捷戰斗部署”,也面臨著較大難度和阻力。

首先,推進“敏捷戰斗部署”,需要美軍在諸多國家開設利用小型機場,但考慮到隨之可能帶來的軍事打擊風險,地區國家會否配合還很難說。即使所謂“可靠”的盟友,戰時是否同意美軍機從其境內機場起飛去打擊未與自己發生直接沖突的第三國,也是一個未知數。

其二,美空軍運用RBCP在前沿小型基地展開后,其可保障戰斗機的數量、架次和持續時間都是有限的。大型永久性空軍基地設備設施齊全,綜合保障能力強,在基地群中仍發揮著核心節點的作用。各個臨時性基地仍然需要大型基地的支援,對手一旦癱瘓其大型基地,必然會大大降低小型、臨時性基地的作用。

其三,對手在戰時如果前推部署海空偵察和打擊平台,縮短殺傷鏈時間,完全有可能捕捉美機停靠前沿小型基地的短暫時間窗口,實施精准打擊。而這些基地尤其是臨時開設的簡易基地,其防御能力基本為零,一旦被對手發現和定位,恐怕就隻剩下“挨打”的份兒了。(袁藝 徐文華 徐金華)

(責編:陳羽、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