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支合成部隊的高原突擊

2021年02月08日08:5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新疆軍區某合成師官兵在海拔5000余米的雪域高原開展冬季大練兵活動。圖為官兵進行匕首操訓練。胡碧渝 攝

這是風雪高原最為“冷酷無情”的時令。官兵們可從很多細節上,真切感受到這裡的冬天:狂風暴雪總是說來就來,有時一夜過去,積雪便把帳篷堵得嚴嚴實實﹔極寒的低溫仿佛要凍結一切,在室外活動不足5分鐘,眉毛上都是冰碴兒……

在如此地域和環境中開展實戰化訓練,新疆軍區某合成師其實並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鑒,也沒什麼“前路”可循。翻閱往年的冬訓數據,雖然不少部隊有過“征戰”記錄,但系統性的經驗少之又少。

人員、裝備置於惡劣環境,練什麼、怎麼練、練到什麼程度?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闖出一條駐訓新路?這成了上至該師黨委一班人、下至普通一兵需要認真面對和著力解決的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直面矛盾

我們到高原干啥來了?“貓冬”肯定不是正確答案

“高原訓練太難了!”

這是該師某合成團六連四級軍士長鄭永強的切身體會。

那次,“武教頭”鄭永強組織連隊進行裝甲通信專業訓練。為了適應高原環境,訓練伊始,他適度放寬了訓練標准、降低了訓練強度。一整天下來,還是有兩名戰士因高原反應提前退出了訓練。

訓練剛展開就出現減員,鄭永強被責令在連隊行政例會上作檢查。這件事傳到官兵耳朵裡。有人認為,這是不顧客觀實際的盲目組訓﹔有的甚至說,在高原上組織軍事訓練不科學。

又是一個平常的訓練日,雪大風急。

因受惡劣天氣影響,訓練場上悄無一人。帳篷裡,官兵們正在聽連長馬冬園講軍事理論課。這段時間,馬連長連著一堂課一堂課地講,大家耐著性子聽。

眼瞅著帳篷外雪花飛舞,馬冬園此刻最想做的事,是帶著官兵沖進風雪,好好舒展一下筋骨,做一做戰術動作,真刀真槍練一番。可一想起鄭永強的“前車之鑒”,他那種沖動又不得不平復下來,咬著牙把視線挪到書本上。馬冬園給自己打氣:堅持就是勝利。

想訓摸不到門道,訓時又放不開手腳。這讓官兵心裡裝著幾分無奈、幾分憋屈。

難道整個冬天就這樣“貓”下去?也有連隊大膽組織訓練,呈現的場面卻是:官兵不敢放開跑放開跳,以往干淨利落的“三步登車”變成了“慢動作”……

一位團長坦言,極寒缺氧條件下,官兵其實也一度存在錯誤的補償心理,覺得在如此艱苦惡劣的環境中,生存都是問題,還那麼拼干什麼?單論艱苦程度,在這裡“躺著就算奉獻”。

但問題是,躺著能打勝仗嗎?

躺著的確不能打勝仗。可一旦出了安全問題,造成一定的后果,責任誰來負、誰敢負?

“練還是不練?”這個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卻成了“艱難抉擇”。

其實,問題也沒有那麼復雜。一次連隊組織討論,某火力團戰士陳明問了連長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我們到高原究竟是干啥來了?

答案有很多種,可“貓冬”肯定不是正確答案。

“必須做出改變!”該師一名主要領導說,官兵的冷暖疾苦各級都放在心上,那麼戰斗力的漲落起伏更應被每個人放在心上。

走出誤區

高原駐訓不是僅僅為了生存下去,而是為了能打仗、打勝仗

“我們當前對軍事訓練的認識確實存在偏差,問題主要出在師黨委這裡。”議戰議訓會上,師領導帶頭反思。

該師組成考核組對各團軍事訓練水平進行考評,結果顯示,基層經常性、基礎性戰備工作落實不夠扎實。

師黨委班子深刻自省:“過去的一段時間,駐訓高原我們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強過冬保障上,想著法子把官兵吃、住、樂搞上去,而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保持練兵備戰的高標准、嚴要求,隻求過得去,沒求過得硬。”

有幾個現象被擺了出來——

過去,某團機關為保障部隊順利過冬想了不少辦法,板房、煤炭、保溫篷布一趟趟運往駐訓地,還有文化娛樂的投籃機、唱吧……

各營都建起了野戰文化俱樂部,連裡也有圖書室、娛樂室,唯獨沒有室內訓練場所。

機關下基層檢查,對佔用正常訓練時間干雜活、出公差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哪個單位在過冬准備上出了紕漏,一定會被鄭重其事地記錄在案,當天晚上就會被講評通報,搞不好還要寫“情況說明”。

“這一現象,正是和平積弊的體現。”在某合成團三營營長王曉磊看來,抓好過冬保障,目的在於更好地練兵備戰,讓官兵不因衣食住行而煩惱,並非一味追求生活質量。

其實,基層官兵心裡也著急。某團偵察連技師彭尚說:“我原本做好了上高原吃大苦的思想准備。驚喜的是,在組織關懷之下,有了給力保障,很暖心。可訓練上不去,心裡發慌呀!”

在某種程度上,該師探索部隊大規模高原過冬方法路子難以達到“魚與熊掌兼得”,走一些彎路在所難免。但關鍵問題在於:如果戰爭明天爆發,能不能拉得出、打得贏?這才是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圍繞“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高原寒冬”這一議題,一場大討論在該師官兵中展開,逐漸形成共識:高原駐訓,高寒和缺氧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戰勝,敢於挑戰才是軍中男兒本色。

某合成團下士馮玉哲引用一句歌詞,向連隊黨支部遞交了“請戰書”:不能打仗,國家要咱干什麼﹔不打勝仗,人民養咱干什麼……這個道理當兵的記心窩!

沖進風雪

高原冬季練兵,既要“燒卡路裡”,更要“燒腦”

喘著粗氣,某合成團上士劉遠祥爬上了臨近宿營地的一座山包。不顧兩腿發軟、心跳加速,他趕緊攤開地圖找點定位。

放眼望去,白雪茫茫,地圖上標示的點位早已被積雪覆蓋。劉遠祥睜大眼睛仔細對照,仍一無所獲,隻好通過電台匯報:“任務失敗,請求返營。”

“不練不知道,一練嚇一跳。”劉遠祥感慨,“當了10年指揮班班長,第一次出現連按圖行進都搞不定的情況。如果是在戰場上,我可能已經帶著全班戰友‘光榮’了!”

這是該師開展高原冬訓的一段小插曲。面對陌生環境,他們從基礎課目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官兵高原高寒環境下訓練適應性,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強度。

為了使組訓更科學,該師與鄰近的野戰醫院聯系,邀請高原病專家為官兵開辦知識講堂,並對訓練進程科學籌劃。

像鄭永強這樣的“武教頭”,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嚴格按計劃落實訓練,班裡戰士再也沒有出現過高原病的症狀。

“抓住難得的機遇和挑戰,講求科學練兵,部隊戰斗力就會實現質的躍升。”該師領導認為,高原冬季練兵,要把握客觀規律、科學統籌規劃,處理好“燒卡路裡”和“燒腦”之間的內在關系,既要錘煉“鐵腳板”,也要鍛造“金鑰匙”。

某合成團二營營長韓偉對此深有感觸。一次實彈射擊,由於沒有掌握嚴寒條件下的射擊要領,營裡的“金牌射手”楊峰兵首輪7個目標隻打中了2個。

“戰車是我的老伙計,但上了高原,它的‘脾氣秉性’和平時大不一樣。”射擊結束后,楊峰兵組織全營射手探索極端條件下的射擊要領,教材翻了好幾遍,筆記記了一大本,就連靶紙邊上都寫著心得。

“武器裝備內部機件受冷收縮,戰技性能異於平常。對於這種特殊情況,教材上是沒有具體數據參考的,要靠我們一槍一彈摸索出來。”半個月后的又一次實彈射擊中,楊峰兵和他的戰友們按照實踐總結的“極限射擊法”,炮響靶落。他興奮地說:“這半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

極限射擊、極限越障、極限出動……這些被冠以“極限”的名稱,都是該師官兵在風雪中琢磨出來的,蘊含著寶貴經驗。還有那一組組新鮮出爐的數據,填補著特高寒條件下遂行作戰任務的一個個空白。

“打仗不看季節,訓練不分冷暖。”面對燃爆高原的練兵熱情,該師領導頭腦清醒:“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對實戰,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瞄准未來

“意料之外”是戰場常態,高原過冬駐訓其實是在倒逼官兵真正樹起實戰意識

盡管在高海拔高寒地域練兵備戰,但操場與戰場間的差距仍舊一目了然。

該師按照實戰標准,對基層營連“臨戰課目”進行階段性檢驗考核,某合成團三營五連被抽中“高原山地連進攻戰斗”課目。

考核開始,全連官兵依令而動,開辟通路、重點破襲、追剿殘敵……一系列動作緊張有序,一舉拿下“敵”指揮所。戰斗結束,令官兵驚訝的是,考核成績被評定為“不合格”。

考核組現場揭曉了答案——

穿插分隊選擇的進攻路線在山的背陰面,這樣雖然達到了隱蔽效果,但一旦天候惡劣,積雪可達1米以上,會嚴重影響通行,阻礙作戰協同。

下車戰斗時,連長統一下達停車口令,沒有注意有3輛裝甲車停在了水中。載員一下車,就踏入小腿深的冰水,靴子和褲腿全濕,這在高原極易造成非戰斗減員。

裝備搶修時,故障車輛停在白茫茫雪地上,構筑偽裝時暴露在“敵”反裝甲火器射程范圍內,成了“固定靶”。

對此,連長余能源口服心服。“考核前,我們曾預想了多種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但沒想到還有這麼多‘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是戰場常態。”在該師領導看來,一支部隊的未來取決於它的實戰能力,高原過冬駐訓其實是在探尋怎樣走向未來,如果始終抱守“意料之中”的思維,在高原上吃再大苦受再多累也於戰斗力建設無益。

在接下來的訓練中,該師各級指揮員盡可能設置實戰場景,倒逼官兵真正樹起實戰意識。

“如果在戰場上,敵人會放任我們摧枯拉朽嗎?”“敵戰車會一動不動等我們瞄准嗎?”“敵機會像我們設想的那樣隻從正面出現嗎?”……各式各樣刁鑽問題提出來,讓官兵不得不研究應對方法。

如今,戰場思維在倒逼中逐漸印入官兵腦海,並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實際行動——

高原裝備啟動困難,各分隊依據作戰需求,常態化設置“游動炮”“機動車”,全時處於待發狀態,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情”﹔高原地下水位受氣候影響較大,他們一改以往宿營地選擇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的慣例,結合天候、水文、地形、任務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避免出現“半夜抗洪”的尷尬﹔高原凍土施工困難,以往為了省時省力,疏散掩體多以班為單位構筑,如今都是距離、深度、維度均符合戰備標准的單兵掩體……

“上一次高原要有一次進步。”在全師干部大會上,一位師領導講道:我們必須讓身體適應高原環境、思維對接高原戰場,趕在“敵人”前面解決好制約戰斗力建設的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擁抱未來、贏在未來。(王雪振 馮毅)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