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廣西邊城憑祥市有一個電力“國旗巡線班”,47年來5代巡線人中先后有17名退役軍人,他們以無悔的邊關情懷詮釋著老兵的別樣風採——

電力“國旗巡線班”:帶著國旗去巡線

2021年02月20日11:0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寒冬,廣西邊城憑祥市用電量激增,巡線工人在溝壑密林間穿行的身影更加匆忙。蒼茫群山間,與他們的藍色工裝同樣醒目的,是印在頭盔和臂章上的五星紅旗。

這個被當地邊民親切稱為“國旗巡線班”的光榮集體,把國旗“頂在頭上”“扛在肩頭”,作為對腳下這片國土最朴實的情感表達。成立47年來,“國旗巡線班”先后有17名退役軍人相繼加入。在薪火相傳的邊關歲月裡,一面面國旗,寄托著這群老兵對祖國和邊疆最真摯的愛。

堅守

手握鋼槍,守衛邊疆和平安寧。脫下軍裝,守護邊境萬家燈火

1974年,憑祥市第一支電力巡線隊伍成立,退役軍人張進同成為首任班長。那個年代,在邊境地區巡線,因為沒有統一規范的著裝,巡線時會遇到邊防官兵查驗身份。於是,張進同在工具包裡裝了一面國旗,作為遇檢時表明身份的方法。

從那時起,國旗就成為這支隊伍最鮮明的標志。時間長了,“國旗巡線班”的名字就叫開了。如今,他們有了統一的服裝,安全帽、臂章上都印著五星紅旗的圖案,而巡線時他們依舊保留著隨身攜帶國旗的習慣。

“眼前是國門,腳下是國土,心中是祖國。”在“國旗巡線班”隊員心中,他們守護的不僅是輸電線路,還有神聖的國土和親密的戰友。

1983年,傅金榮從駐守憑祥的邊防部隊退役,回到“山水甲天下”的老家桂林市,被安置在水電局工作,生活安逸。

然而,他一直在找機會調回憑祥,“我有6名要好的戰友長眠在那裡,我日夜都在思念他們,想去守著他們!”

傅金榮最挂念的,是他的班長金昌平。傅金榮入伍那年,金昌平剛從前線下來,像大哥一樣關心他,手把手教他各項技能。一次傅金榮不慎摔倒,右小腿被石塊割破,金昌平馬上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條扎緊他的小腿,背起他就往衛生室跑。就是這樣一位好班長,不久后在一次戰斗中犧牲了。

“邊關是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想去守著犧牲的戰友,也想為邊疆建設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1992年,邊關硝煙散去,邊境建設急需人才,傅金榮耐心說服父母妻兒,成為“國旗巡線班”的一員。

如今已經退休的覃立常,1992年離開駐守憑祥的邊防部隊時,盡管家人已在老家柳州市給他聯系好了工作,但他和傅金榮一樣,選擇了堅守邊關。

1995年,憑祥市第一輪電網改造時,面對邊境地區遺留的雷場、雷區,覃立常主動請纓:“我是這裡邊防部隊的退役老兵,雷場、雷區情況我熟悉,拉線工作我先上!”然而,豪情壯志並不能一絲一毫減少拉線、架線工作的危險。穿行在遍布地雷的溝壑密林間,危險無處不在。拉線時,他們隻能通過麻繩拋線、繞路拉線等方式越過雷區,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們巡線的腳步。

“國旗飄在哪裡,電就通到哪裡!”上級檢查驗收電網改造工作,“國旗巡線班”的匯報中透著一股豪氣!

他們的確有自豪的資本:總長420多公裡的電力線路,早已串聯起邊城憑祥的大小村屯。2018年,憑祥市建成全國“小康用電示范縣”,提前兩年達到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目標。

傳承

接過國旗,接過的不只是責任和使命,更有對祖國和邊疆的摯愛

雖已退休多年,農景春依舊珍藏著當年巡線時用的工具包,包裡存放著他從班長張進同手中接過的那面五星紅旗。歷經數十載,國旗鮮艷如初。

1978年,農景春從駐守憑祥的邊防部隊退役。加入這支隊伍的第一天,張進同就把他帶到值班室,將一面五星紅旗和一個工具包鄭重地交給他。

“脫下軍裝,我們依舊是軍人。這面國旗代表祖國,更代表了我們肩上的責任!”張進同說。從那以后,這面國旗就陪伴農景春踏上每一次巡線路。

“前線各指揮所和雷達等必須做到不間斷供電。”農景春回憶,當時隻有6個人的外線班,負責整個憑祥戰地前線的電力保障任務。槍炮聲就是命令,隻要前線戰斗一打響,張進同就帶領整個班往前線趕。他至今還記得張進同的一句話:“我們后方多保一分電力,前方戰士就少一分犧牲!”

農景春這位經歷過邊關炮火的老兵,對邊關和界碑有特殊的感情。那年勘界立碑,農景春聽說新界碑立好了,在一次巡線途中特意帶著巡線班隊員去往界碑處,與邊防官兵不期而遇。

“我們就想看看界碑!”老兵質朴的話語打動了官兵。征得上級同意后,邊防官兵帶著他們一起維護界碑。親手撫摸界碑,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從農景春心底升騰起來。自此,“國旗巡線班”每次巡線到邊境時,都同步開展擦拭保養界碑、描紅界碑等活動。

如今,邊境日益繁榮,“國旗巡線班”的巡線任務從過去的3條線增加到如今的40條線。“過去我們扛槍保衛祖國,如今我們背著工具包守護邊境供電。身份雖然變了,但責任沒變。”傅金榮說。

奉獻

見過古老邊關的荒涼,也見証了邊城的日新月異,他們把青春和熱血揮洒在這片熱土

從駐防憑祥的邊防部隊退役時,作為家中獨子,鄧一強遠在老家桂林的父母,十分希望他能回去工作,但鄧一強還是把根扎在了邊關,“邊關是我摸爬滾打了5年的地方,如果你是軍人,你也會理解我這種選擇!”

前些年,單位考慮到鄧一強的孩子年幼,為方便他照顧家庭,特意把他調到管理崗位。可到新崗位工作還不到1年,鄧一強又請求回到巡線班,“我是老兵,不去巡線,心裡不踏實。”

“國旗巡線班”老巡線人彭敏楊是彭永進的父親。當年打仗時,彭敏楊不僅是巡線工人,還是民兵,父親每天背著槍走出家門那“高大的背影”,給彭永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從部隊退役后,彭永進在父親的影響下,毅然加入這個光榮的集體。

一條路,一輩子。多年的巡線生涯,讓“國旗巡線班”一代代隊員見証了這片土地從過去“一條路,兩排樹,到了憑祥沒吃住”的荒涼變為一座繁華邊城,“那一代軍人用熱血和生命把幸福安寧留給了我們,我們要替烈士守好祖國的邊關。”

“鮮紅的國旗時刻提醒著我們肩上的責任。”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南疆邊陲燈火璀璨,這是“國旗巡線班”的隊員們心中最美的風景。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