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告捷威名揚
——走進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虎踞於平型嶺南麓的平型關,峰巒迭起,峪谷幽深,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出征抗日后首度亮劍於此,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余人,這是全面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大勝仗,史稱“平型關大捷”。
暮春時節,記者來到位於山西省靈丘縣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追憶輝煌戰史,緬懷革命先烈。
“1937年夏秋之交,已侵佔陽原等地的日軍,沿平綏路繼續南下,揚言‘一個月拿下山西’。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黨軍主力退守雁門關、平型關內長城一線,打算借助長城各關隘抵御日軍。”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說,“為保衛山西,八路軍總部命令剛完成改編、進入華北抗日前線不久的第115師進至繁峙、靈丘兩縣相鄰一帶,配合國民黨軍的防御作戰。”
9月23日,第115師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利用平型關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抗擊進犯日軍。
在紀念館前廣場上,第115師參戰主要將領的雕像靜靜佇立,俯瞰著昔日浴血的主戰場——喬溝。
記者立於雕像旁極目遠眺,看到此處為一條由東北向西南伸展的狹窄溝壑,溝深數十米,溝底最窄處僅有數尺寬,地形十分適合設伏。正因如此,當年第115師將伏擊地點選在了這裡。
紀念館半景畫館內的一幅油畫,再現了當年的戰斗場面——由於當時進入秋季,瀟瀟夜雨將官兵淋透了﹔進入伏擊地域后,身著單衣的將士們趴在山岩上,凍得瑟瑟發抖。為了避免暴露,大家緊緊地將武器抱在懷裡,緊盯著前方一動不動……
25日拂曉,大戰前的寧靜被車輛行駛的聲音打破,一隊日軍乘車進入喬溝。見到車頭插著的日軍軍旗,設伏的八路軍將士怒目圓睜。
清晨7時許,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全部駛入喬溝。隨著信號彈升空,手榴彈、迫擊炮彈從天而降。接著,數十挺機槍和數千支步槍同時向溝底射出密集的彈雨。埋伏在陣地最南端的第115師685團五連連長曾賢生率全連如猛虎般沖出,將溝口的幾輛日軍卡車炸毀,狹窄的山谷瞬間被封死。
紀念館展出的一段回憶錄寫道:“鬼子兵遭此打擊后,汽車撞汽車,人擠人,馬狂奔,指揮系統一下子就被打亂了。”
“經過最初的慌亂,敵人很快回過神來,並利用車輛、溝坎等作為掩護進行抵抗。伏擊戰很快轉為激烈的白刃戰。”毛春桃指著一張戰斗示意圖向記者介紹,戰斗中,曾賢生率20名大刀隊隊員和敵人展開厮殺,在砍倒十幾名鬼子后被敵人包圍,身負重傷的他毅然拉響身上僅剩的一顆手榴彈,和日寇同歸於盡……
“喬溝伏擊戰一直持續到當天13時許。此役,八路軍共殲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百余輛,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不過第115師也付出了傷亡數百人的代價。”毛春桃告訴記者,八路軍將士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平型關戰斗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
平型關戰斗勝利后,國內外媒體都爭相報道這一新聞,對八路軍首戰告捷大加稱贊。日本《讀賣新聞》也刊載了“新庄中佐戰死”的消息,承認了第21旅團在平型關遭遇失敗的事實。如今,這些報紙的復制品被陳列在紀念館內,靜靜地向后人訴說著那段輝煌戰史。
歷經84年風雨侵蝕,如今的巍巍雄關之上,已難尋當年戰斗的痕跡,唯有新修繕的明長城遺址如巨人般,環抱著昔日的戰場。
“八路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筑成了我們新的長城!”翻看紀念館的游客留言本,一段文字引發記者共鳴,“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