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艱險勇向前
——走訪劉鄧大軍渡黃河舊址

黃河九曲十八彎。在河南省台前縣孫口鎮前,黃河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大彎。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余人,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強渡黃河,千裡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由防御轉為進攻的序幕。孫口就是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舊址之一。不久前,記者來到這裡,追尋先輩足跡,感悟革命精神。
“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台前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孟繁臻給記者講起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千裡挺進大別山時的戰略態勢。1947年3月,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徹底失敗后,開始對山東、陝北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針對敵我雙方戰略態勢,毛澤東和黨中央制定了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陳(賡)謝(富治)三軍配合,中央突破,山東和陝北兩翼鉗制的戰略方針,決定人民解放軍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敵戰略上敏感、薄弱的中原地區。
來到黃河岸邊,看著滔滔河水,記者不禁感嘆,當年,革命先輩憑借人力木船,在敵人火力壓制下,渡過如此湍急的河流,付出的艱辛和犧牲可想而知。
“當時,我們的想法就是沖過去!”曾參與強渡黃河戰斗的馬緒勇老人,講起當時的作戰情景仍難掩激動之情:“先遣連的勇士乘著船頭架設機槍的木船渡河,敵人發覺后猛烈阻擊,我們岸邊的炮兵立即發起攻擊,掩護部隊過河,炮彈不停地在兩岸爆炸。渡河官兵冒著敵人炮火奮勇向前,很快突破了敵人防線。”
強渡黃河后,劉鄧大軍發起魯西南戰役,打開了南進通道。隨后,甩開蔣介石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就像一把鋼刀,直插敵人心臟,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我軍奪取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任務艱巨,形勢險惡,困難重重。部隊要遠離根據地,前有阻敵、后有追兵,還要過黃泛區、丟棄重裝備……但為實現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官兵們二話不說,堅決服從中央的命令。”孟繁臻給記者講了一個“二話沒說”的故事。
1947年夏,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部在隴海路一線連續作戰,官兵十分疲勞,亟須休整。這時,鄧小平突然收到毛澤東發來的“三A”急電:“陝北情況甚為困難!”提醒劉鄧部隊在兩個月內挺進大別山,以牽制敵人,減輕陝北壓力。鄧小平、劉伯承看完電報,二話沒說,馬上復電:半個月內行動!實際上,不到10天部隊就出發了。
不畏艱險勇向前,打出一片新局面。台前縣黨史辦原主任岳耀喜告訴記者,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后,以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謝富治兵團為西路,在晉南突破國民黨黃河防線,挺進豫鄂陝地區﹔以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東路,挺進豫皖蘇地區。三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布成“品”字形陣勢,調動和吸引了大批國民黨軍回防中原。與此同時,我軍在各個戰場上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
經過半年作戰,人民解放軍內外線配合,共殲敵75萬余人。到1947年底,戰爭已經主要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毛澤東指出,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黃河之水滾滾向前,英雄故事永遠流傳。高高矗立的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碑前,不時有游人獻上花束。看著眼前的情景,記者不禁感慨,戰爭年代,我軍將士堅決聽黨指揮,為完成任務不畏犧牲,打敗了一個個強敵。今天,我們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弘揚先輩精神,一定能戰勝各種困難,在強軍興軍征程上續寫新的輝煌。(徐 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