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八上高原的“孔雀藍”

2021年07月29日09:1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孫海君(右二)在工程現場進行設備驗收。 李江華攝

伸手可摘的白雲,清澈湛藍的天空,漫步山間的牛羊,是初到西藏的人們對這裡留下的浪漫印象。

在孫海君眼裡,西藏還有一種印象:稀薄的氧氣含量,灼人的強紫外線,極大的晝夜溫差,多變的天氣狀況,可謂“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

孫海君,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作為全軍首批納編定崗的文職人員,她從事國防工程勘察設計工作已有多年,先后8次與項目組成員挺進高原執行科研設計任務。

一組數據印証著她的艱辛足跡:從海拔3000多米高的項目地到海拔近4000米的點位,累計步行超過280公裡,其間3次到海拔5000多米的現場作技術指導﹔負責和參與的5個項目並行展開,其中僅一個項目就正式出圖100余張,過程圖紙積累達上千張……

“雖然身上不穿軍裝,同樣也是軍中之星﹔雖然手中不拿鋼槍,也是那無畏的士兵……”在攀登科研設計高峰的隊伍裡,“孔雀藍”的身影助力著“科研航母”踏浪前行。

今天,讓我們走近她,聆聽她的初心與使命、光榮與夢想!

不能割舍的家國情懷

“英雄的戍邊戰士們在用腳步丈量這片神聖而美麗的土地,用自己的所學所知努力為他們服務,是我們科研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孫海君的工作筆記中這樣寫道。

時光回溯到2018年3月。初春的青藏高原,依然寒氣逼人,這是她第一次上高原。

擔心自己會出現高原反應,邁出飛機艙門那一刻,她有意識地放緩腳步。

“雖然前期做了很多‘功課’,但真正踏上這片夢中的土地,感覺還是有種不一樣的緊張和興奮。”回憶起初上高原的體驗,孫海君難掩內心激動。

工作場地距離機場2個小時車程,晚上9點多鐘抵達。一天的勞頓讓她困意早來,半睡半醒之間,等待她的卻是頭痛眼脹、心煩意亂、呼吸急促。輾轉反側中,她度過了高原第一夜……

第二天早早醒來,伴著第一縷陽光,孫海君和戰友們開始了高原作業,逐個勘察前期選定的項目位置。

乘車途中是崎嶇難行的盤山道,彎急路窄,一側是峭壁、一側是險溝,臨近點位還有一段未修成的顛簸路,有些路段和隘口坡度非常大,汽車需要提前加速靠慣性才能通過。

“這可比坐過山車刺激!”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孫海君與同行的戰友們打趣道。

平日裡孫海君常喜歡說這樣一句“軍語”:不打無准備之仗。上高原前,她就繪成了規劃選址圖。這次,她把圖背到了現場。

現場考察選址原因及規劃方向后,項目組反復研究論証,提出幾處選址點有缺陷,不能滿足工程建設要求,建議重新選址。

傍晚時分,大家回到營地,顧不上吃晚飯,便再次展開推理論証。經過近4個小時的激烈討論,終於達成共識。孫海君運用專業知識、經典案例,結合規劃理念、環境保護等因素,給出了新的建議。

次日,天剛剛亮,孫海君一行再次進入海拔近4000米的大山。5個小時后,隱藏在樹林裡的一座山體被發現,大家如獲至寶。

經過現地勘測、反復與建設單位協商探討,新的選址點得到各方高度認可,孫海君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以前,總覺得‘家國情懷’這樣的詞語離自己很遙遠。首次奔赴高原執行任務,才讓我有了深深的體會。”孫海君感慨道。

3個月后,孫海君第二次上高原。這次,她的任務是參加由相關軍兵種組織的設計方案評審會。經過精心籌備,作為工程負責人的她匯報立項設計方案。

一路北上又西行,輾轉行駛近萬裡。從白山黑水到世界屋脊,從茫茫草原到雪域高原,變化的是經緯與海拔,不變的是激情與斗志。

評審還未正式開始,考驗便扑面而來。到達藏區后,她出現了比第一次更強烈的高原反應。頭疼、胸悶、反胃、耳鳴,各種症狀考驗著她的意志。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要更高!”孫海君用高原精神勉勵自己。面對專家們的提問,她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經驗,有條不紊地拉直了一個個問號。

評審結束后,孫海君徒步往返10余公裡20余個點位,踏訪3個相關單位,仔細查看現場情況,為深化設計方案儲備第一手資料。她還主動向熟悉相關業務的工作人員請教數據變化、工藝流程等。一返回住處,就立即加班整理相關數據資料、繪制網格圖表。

天公不作美。夜晚電閃雷鳴,駐地突然停電。她找來蠟燭,繼續記錄分析數據。部隊領導過來看望,看到散落在茶幾上厚厚的圖紙和資料,以及記錄著密密麻麻數據的筆記本,豎起大拇指說:“身為文職人員,這工作勁頭、工作態度,很值得我們部隊官兵學習!”

領導的認可和褒揚,讓孫海君的思緒回到2007年。從地方大學畢業的她,懷著對綠色軍營的向往,光榮加入了非現役文職隊伍。當時,她所學專業與所從事專業差別很大,但她鉚足了勁兒刻苦鑽研,常常挑燈夜戰補短板,很快融入了團隊,在軍營這片沃土上找到了自己的“陣地”。

不能忘卻的研戰職責

“如果一個民族迷失在和平歲月,如果一支軍隊喪失血性,那他們還能守護和平、守住安寧嗎?”雖是一名文職人員,孫海君卻常以身在戰位的軍人標准要求自己,須臾不敢忘卻自身肩負的研戰職責。

2019年春節剛過,孫海君便接到了第三次上高原的命令,她隨即投入到緊張的前期籌備工作中。

“戰場為科研出題,科研為戰場解答。部隊戰斗力建設的難點,也是科研攻關的重點,隻有把科研‘准星’瞄准實戰‘靶心’,軍事科技人員的思維、技術和成果才會與戰場貼合得更緊。”一次次考驗和磨煉,讓孫海君對肩上這份責任有了更深的領悟和體會。

參加這次任務的人員從不同單位抽調組成,不少同志經驗較少,許多協作問題亟待解決。經過現場勘察和實地研討,孫海君和團隊成員一起,針對大家提出的20多個問題逐一給出了指導性建議,為各方落實資料、協調推進理順了脈絡。

巍巍昆侖群峰連綿,長年白雪皚皚,既充滿著壯美和神秘,也考驗著意志和信念。

“海拔高,工作標准要更高﹔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環境苦,更要苦干不苦熬!”她肩扛圖紙,徒步蹚河流、翻山嶺的樣子,像極一名執著前行的戰士。

高原的一草一木,見証了她的汗水和堅持。而之所以能從容地在高原上工作,也少不了“大后方”的支持。

談起孫海君,愛人王榮眼神裡透露出愛戀和贊許。雖然偶爾抱怨聚少離多,但他從沒后悔過。他得意當初自己“慧眼識巾幗”,娶到了性格柔韌、為人干練的孫海君。而同甘共苦的經歷,也讓他們的愛情比普通人更甘醇。

“孫海君工程師的工作態度和嚴謹作風,彰顯了軍事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的強軍情懷,體現了文職人員深厚的專業素養和敬業品質,體現了吃大苦耐大勞的奉獻精神……”因為專業和敬業,她受到邊防部隊和建設單位的高度認可,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封封褒揚她的感謝信。

第四次上高原,她結合復雜地形,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實戰性。

第五次上高原,她主動請求將電腦、圖紙統統搬到工地,隻為節省出大量往返時間,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工程中。

第六次上高原,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應用於項目,努力做到在設計中探索科研、讓科研反哺設計。

……

一次次高原行,積累了大量數據,收獲良多,為全面展開工程設計和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一次次高原行,也是一次次精神洗禮。孫海君深深地愛上了腳下的這片土地。

高原的夕陽格外耀眼,她的目光追隨著戍邊官兵整齊堅定的巡邏步伐,對扎根世界屋脊、建設保衛邊疆的駐藏官兵陡生敬意。

光榮背后,也有尷尬。偌大的工作現場,經常隻有她一名女科研人員,有的地方甚至沒有女廁所。因為太艱苦了,這些地方從來沒有女同志來過。

循痕望路,步步精彩。每次站在山巔,眺望廣袤無垠的高原腹地,回首身后的崇山峻嶺,她心情無比豪邁:再艱苦的環境也得有人去堅守,再難的科研總要有人去做。隻要肯干,高原的凍土也能開出最美的花。

同事們這樣評價她:“孫海君年輕有朝氣、攻關能力強,是搞科研設計的一塊好材料,為文職人員樹立了榜樣。”

的確,孫海君多次被評為“優秀專業負責人”“優秀文職人員”……她經常和新入職的文職人員交流:“跟長年戍守邊疆的軍人相比,咱們吃的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這些戍邊戰友才是綻放在雪域高原最美麗的‘格桑花’,他們才是真正的榜樣和英雄!”

不能停歇的創新腳步

雪嶺空寂,山石不語,忠誠誓言響徹高原深處。

自古邊關多艱險。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永遠向上。樂觀、積極,是孫海君的個性標簽,支撐她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她告訴自己,隻有真正熱愛自己事業的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義無反顧地把工作做到最好。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暴發。在這場生命保衛戰中,也有一大批文職人員奔赴前線,留下屬於“孔雀藍”的最美逆行。孫海君暗下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向先進看齊。

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一切逐步恢復正常。解封后沒多久,孫海君就申請再上高原,邁出科技固邊的堅實腳步。

一項任務在推進過程中受阻,她主動請纓赴現地解決難題。

原來,某工程選址點周邊古樹很多,百年古樹多達100余棵,其中10棵有300年以上的樹齡。

高原本就是生命禁區,樹木稀少。如何能正常施工還不破壞這些古樹,成為難中之難。孫海君又來了那股子韌勁兒,就是要尋找兩全其美的方案。

抵達工地,她帶著工作人員一步步丈量,10余次登上山頂,將測回的數據反饋到圖紙上。經過反復踏勘推算,徒步往返30余公裡,終於劃定路線,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古樹與植被。

這一項目下來,她用來記錄各種數據的筆記本就足足有5本之多。

在高原上搞科研設計,她總覺得往返路途太耽誤時間,就和項目組成員席地而坐,在古樹下吃飯,省去下山時間。大家感慨道:“參天古樹下吃飯,更能激發科研設計靈感。”

“摯愛不蠻干,科學很關鍵。”這是孫海君的深切體會。這次西藏之行,她和項目組提前做好工作統籌,精准高效推動設計任務。項目參建方如是評價:“爬最高點、鑽最低點的時候,總能看到這位女文職人員的身影。”她嘿嘿一笑:“隻有這樣數據才完整,心裡也更有數!”

一次次遠赴高原,也為邊疆帶去了最新的理念和最新的技術。“先進設備若能盡早投入使用,將大大提高保障能力,減少官兵操作程序,減輕他們工作量。”看著戰士們年輕的面孔、聽著激越的口號聲,孫海君更堅定了心中的信念。

每次任務出發前,她都會把兒子托付給家人。“爸媽,這幾年我將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項目上,會特別忙,不能及時回家看望你們,請二老多擔待!”她對父母說,能參與國防建設任務,是我們文職人員的榮幸,我想把它做得更好。

時光荏苒,信念彌堅。西藏雨季的陣雨夾雜著塵土,硬硬地劃過她的臉龐,加上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這位容貌俊俏的姑娘慢慢變成了“黑牡丹”。她卻說:“我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事業在於創新,創新永無止境。”

任職以來,她先后完成30多項工程設計任務,參與編寫完成科研報告5部、專著15部、軍用標准2項、國標圖集1部,發表論文11篇,榮獲軍隊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6項。

孫海君的成長變化,也是這個研究院文職人員隊伍快速成長的縮影,展示出了這個群體的過硬作風和極大潛力。

自2017年組建以來,研究院黨委堅持“文職人員與現役軍人在政治上同樣信任、工作上同樣使用、培養上同樣重視、生活上同樣關心”,大大增強了文職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很多重大課題項目都留下了文職人員奮斗的足跡。

他們中有10余名高級工程師、50余名工程師,許多同志成為各領域的骨干力量,先后獲得行業優秀工程設計獎、軍隊優秀勘察設計獎、中國工程魯班獎等,有力印証了文職人員在開創軍事科研偉業中的大有可為。

八上高原,是一位“孔雀藍”投身強軍征程的見証。孫海君笑著說,這個紀錄還會延續,自己就是要當好強軍征程上的一塊鋪路石。(趙杰)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