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協同創新的標杆
——人才培養“西工大現象”引發的科技擁軍啟示

1.鼓勵新生入伍
特別的“入學通知書”
8月底,4234名本科新生走進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校園,開啟了學習和生活的新征程。
入學前,他們收到一份特別的“入學通知書”:與入學報到指南、助學金申請表等7份材料在一起的,是普通高校新生應征入伍宣傳單。
作為一所國防特色鮮明的大學,西工大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不解之緣。首任校長壽鬆濤曾先后任華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副政委、第三軍分區政委,首任黨委書記劉海濱是一位因戰斗負傷曾3次截肢的老紅軍。
新時代大力推進軍民協同創新,鼓勵大學生入伍成為西工大的一條經驗。
“部隊塑造了我、改變了我。”2017年,剛上大二的計算機學院女生王樹梨經過各項考核,如願應征入伍。在火箭軍某部度過兩年軍旅生活的她,至今難忘一次跨晝夜野外徒步行軍拉練。兩天,她跟隨部隊行進122公裡。
2017年,已獲機電學院保送研究生資格的楊玉龍報名應征入伍。當兵兩年,這個曾經的“學霸”變得更加穩重成熟:“大學生一定要珍惜當下好好學習,爭取將來為國家多作大貢獻。”
近年來,西工大一直將征兵列入學生工作年度計劃。學校成立征兵工作領導小組,開通24小時征兵工作熱線,還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更多學生入伍。
近年來,西工大先后為軍隊培養輸送2365名本科畢業國防生、176名碩士研究生和34名博士研究生。
如今,人才培養的“西工大現象”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同樣引人矚目。攜筆從戎的西工大畢業生相繼涌現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邢建軍、“全國大學生基層就業典型人物”尹東、“第十屆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李振強等。
2.鑄就軍工之魂
頂天立地看“三航”
前不久, 在珠海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國產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換上國產發動機后首次亮相。新聞發布會上,殲-20總師楊偉表示殲-20已經實現批量列裝部隊。
楊偉的西工大校友身份,讓師生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航展開幕當天,由西工大2020級工程博士黃領才擔任總設計師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也閃亮登場。許多人注意到,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直-20技術總負責人鄧景輝也都是西工大校友。
西工大作為同時具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全國重點大學,以其“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創造了眾多富有國防特色的“中國第一”: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台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機載計算機……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回望當年,為適應新中國建設需要,華東航空學院“西遷”后更名西安航空學院。1957年,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並成立西北工業大學。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整體並入西北工業大學,三脈匯聚、強強融合,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西工大。
進入新時代,西工大設立“翱翔學子建功立業獎”,引導畢業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戰場,干大事業”,鼓勵廣大畢業生在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到西部艱苦地區就業創業的同時,矢志報國,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助力強軍興軍大業。
據不完全統計,在西工大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輸送的20多萬名畢業生中,走出了65位共和國將軍、48位兩院院士,還有6位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追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西工大畢業生滿意度高達99%。
3.學科體系創新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
前不久,“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水器研制”項目通過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績效評價驗收。這款由西工大航海學院自主研發的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此前已在我國西沙海域成功完成大深度滑翔與扑翼一體推進海試,成為全球首例具備此類應用能力的仿生水下航行器。
多姿多彩的生物界歷來是軍事武器裝備研發的靈感源泉。堅持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是新時代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征。西工大人展望未來信心滿懷:軍民兩用的仿生設備將是遏制局部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工具。
上述項目負責人、西工大航海學院院長潘光教授介紹,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對我國西沙北礁珊瑚開展環境監測,並採集了相關深度海域溫度、鹽度、深度等水文信息。
西工大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近年來撤銷了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並對6個學科進行預警。通過優化學科布局,構建起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凸顯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學科創新體系。
他們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大成果支撐人才培養,3個80%引人注目:超過80%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研究生論文選題來源於大型飛機、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重大科研項目,超過80%的研究生科研項目來源於行業領域,超過80%的學生有在行業科研單位實習和開展科研工作的經歷。
西工大的軍工血脈,決定了為軍隊服務竭盡所能。他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開辦多期專項培訓班,為軍隊培訓數百名專業技術干部。
4.閑不住的老兵
校園“最美退役軍人”
3位女飛行員再次成為閃亮的“星”。
1952年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那天,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駕機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宣告了新中國女飛行員隊伍的誕生。令人欣喜的是,這其中就有周蘭珍、杜琴芳、錢肇琰,如今的3位西工大離休干部。
2021年秋季開學伊始,由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機電、動能、物理、軟件等學院共同打造的思政選修課上,“大國三航”成為師生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之一。“隱身”在西工大的3位女飛行員再次迎來眾多關注的目光。
在西工大,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家國情懷,把師與生、教學一線與服務保障、在校人員與畢業校友等各個群體緊緊凝聚在一起。
2019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西工大退休干部仲躋為被表彰為陝西省“最美退役軍人”。在部隊工作近30年的他曾是“空軍優秀機務工作者”,退出現役后轉業到西工大工作。退休后,仲躋為組織成立“西工大紅楓葉中老年志願者協會”,為更多年輕學子全身心投入國防軍工事業提供助力。
就在同一年,西工大校友戚燕杰也被西安市蓮湖區表彰為“最美退役軍人”。戚燕杰退出現役后繼續深造,在西工大攻讀工學博士學位期間,系列論文被世界三大著名索引報道9篇次。由他提出的“海豚曲線”數學模型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有望走出理論研究的范疇進入工程應用領域。
在西工大校園內外,有一大批像3位離休女飛行員、仲躋為、戚燕杰一樣的離退休教職員工、校友默默奉獻,成為傳播西工大精神的種子。廣大師生親切地稱他們為“閑不住的老兵”。
“三航”科技舞台廣闊,家國情懷凝心聚力。“能與國之棟梁共校,是我莫大的榮耀﹔能與大國工匠比肩,是我最大的追求。”思政選修課上,許多新生紛紛表態。
傳 承
■杜 宇 文/圖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將校史校情、大學精神和文化融入各類課程建設中,是西北工業大學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大特色。
思政課上,師生們一起來到劉海濱、壽鬆濤、季文美雕像前,從前輩身上感悟西工大精神,堅定科技報國信念,厚植愛國擁軍情懷。(趙珍 班凱 樊文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