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軍分區協調建設14個開放式“國防課堂”
軍史長廊建在市民身邊

“這條長廊展示了翔實的軍史知識,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還發揮了鑄魂育人作用。”12月初,內蒙古興安盟察爾森少年軍校軍史長廊順利竣工,校長周立權一邊與學生駐足觀看,一邊向記者介紹。
漫步在軍史長廊,從五四運動到南昌起義,從革命先烈到新時代革命軍人,學生們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記者看到,不少學生駐足在英模畫像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不同時代革命軍人的犧牲奉獻,在學生心中種下崇軍尚武的種子。“我現在在少年軍校讀書,將來要到軍隊大學讀書!”一位學生說。
今年以來,興安軍分區和所屬人武部共幫建14個開放式軍史長廊(廣場),分布在興安盟6個旗(縣、市)的城市中心公園、少年軍校、紅色場館、社區村鎮和企業廠區。這些建在街道社區的軍史長廊融入社區公共環境,展陳模式開放共享,為群眾提供了全天候教育平台。“現在到長廊瀏覽的群眾越來越多,擴大了國防教育覆蓋面。”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田申說。
建設前期,軍分區做了大量調研論証工作。他們對區域內32個紅色場館、17個城市公園綠地和6所少年軍校進行考察,抽組地方宣傳、檔案史志、紅色文化研究會和設計公司人員研討展陳內容,最終確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導,融合黨史軍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內蒙古和興安盟革命史以及民族團結奮斗史等內容。在建設資金上,他們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以本級自籌、協調政府支持、尋求擁軍企業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解決。他們重點選取4所少年軍校和1個城市中心廣場,結合7個社區鄉鎮、企事業單位文化建設需求,把軍事歷史展陳建設向基層延伸。
“建設開放式軍史長廊,面向全民宣傳軍史,是為了打造弘揚革命傳統、普及國防知識的生動社會課堂。”軍分區政委吳益告訴記者,今年興安盟委議軍會,明確實施全民國防素質提升工程,建設開放式軍史長廊,是擴大國防教育輻射面的有益探索。
記者在烏蘭浩特市五一路看到,建於主路兩側的軍史長廊,長40米,共有展板24塊,整體設計以“基因紅、民族藍、光明黃”為主色調,融入蒙古包、馬頭琴等民族元素。布展內容分為開天辟地、屹立東方、走進新時代等板塊,涵蓋南昌起義、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不同時期我軍建設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興安忠魂”展板,介紹了興安盟歷史上涌現出的抗日英雄叢世和、戰斗英雄邰喜德等英模人物,以及“五一大會”等重要歷史事件。“我每天上班都要途經這條路,每當走過軍史長廊,都是一次與歷史的相遇、與英雄的對話,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教育。”市民娜仁花說。
在興安盟旗(縣、市),無論是廣場、公園,還是道路兩旁,軍事歷史展陳和駐足觀看的人群隨處可見,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去了很多地方,這個邊境小城的紅色文化讓人耳目一新!”初次來興安盟旅游的王先生是名退役軍人,他向記者坦言,“興安盟紅色底蘊深厚,建在街邊的軍史長廊不僅讓我‘零距離’重溫軍史,更讓我回想起激情澎湃的軍營生活,我要好好感受這裡的紅色文化!”(馬振飛、賀志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