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一名邊防營長的創新之路
尹常(左一)向官兵介紹“自動步槍實用戰術改進型護蓋”的拓展功能。
尹常創新團隊的成果。
改進后的手槍快速出槍裝彈器。
改進后的手槍握力訓練器。
自動步槍實用戰術改進型護蓋和專利証書。
幽深山谷,槍聲陣陣。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六營,下連不久的新兵們正在進行自動步槍應用射擊考核。
200米到80米的距離上,採取臥、跪、立等姿勢進行射擊,10發彈5次點射,上靶4發即為“優秀”。
讓考核組沒有想到的是,新兵們打出該型自動步槍列裝邊防部隊少有的優異成績:平均上靶8發彈。
槍還是那型槍,場地還是那片場地,這批新兵緣何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
新兵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營長尹常:“有了營長的設計發明,我們射擊成績才突飛猛進!”
大家口中的“設計發明”,指的是尹常發明的“自動步槍實用戰術改進型護蓋”。此前,他的這項發明已獲得國家專利認証。一位槍械專家也聯系到尹常:某新型自動步槍設計計劃,將引用他發明的這個護蓋“拓展理念”。
一名普普通通的帶兵人,一名扎根基層的邊防營長,他的“草根發明”憑啥獲得國家專利認証,得到槍械專家認可?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追蹤尹常的創新足跡,透視他的心路歷程,或許能讓我們對基層官兵如何著眼實戰開展創新有所啟示。
夢想·改裝
原本隻想提升比武成績,卻結出一串發明碩果
尹常的故事,要從多年前說起。
新兵下連,想當偵察兵的尹常成為一名衛生員。然而,當偵察兵的夢想,他從未放棄。
幾年后,上級組織邊防部隊偵察集訓,平日裡暗暗“攢著勁”的尹常突然發力,在很多戰友驚嘆的眼神中順利拿到集訓“入場券”。
集訓考核合格,就能成為一名偵察兵——夢想,距離尹常隻有“一步之遙”。那些日子,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尹常拼盡全力。然而,他的手槍射擊成績始終不穩定。
在集訓隊,不只是尹常,不少隊員的成績都“卡”在這個課目上。“沒有三五年磨合,別想有‘射擊手感’﹔再說,手槍射擊也不是考核重點。”臨近考核,看到尹常還在和手槍射擊“較勁”,區隊長黃浩宇急了。
當時列裝的手槍,老偵察兵出身的黃浩宇用了很長時間。對偵察兵快速射擊、多目標射擊等手槍射擊課目,他的實戰經驗豐富,“大部分偵察兵需要很長時間磨合,才能在手槍射擊課目上取得好成績。”
黃浩宇的話激起尹常好奇心。盡管他反復揣摩手槍,卻沒能找到他所向往的“射擊手感”。
黃浩宇告訴尹常,偵察兵快速出槍、迅速指向目標進行射擊,會導致彈著點發生較大偏離。經驗豐富的老偵察兵憑經驗能調整習慣上的指向點,以達到命中目標。
“能不能改變這種情況?”尹常心裡冒出一個想法。他握持手槍反復揣摩,發現該型手槍握把的設計“似乎不太方便”——盡管手上的“虎口”與握把較為貼合,但還不夠嚴實。
尹常找來布條,按照手型纏繞握把。然而,布條太厚,不易握持,影響據槍穩定性,射擊成績沒有明顯提升。
他又想到在手槍握把后加裝墊片,用薄膠帶將墊片綁到手槍握把上……這下不僅調整了握持角度,據槍動作也變得順手。更讓尹常興奮的是,他的手槍射擊成績一下子出現“躍升”。
“很實用!”面對尹常的“改裝”,黃浩宇給予很高的評價。集訓隊其他隊員爭相效仿,大家的手槍射擊瞄准變得更快了,射擊精度和速度也有了提高。
初次小發明,尹常嘗到甜頭,也讓他對“改裝”產生了濃厚興趣。2009年,尹常所在團備戰上級比武,提干當了排長的他,被指定為新列裝的某型自動步槍射擊課目教練員。
組織瞄准訓練,尹常再次遇上“麻煩”:看不到受訓者的瞄准景況,糾正不了瞄准訓練的痼癖動作。他決定自己“改裝”瞄准檢查鏡。
尹常嘗試發現,隻有某型手槍瞄准檢查鏡和該型自動步槍契合﹔同時,某型快速裝彈器金屬卡子稍加“改裝”,即可卡在自動步槍護蓋上……兩個“改裝”后的部件組合,就構成該型自動步槍的瞄准檢查鏡。
這個“檢查鏡”助力該團參賽隊在上級選拔賽中取得佳績,射擊課目最終斬獲比武金牌。
這些年,尹常的各類改裝有十多項,不僅助力戰友提高訓練成績,幫助部隊在各類比武中摘得桂冠,其中多項還獲得了專利証書……
小小“改裝”成果“飛”向演訓場,激發了他強烈的“創新欲”。懷著對“隻要對訓練有益就要試一試”的朴素想法,他開始了孜孜不倦的努力。
研究·創新
原本隻想造個步槍握把,沒想得到國家專利認証
從“改裝”到創新,尹常這麼做,根本還是為了解決訓練上的“卡脖子”問題。
2016年,原廣西軍區所屬各邊防團推廣“快速反應”特戰訓練。有著豐富偵察和特戰培訓經歷的尹常,被委任為團特戰訓練集訓隊隊長。
訓練如火如荼進行,一個棘手問題“跳”了出來:在與運動射擊有關的課目上,隊員訓練成績普遍陷入瓶頸,整體上難以達到“絕對快、相對准”的訓練要求。
“槍管和槍托不同軸,導致后坐力與抵肩方向不同軸,無依托連續射擊時槍口容易上跳。”使用該型步槍多年,尹常很快找到問題所在,這需改變傳統據槍動作,增加向后和向下控槍力度來提高射擊穩定性,但護蓋操作不便,且托握時防滑性並不好。
尹常曾見過一款有握把的沖鋒槍,於是想到給自動步槍加裝握把,增加據槍穩定性。他對沖擊電鑽的握把進行簡單改裝,並箍到步槍的護蓋上,訓練效果立竿見影。
“尹副營長,有沒有興趣針對解決自動步槍槍口上跳的問題,琢磨出一個新成果出來?”邊防旅組建后不久,旅長鄒銳對尹常“委以重任”。
旅長的信任是莫大的鼓舞。按照構想,他重新設計握把,並通過3D打印制成成品。然而,要將握把固定在護蓋上,需要在護蓋上開孔,這勢必損壞裝備原件。
“沒辦法,隻能重新研究造一個護蓋!”尹常換了個思路。
看似簡單的護蓋,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護蓋的圖紙設計好,有資質和條件生產精度裝備的廠家卻一直難以確定,創新一度停留在“圖紙階段”。
尹常在網上找到一家警用設計廠。圖紙發過去不久,新的護蓋寄回來了。尹常迫不及待地加裝后進行實彈射擊驗証,步槍連續點射的穩定性果然大幅提升。
“護蓋變形了!”問題如影隨形:連續射擊的槍管高溫,讓護蓋受熱變軟變形,第一版護蓋報廢了。這個意外,給尹常“澆了盆冷水”。
尹常想到用耐高溫的金屬材質。他找到做數控零部件加工的堂弟,用不鏽鋼制成第二版護蓋。然而,再次實彈射擊驗証,改進后的護蓋具有一定導熱性,使用不久后,又變得燙手……第二版護蓋再次宣告作廢。
材料又回歸到塑料上。一次又一次,尹常反復研究遴選,還是那家警用設計廠給出了一個合適的配比解決方案,新一版護蓋經過實彈射擊測試,各項指標基本符合要求。
這一年,已到尹常任副營職的最高服役年限。面對進退走留,他還在操心著“改進護蓋”的事情。
2018年6月,尹常提升為營長。各級對創新工作的支持,讓尹常干勁更足。工作之余,他繼續改進護蓋:增加護蓋“龍骨”結構提高抗壓性﹔調整散熱孔結構,增強槍支的環境適應能力……
2019年初,尹常研究的“自動步槍實用戰術改進型護蓋”定型了,旅領導和作訓、裝備業務口人員現場進行驗証,該成果可有效解決某型自動步槍無依托連續射擊時槍口上跳問題。
當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向尹常寄送了《實用新型專利証書》。
發明·活力
原本隻想激發官兵興趣,卻培養出一群“兵創客”
尹常到連隊蹲點,連隊指導員王明向他反映:連隊水電工張國洋很有發明 “天賦”,課余時間經常在工具房裡“鼓搗來鼓搗去”。
調整改革后,張國洋從原團機關水電班分流到連隊。過去,他就愛好電器改造、維修工作,分流到連隊后,課余時間基本都“扎”在工具房裡。
“營長,您課余時間喜歡搞發明,我也喜歡!”尹常找張國洋談心,結果變成了兩個發明愛好者的技術交流。
連隊抽水泵在營區外,每次抽水要穿過一片草叢和灌木林,草叢裡常有蛇虫,開關水泵需要頂著烈日來回20多分鐘。張國洋於是想到制造一套不需開關水泵的“無線智能供水系統”——水塔水位低,水泵自動抽水﹔水塔水抽滿,水泵自動關閉。
那天,張國洋按照這一設想,將器材備齊,並按感應系統、控制系統、繼電系統等完成了分系統調試,但整體調試一直都沒有成功。
尹常一聽,兩人當即一起鑽進了連隊的工具房。從電路圖到各分系統,兩人拆裝研究調試,一連“鼓搗”了幾個晚上,終於找到原因。再一調試,“無線智能供水系統”成功了。
這套造價僅需三四百元的裝置推廣使用后,更大的受益者是駐防山頂的陣地。
陣地的抽水泵,大都安裝在山腳或者半山腰,過去每次抽水,光上下山就要花費一兩個小時。有了這套系統,官兵們再也不受奔波勞碌之苦了。
面對著上上下下的“點贊”,張國洋搞發明的積極性更高了。連隊組織夜間隱顯目標射擊,張國洋帶人在靶壕保障射擊顯靶,帶著秒表計時。發現人工開關顯靶的燈,工作繁瑣而費時,愛琢磨的他又想設計一套“夜間射擊自動顯靶裝置”。
這個想法,得到了尹常的大力支持。有設計“無線智能供水系統”的基礎,張國洋很快就繪制出了簡單的草圖,並用日常照明燈實現了遙控控制顯靶的功能。
但裝置體積過於龐大,且隱顯靶時還需人工控制。尹常帶著張國洋重新設計電路,設計面板、支架、外殼等部件的模型圖。整套裝置設計完后,尹常將圖紙發去廠家,試制出第一套“夜間射擊自動顯靶裝置”。
開始時,這套裝置隻在營裡使用,后來被兄弟單位紛紛借用。旅裡備戰上級比武集訓,該裝置迎來“高光時刻”,跟著集訓隊一路“殺”到了賽場。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官兵的發明創造潛力是巨大的。”尹常說。
在他帶動下,班長杜昆設計了一套“機械瞄准具瞄准景況模擬器”﹔戰士胡耿荻設計了一個“白光瞄准鏡瞄准景況模擬器”……不知不覺中,尹常所在營的創新團隊壯大了起來,形成了可喜的“六營現象”。
讓旅隊的自動顯靶系統再次實現升級,是旅機關賦予六營創新團隊的一項最新任務。
在尹常帶領下,他們從軸承、搖杆、傳動裝置、制動裝置,逐一研究設計,耗費半年多課余時間,一個縮小版的“聯動示靶器”初具雛形。
“雖然旅領導也在督促抓緊時間申請立項,但這距離能投入使用的聯動示靶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尹常說。
模型已經成功,大家相信,距離研發出真正精良的裝備,一定不會太遠。(陳典宏、段江山、宋邦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