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天使!90后靚麗女兵退役后去福利院當老師
編者按
退役軍人經歷了部隊的淬煉,政治堅定、素質全面。退役軍人進入校園從事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參加志願服務,對學校、學生和退役軍人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日,中國退役軍人·融媒體記者走近部分中小學校和退役軍人教師,對他們進入校園、服務教育的事跡進行深入採訪報道,與讀者共同見証新時代退役軍人的風採和精神風貌。
第一眼看見羅慧玲,稚嫩的臉上挂著燦爛笑容,年輕且漂亮。
羅慧玲,江西贛州人,1996年11月出生,2015年參軍入伍。退役后,她選擇就讀豫章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專業。2021年7月,24歲的她來到廣西南寧,成為了一名特殊教育教師。
生活中羅慧玲。受訪者供圖
追夢者
2015年9月,懷著對軍營的向往與熱愛,就讀豫章師范學院大一的羅慧玲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
在部隊,她是名副其實的“軍中綠花”。服役期間,她嚴格遵守部隊條令條例,訓練中刻苦努力。由於她體能素質過硬,專業技能出色,她得到了部隊的充分認可。由於表現突出,她先后榮獲嘉獎3次,還被評為“優秀士兵”。
2017年9月退役后,羅慧玲得知退役大學生士兵有政策允許調換專業,她毫不猶豫從體育教育專業調換到特殊教育專業。
一個女孩想從事特殊教育?這一切要從羅慧玲小時候說起,她的一個伯伯因意外炸斷了雙手,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沒法讀書,不被人接納,不得不靠乞討為生。她還有一個堂叔是啞巴,雖然沒法說話,但小時候經常偷偷塞給她糖吃。這些都深深影響了她。
於是,羅慧玲立志日后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特殊兒童的成長撐起一片“綠蔭”。高考填報志願時,羅慧玲填寫了特殊教育專業,但因分數不夠最終被調劑到體育教育專業。
來到特殊教育專業就讀后,她隨校去新建縣特殊教育學校見習。那天在學校見到的場景,至今讓她印象深刻。有的孩子走路踉踉蹌蹌,拄拐杖坐輪椅,有的上課答非所問,“搖頭晃腦”甚至大喊大叫。但同時,她也看到了一部分孩子能夠與老師溝通互動,積極學習。她還聽到有很多孩子最后參加中高考進入大學,成功走向社會。
在南昌市西湖區培智學校,羅慧玲觀摩了老師為特殊兒童進行的康復訓練。孩子們稚嫩的臉上透出對生活的向往,每個動作都流露出內心的強大和堅毅,這些都強烈沖擊著她的內心。與孩子們接觸越多,羅慧玲就越覺得自己要為他們做點什麼,畢業后從事特殊教育的願望在內心愈發強烈。
自我挑戰
2021年7月,羅慧玲考入南寧市社會福利院,終於如願成為一名特殊教育老師。但剛到單位,孩子們帶給她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
南寧市社會福利院的孩子很多是孤兒,大多數孩子障礙程度都在中重度及以上,這跟羅慧玲在大學裡接觸到的特殊兒童情況完全不同。當她第一眼見到孩子們時,有的坐在輪椅上七倒八歪,身體僵硬。有的不想上課,躺在地板上。她還見到無腦兒的頭部隻有成人拳頭大小……
內心震撼的同時,她也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能不能教?怎麼教?”憑借著軍人不服輸的信念和毅力,羅慧玲用最短時間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向困難發起挑戰。
和孩子們相處中,她認真觀察了解他們的生活表現,查看學生檔案,了解每個人的經歷和性格特點,想盡各種辦法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有殘余視力的,羅慧玲讓他們多用視力探索,輪流當排頭。哭鬧的孩子,她不失時機多加鼓勵和夸獎。課堂秩序差的,她努力輔導他們練習坐姿、學會等待和傾聽……
幾個月過去,課堂上哭鬧聲少了,孩子們也能在座位坐十幾分鐘了......看著孩子們一點點的變化,羅慧玲心裡充滿了欣慰和自豪。因為孩子們的進步是她的進步,更是她前進的動力。
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羅慧玲給孩子進行行為矯正。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教師,羅慧玲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將自己部隊學到的東西融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
在擔任晨光班(視力障礙學生)的課程中,她發現視力障礙的孩子,普遍有雙手環抱腰、背蜷縮含胸及低頭等身體姿態問題。於是,她以此為切入點,確定了盲生體育課要以塑造良好身姿體態為教學方向和目標。
福利院的孩子普遍為多重障礙,大多數孩子都較難理解課堂上老師的指令。她向其他教師請教如何發出有效口令,請教該怎麼樣上好體育課,同時她還查閱大量資料,反復研究課程標准,甚至還“研發”出改良版軍姿,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帶著孩子們練習。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接收信息,她還將復雜的溝通指令簡化為11個字,便於大家盡快理解領會。
羅慧玲和孩子在一起交流。受訪者供圖
羅慧玲是一個敢於挑戰的人,她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培訓提升自己。
她參加了廣西2021年全區肢體殘疾兒童康復技術培訓,主動申請去寄養點送教,同時還加入特奧、悅動組等多個課題組。羅慧玲不斷地給自己加壓充電,她要迅速提高自己,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孩子們的教學中去。
因為羅慧玲知道,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還應該包括自身的充實與成長。她堅信,未來的路很遠也很長,她要做一個與學生一起成長的人。她要用自己的青春,書寫一名退役軍人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