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冰雪運動與軍人素質培養

2022年03月13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冰雪運動與軍人素質培養

  駐守在西藏阿裡高原的阿裡軍分區某邊防團官兵在雪地進行戰術比武。新華社發

  黑龍江駐黑河某邊防團官兵進行滑雪訓練。魏建順攝/光明圖片

   不久前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小將蘇翊鳴勇奪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和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為中國隊創造了這兩個項目的歷史最好成績,並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再次展示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萬丈豪情。值得一提的是,蘇翊鳴還是一匹從CCTV6跨界CCTV5的“黑馬”。早在2014年,年僅10歲的他就曾參與電影《智取威虎山》的拍攝,飾演“小栓子”一角,並借此入圍第35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此外,他還參演過《林海雪原》《狼殿下》等多部影視作品。而《林海雪原》講述的正是解放軍在東北冰天雪地的茫茫林海中,利用冰雪運動技能與悍匪們斗智斗勇,最終取得勝利的感人故事。

  體育與軍事有著天然聯系

   冰雪運動,泛指在冰上與雪地上進行的各種運動,除了常見的滑雪以外,還包括滑冰、雪橇、冰球等。2015年,外國歷史學家經考証發表了《阿勒泰宣言》,証明了我國阿勒泰地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發源地。我國北方分布著許多民族部落,古代生產條件落后,冬季大雪,出行不便,獲取食物更難上加難。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將動物毛皮綁在長長的木板上,通過增大與雪地的接觸面減小壓強實現行動便捷,發明了類似雪板、雪橇、雪車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出行、狩獵,成為冬季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隋書北狄傳》記載:“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描述了室韋地區人們冬季生活景象,“騎木而行”指的就是腳踏滑雪板出行。

   蘇翊鳴敢打敢拼勇往直前,在體壇創造了輝煌成就,與其早年參加軍旅題材影視作品拍攝受到的磨礪是否密切相關不好斷言,但體育與軍事的天然聯系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說“體育是和平時期有禮儀的戰爭”。古希臘人崇尚體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城邦諸國之間的戰爭需要驍勇彪悍的戰士。被恩格斯譽為第一個創造了決戰原則的底比斯統帥埃帕米農達斯,兒童時期就開始接受嚴酷的軍事體育訓練,包括在寒冷的冬夜被留於深山洞穴中鍛煉膽量和忍飢耐寒能力。今天的很多奧運項目,其實也是戰斗技能和作戰方式的演化,拳擊、散打、擊劍、標槍、射擊等自不必說,各種集體競技的球類比賽,無不是兩軍追奔鏖戰攻防斗法的兵棋推演,冰雪運動也不例外。

  冰雪運動在軍事對抗中的運用

   冰雪運動是北方居民克服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環境、戰勝自然環境形成的體育運動。最初目的是解決生存需要,是人類在寒冷多雪的自然環境中出行和捕獵的必備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推廣普及,冰雪運動在軍事對抗中的運用也屢見不鮮。

   《太平御覽·兵部》中描述了唐代冰天雪地中行軍打戰的場景。“貞觀中,蘇定方率兵討突厥。賀魯大雪,平地二尺……勒兵凌雪,晝夜兼進,所經收其人眾。”根據原文描述,“大雪,平地二尺”的環境條件顯然不利於行軍作戰,但唐代杰出軍事家蘇定方巧妙利用天降大雪的自然環境,“勒兵凌雪”,晝夜行軍,最后戰勝敵人。宋代和明代還有冰上行軍奪取勝利的戰例。1114年冬,金太祖阿骨打進攻遼國,受孩童們腳踩靰鞡滑子在冰面嬉戲滑行的啟發,阿骨打命金國士兵都穿上靰鞡滑子,奔襲賓州城,取得勝利。“靰鞡滑子”是一種在靰鞡鞋底加上滑條或綁上木板,用雙手持杖在冰上滑行的簡單器具。1618年冬,后金統帥努爾哈赤在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遭到蒙古的巴爾虎特部落圍攻,危急時刻,部將費古烈率領1600名以冰鞋、冰橇為行軍工具,裝備精良的“冰上特種部隊”馳援救駕,大破強敵。《清語摘抄·靰鞡滑子注》記載:“所部皆著靰鞡滑子,善冰行,以搶駕爬犁,沿腦溫江冰層馳往救,一日行七百裡”。援軍滑冰突襲速度極快,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現代戰爭中也有很多借助冰雪運動克敵制勝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德國、奧地利都成立了高山滑雪部隊。冰雪運動在特種作戰中更大有可為。我們在諜戰劇裡常常看到,身懷絕技的特工憑借高超的滑雪或滑冰技術,深入敵后執行任務。現實中,確有一批平凡而偉大的英雄舍生忘死勇闖龍潭虎穴,替全人類擋住黑暗。1940年,納粹德國吞並挪威,佔領了維莫克化工廠,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重水生產中心,重水是制造原子彈的重要材料。化工廠隱蔽在崇山峻嶺間,防護嚴密,堅固異常,無法用飛機轟炸摧毀,英國隻好派特戰隊員滲透破襲。經過3年多的努力,前后犧牲了83人,特戰隊員利用滑雪板和雪橇在工廠周邊偵察准備,最后穿過積雪覆蓋的森林,滑過驚險的雪地,摸過橫在冰塊翻滾急流之上的“冰橋”,攀上300米高的冰封峭壁,終於炸毀工廠破壞了全部重水,創造了英國乃至世界特種作戰史上空前輝煌的戰果。

   歷史不會忘卻,東北抗聯這個代表著人類抗爭奇跡的不滅番號。這支隊伍孤懸敵后,在中國東北與日偽軍周旋戰斗了14年。抗聯勇士爬冰臥雪風餐露宿,與野蠻凶殘的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撓地戰斗數萬次,殲滅日偽軍20余萬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數萬名抗聯將士血染疆場,百余名師以上干部戰死,40余名軍以上干部為國捐軀。1940年底至1941年初,抗聯大部轉至遠東地區。1945年8月9日凌晨,在境外接受了爆破、空降、滑雪等多項特種訓練的160名中國先遣支隊成員越過國境線,在祖國東北的土地上,引導友軍主力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此前,這支中國奇兵,已多次潛入東北偵察,從日軍的工事結構、彈藥庫到機場、發電站,再到日軍數量、番號等,一並摸清,最終配合友軍殲滅了日本關東軍,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冰雪運動對提升軍人素質大有裨益

   人類千百年的戰爭實踐証明,冰雪運動對提升軍人素質大有裨益,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鍛煉強健的體魄,二是培育嫻熟的戰斗技能,三是砥礪頑強的戰斗精神。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燕、趙兩國的國力軍力並不算強,但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進攻時,卻進行了較為堅決的殊死抵抗,趙國更多次給秦軍造成重大殺傷,遲滯了強秦統一天下的進程。而國力軍力遠勝燕、趙的齊、楚兩國,對陣秦軍卻鮮有勝績,很快被攻滅。原因之一或許就是燕趙地處土地貧瘠氣溫較低的苦寒之地,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鍛造了當地民眾的堅韌頑強,所以“燕趙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齊楚兩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安逸的生活也容易弱化民眾的斗爭精神,甚至給對手留下“不耐艱戰”的整體印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辯証法在歷史長河中屢屢被驗証。

   未來戰爭,敵我對抗激烈,攻防轉換頻繁,戰場物理空間也從傳統的陸、海、空進一步拓展到太空、深海、極地等領域,秉持有備無患的原則練兵備戰才可能做到“防患未然”“以能擊不能”。梅花香自苦寒來,積極開展冰雪運動不失為一個提升我軍戰斗力的有效途徑。條件許可的北方部隊,可在冬季組織群眾性冰雪大練兵,全面提升部隊官兵的身體素質、戰斗意志及嚴寒環境下的生存和作戰技能。在此基礎上,還應精選骨干,組建規模不大但藝高膽大的“冰雪特戰分隊”,為其構設模擬的寒區甚至極地訓練場地,研發配備各種適應嚴寒條件的武器裝備,專攻精練,保持高等級戰備狀態,確保必要時能斷然出手,一擊制敵。另外還應高度關注科技發展,積極研發能夠滿足極寒冰雪環境中作戰和保障的無人化裝備,加強寒區無人化作戰訓練和無人與有人協同作戰訓練,提升我軍在各種條件下的智能化無人化作戰能力。

   (作者:張翚 李偉健,張翚系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李偉健系陸軍指揮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熊旭、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