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重裝鐵騎奔向未來戰場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運輸團重裝備運輸營按戰抓訓新聞觀察

2022年04月28日09:0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車隊機動。許仁杰攝

晨光微露,太行深處,綿延數公裡長的車隊飛馳在路上。

到達山谷,車隊中途休息,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運輸團重裝備運輸營官兵席地而坐,展開熱烈討論。前不久,該營執行運輸任務剛返營,就直接參加上級訓練考核,成績全優。

“常年擔負重裝備運輸任務,兵撒千裡、高度分散,工訓矛盾這麼突出,為啥戰斗力仍能節節攀升?”營長廉政的一番話,引發了官兵們強烈共鳴:就是因為咱們營把平時當戰時,按打仗標准抓平時訓練,實現了平戰一體、戰訓耦合。

一次,車隊遠赴沿海某地執行任務,途經跨海大橋時遭遇台風,狂風卷起雨水,能見度不到10米。官兵們把緊方向盤,壓低車速,安全通過。

說起這件往事,營長廉政深有感觸地說:“越是心向戰場,管理就會越嚴格,建設就能越規范﹔越按實戰抓訓,官兵的作風就越好,心氣就越足﹔越是打仗能力強,全營建設就越過硬。”

聽著這話,目睹車流奔馳向前,記者仿佛看到,歷史硝煙中打出威名的那條炸不斷、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正在挺進未來戰場。

真正做到平戰一體,才能實現運輸任務與戰備訓練雙促進

太陽剛出地平線,20余台重裝備運輸車就在晨曦中疾馳,展開實戰背景下運輸演練。

穿越鋸齒路、完成R型倒庫、快速移位倒車……這些自重30多噸、20多米長、車頭3米多高的“大塊頭”,穿梭各種險難路況,車輪卷起的塵土遮住了半邊天。

黃沙未落,車門開啟,營長廉政跳下車頭,徑直走進指揮帳篷。

“車開得很溜,但缺少敵情觀念,上了戰場肯定吃虧。”2個多小時的跟訓,廉政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了五六頁問題:副駕駛員擔負警戒觀察、安全提示任務,不少人沒負起責﹔行軍途中為了方便管理導致車距太近,但戰場上容易因此暴露受到炮火打擊……

“批評雖然辛辣,但是大家知道這是為了提升實戰能力。”一位連長告訴記者,營裡把訓練當成實戰任務抓,時時處處都按打仗的標准來。

“這是被逼出來的。”又一輪訓練展開,隆隆的馬達聲中,廉營長扯著嗓門大聲介紹情況。

那年盛夏,作為后方保障群的運投要素,該營選派40多台重裝備運輸車開赴高原,執行重型裝甲裝備投送任務。

他們原本胸有成竹。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車隊頻頻遭遇尷尬——經過“沾染地帶”,幾名駕駛員不僅沒採取防護措施,竟然還開著車窗行駛,當場被判“出局”﹔“衛星過頂偵察”時,官兵們偽裝很快,卻沒有疏散,還是保持了基本隊形,結果遭到“精准打擊”……

這個營擔負著為全軍重裝備公路運輸力量建設趟路子、出經驗的重任。可組建之初,一無教材指導,二無經驗遵循,三無車材保障,如何訓、管、用,如何快速形成戰斗力,全靠他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更難的是,由於任務特殊,他們每次出門基本都得個把月以上,運輸線少則幾百公裡,多則數千公裡。宿營時車輛需要疏散隱蔽,可經常處於大山、高原、峽谷,車隊隻能在路上綿延好幾公裡。長此以往,官兵很容易把打仗任務當成簡單的運輸任務。

怎麼辦?該營領導感到:常態執行實戰運輸保障任務,必須用打仗的理念和標准抓戰備訓練。隻有真正做到平戰一體,才能實現運輸任務與戰備訓練雙促進。

帶著這一思路抓戰備訓練,他們發現:過去的劣勢變成了優勢,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

過去運輸任務重,總覺得沒精力抓戰備訓練,如今把戰備訓練放到運輸任務中來抓,實現了一舉兩得、相得益彰。

過去人員分散難管理,現在人人都按戰場標准來要求自己,訓練作風自然硬朗了起來……

用打仗的尺子量長短,戰訓耦合的秘密藏在細節裡

跟著該營官兵千裡運輸,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官兵們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流,渾身汗水浸透了迷彩服,卻沒有一個人摘下鋼盔、換上布鞋。

“每一次執行運輸任務都是在打仗!”駕駛員蘇文杰拭去眼角的汗水說,在戰場上,你敢摘下鋼盔、脫下作戰靴嗎?

說起官兵的實戰意識,教導員王雷告訴記者,過去可不是這樣。一開始,不少人都覺得:咱是運輸營,把裝備運過去就行了。結果,頭腦中思想有誤區,行動上自然有偏差——

夜晚,漆黑的盤山路上,幾十台重裝車依托地形和偽裝網疏散隱蔽,車輪旁的幾十個宿營帳篷卻燈火通明,從高處望去,一覽無余。

任務中,擔心影響駕駛員休息,隻設了固定哨,卻忽略了對空觀察和流動哨﹔每台車的駕駛室右前側貼著一個紅色的標識序號,方便了車隊編組和管理,卻很容易暴露目標……

“如今不一樣了!”按戰抓訓讓官兵的實戰意識真正烙刻於心,給全營保障能力建設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深夜,營會議室的燈還亮著。記者一進門就看到,屏幕上顯示“軍情研究”的字樣,營連干部圍坐在桌前,正在圍繞“未來戰場上重裝備裝載卸載”課題展開討論。

“我注意到,外軍重型裝甲陸上投送中並沒有捆綁加固,縮短了裝載卸載的時間,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廉政手裡拿著激光筆,指著大屏幕上的圖片提問。會上,幾名營連干部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

“定期開展軍情研究是年初工作籌劃時增加的。”教導員王雷告訴記者,“這兩年的議戰議訓會上,我發現大家講訓練多,研究戰爭少,就提議組織這個活動。”結果沒想到,第一堂軍情研究就引發熱議,大家都喊“解渴”。年初籌劃工作,原本想每季度組織一次,結果黨委會一討論,大家都贊成每個月一次。

“營裡抓什麼,官兵就重視什麼!”王雷拿出年度工作籌劃表說,年初,他們按照戰訓耦合的原則,果斷剔除了6項與戰斗力貼得不緊的活動,增加了“軍情研究”等5項工作。

“按照對戰斗力的貢獻率統籌各項訓練,哪個課目佔比多少一目了然。”王雷告訴記者,前不久,共同科目訓練恰巧和駕駛員復訓“撞了車”,他們採取先考核后定級的過關升級方式,共同科目考核過關的直接參加駕駛員復訓,沒過關的先參加共同科目訓練,合格后再參加復訓,不僅化解了矛盾,還提高了訓練效率。

午夜,四連樓道裡突然黃燈閃爍,急促的短聲警笛響起。隻見官兵迅速攜帶抗洪裝備,跑向車場集合,准備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演練。

“全程沒有下達命令,官兵咋知道執行什麼任務?”王雷告訴記者,樓道裡安裝著紅黃藍綠四個顏色的燈和一個小喇叭,每種顏色搭配一種鈴聲,代表不同任務。時間久了,燈一亮,喇叭一響,官兵就知道執行什麼任務、帶什麼裝具。

“用打仗的尺子量長短,戰訓耦合的秘密藏在細節裡。”演練歸來,五連連長周傳超登錄強軍網,瀏覽被裝精准申領系統,點擊申領了一雙作戰靴。

“布鞋舒適,過去是駕駛員的最愛。這兩年,進訓練場就要戰斗著裝,布鞋自然沒了市場。”周連長介紹說,“我們營每名官兵都有兩套戰斗裝具,一套自己平時用,一套放在戰備攜行庫,確保背上行囊就能出發。”

記者來到庫房一探究竟,整齊碼放的戰斗裝具果然一個不少,而且每個背囊上都沒有姓名,隻寫著一個戰斗編號,用周連長的話說,“平時大家容易認、拿不錯,戰時還保密。”

該營“三室一庫”裡,零件配件、附屬油料等器材物資實現了輪式化、箱組化、標簽化,一推就走,一放就用﹔給養、帳篷等生活物資實現了車載化,就連庫室門口的台階高度都按照車體的高度進行了調整。

時刻以戰時標准抓訓練,官兵的“打仗自覺”就會被喚醒

車隊整裝待發,一級上士高漢文和戰友們一起,把手機集中存放到保密櫃中。指導員許仁杰說:“手機不進訓練場,過去要提醒,現在根本不用。”

跑回自己的運輸車前,高漢文開始出場前的檢查。行駛系、燈光儀表、附屬油料……高漢文仔細查看,不放過一個細節。他告訴記者,出場檢查很重要,你對車“走過場”,戰場上車就會“掉鏈子”。

兵撒千裡運輸線,一走就是幾個月。遠離機關、遠離營區,從成立到現在,這個營已安全行駛70余萬公裡。

“時刻以戰時標准抓訓練,官兵的‘打仗自覺’就會被喚醒。”談及這幾年按戰抓訓帶來的變化,營長廉政感觸很深。他拿出營花名冊自豪地說,今年全營能夠單放的駕駛員比去年翻了一番。過去,由於訓戰難統籌,一兩年才能培養幾個單放駕駛員,現在基本實現雙放一個月、單放一個季度即可結業。

更讓廉政驕傲的是,營隊總結培養經驗,整理出一套訓練考核的規范標准,已經在全軍推廣。

“有實戰意識就有沖鋒的血性,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教導員王雷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了一段視頻:洶涌洪水中,一輛重裝運輸車載著滿車物資和受災群眾,劈波斬浪,快速飛馳。

“這個畫面我見過,網友們都叫它‘抗洪神器’。”得知這輛車就是他們營的,記者不由心生敬意。王雷自豪地介紹:“重裝車運力足、涉水深、載重強,在抗洪一線轉運物資起了重要作用。”

去年抗洪一線,駕駛員張凱載著物資開赴大壩,被堵在半路。擁堵路段超過3公裡,面前僅有一條不足4米寬的應急車道,而運輸車就有3米寬。

怎麼辦?張凱死死盯住左側車輪,不斷調整方向盤,迅速通過了擁堵路段。

按照打仗的標准抓訓練,全營戰斗力不斷躍升。去年8月,該營出動重裝備運輸車遠赴某訓練場,出色完成重裝備轉運任務。

“和前幾年相比,我們的運輸保障能力提升了一大截。”廉政告訴記者,去年,上級對全營進行臨時拉動檢驗,在時間、裝備、地域、任務隨機確定的前提下,他們以高分一舉通過考核。(劉建偉、劉會賓、王超)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