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101歲老紅軍周志先——

一生志做先鋒

2022年08月06日07:4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由左至右依次為:上世紀60年代,周志先任南海艦隊副政委時留影﹔上世紀70年代,周志先任東海艦隊副政委時留影﹔周志先近影。周京供圖

老紅軍周志先今年101歲。近些年,他的身子骨不再硬朗,聽力大不如前。

大兒子周京說,父親大多數情況下“比較聽勸”,活動一段時間就遵醫囑臥床休息,可唯獨與老戰友通電話時,“一打就是半小時以上,怎麼勸也不肯停下來。”

周志先的電話,有時打給曾一起沖鋒陷陣的老戰友,有時打給曾一起在部隊任職的老部下。“這個年紀的老人,聽力基本都不太好,很難聽清對方的話。”周京“不理解”的是,“盡管聽筒兩頭各說各話,他們依然越聊越起勁兒……”

對周志先而言,與老戰友的一通通電話,就像一道道通往過去的“時光隧道”。記憶的碎片在電波中流轉、拼接,老紅軍周志先“志做先鋒”的一生,清晰可見。

紅軍“打旗兵”

1921年,周志先出生在山西石樓一個偏僻山村。1936年紅軍渡過黃河,在山西石樓大庄鄉成立蘇維埃政府。出乎當地百姓的意料,紅軍不但沒有像其他隊伍那樣要錢、搶糧,反而把地主的土地和財物分給窮人。

被這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吸引,周志先萌生參加紅軍的念頭。在高小老師、共產黨員任智山的引導下,加入共青團的周志先在大庄鄉蘇維埃政府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后跟著隊伍來到陝北瓦窯堡,參加了當地游擊隊。組織上分給他一頂綴有紅五星的八角帽和一把大刀,他與戰友兩個人共用一支槍。興奮之余,周志先把自己的名字由“懷忠”改為“志先”,開啟“志做先鋒”的人生新征程。

1936年秋,周志先所在的紅一方面軍獨立第5團奉命隨隊與紅二、四方面軍會合。積極上進的周志先被調到團部當打旗兵——平時負責保管紅旗,行軍打仗時高舉紅旗,打了勝仗就把紅旗插在陣地上。

最光榮的任務,通常也最危險——紅旗飄到哪裡,敵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裡﹔紅旗一倒,軍心士氣就會受到影響。

一天夜裡,部隊在陝西安塞一帶的山洞宿營。拂曉時分,敵人從后山扑上來。團部下達戰斗命令后,周志先迅速扛起紅旗,跟著團長向山頭沖。

子彈“嗖嗖”地從頭頂飛過,周志先起初有些害怕。“小鬼,不要怕!”戰斗經驗豐富的團長告訴他,“子彈在頭頂飛,說明敵人離咱們還比較遠。如果子彈打到腳下濺起塵土就要注意了。勇敢點,跟著我走!”

一路扛旗,一路沖鋒。在團長帶領下,周志先咬緊牙關,迎著炮火把紅旗插上山頭制高點。遠遠望見迎風飄揚的紅旗,官兵士氣大增。沖鋒號響起,大家舉起大刀向敵人反攻。這一仗,我軍大獲全勝。

“這是我參加紅軍后打的第一場大仗,也是革命生涯的‘成人禮’。”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走來,越戰越勇的周志先始終難忘當打旗兵的那段經歷,“軍人不能怕死,要勇於扛紅旗、打頭陣、當先鋒!”

海航“拓荒牛”

離休30多年來,海軍節是周志先家中如春節般喜慶的一個節日。每逢4月23日,周志先總會囑咐家人打掃衛生、布置房間,自己身著軍裝守在家門口,迎接遠道而來看望他的海軍老部隊戰友。

新中國成立后,時任46軍138師副政委的周志先奉命前往浙江寧波,參與組建海軍航空兵某師,並擔任師政治委員。

當時,江浙沿海地區頻遭敵軍襲擾。為保障航空兵部隊順利進駐,搶修寧波機場迫在眉睫。周志先身先士卒,帶領師機關干部投入施工一線。白天,他堅守施工現場搶抓進度﹔夜晚,他帶領師機關干部學習相關技術。經過數月苦戰,機場搶修工程順利完成。

從條件艱苦的西北高原轉戰東南沿海,在海軍航空兵創建過程中,周志先一次次“拓荒”,一次次“志做先鋒”。

1958年,正在原解放軍政治學院速成系學習的周志先突然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組建南海艦隊航空兵並擔任政委。此前,周志先已聽到些許“傳言”:海南氣候環境惡劣、初建任務艱巨……

“我是黨的干部,黨指向哪裡,我就去哪裡!”上級首長找周志先談話時,他毫不猶豫扛下這副擔子。

當時海南島尚未開發,生活條件極為簡陋:營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簡易高腳屋,“木板間縫隙很大,一不小心就會踩空”﹔氣候炎熱難耐,“雞蛋掉到地上,不一會兒就熟了。”

繁重的工作之余,周志先忙於學習。“晚上回到家,父親還要研讀航空兵專業書籍,學習英語、俄語。”周京說,父親學習英語,因為很多專業書籍都是英文著作﹔學習俄語,因為當地機場參照蘇聯機場建設。

后來,周志先又先后調任東海艦隊副政委、北海艦隊副政委,直到1984年離休。他把“打旗兵”的先鋒精神,鐫刻在祖國的高原和海島。

白首“模范者”

從小跟著周志先長大的周華告訴記者,爺爺是個“摳門的老頭”:家裡的家具多是30多年前購置的,木質餐桌磨損得掉了漆﹔洗碗時水流稍微大一些,都會得到爺爺的提醒,“水、電是國家的重要資源,要懂得節約”。

在山東省軍區青島第八離職干部休養所工作20余年的財務人員張青華卻介紹說,全國哪裡出現災情險情,“周老總是第一個找到我們捐款捐物”。

一生“志做先鋒”的周志先,一直是眾人眼中的“模范”。

“不能給組織添麻煩,是他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周京回憶,他上小學時,父親已是軍職干部,可他從沒坐過組織配給父親的專車。周京和弟弟周東先后參軍,入伍前周志先對他們“約法三章”:凡事靠真本事,不能打著他的名義做任何事。

上世紀70年代,周志先擔任東海艦隊副政委時,戰爭年代的一位老部下曾多次找來,希望老首長在職務調整上幫他“說說話”,每次都遭到拒絕。后來,周志先了解到這位老部下因家庭負擔較重,生活比較困難。“那些年,父親總是給他寄錢過去。”周京告訴記者,在父親眼裡,個人情感和組織原則之間必須涇渭分明,“他珍惜純潔的戰友情”。

2005年,84歲的周志先向兒子提出一個想法——寫回憶錄。“多年並肩作戰的老戰友陸續離去,父親深受觸動。他希望與時間賽跑,把當年的戰斗故事記錄下來,留下一段歷史,為國家再作一點貢獻。”周京說。

在時光的大海裡打撈記憶碎片,對於耄耋之年的周志先來說,並非易事。平日裡,回憶起某個片段,周志先就會隨時記錄在便條上,或者用錄音筆錄下來。經過近10年的記錄、整理、反復核實考証,2014年回憶錄順利出版。

周京回憶,當他把印制成書的回憶錄交到父親手中時,周志先久久摩挲著書的封面,沉默不語。

書中,寫滿了一位老兵扛旗、拓荒、志做先鋒的一生。(裴賢、陳濤、劉夢釗)

(責編:彭曉玲、溫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