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進階:高級軍士感悟“工匠精神”
習主席強調,要堅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堅持軍隊培養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模式,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
前不久,陸軍組織一批高級軍士參加“陸軍工匠”培訓,著眼無人化、智能化發展方向,聚焦關鍵領域、新興專業、打仗急需,加速打造“工匠型”軍士人才隊伍。
明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陸軍工匠”?從陸軍機關到院校教員,再到參加培訓的每名高級軍士,都在這次培訓學習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答案。
合影留念時,一級軍士長王國林不由挺直了身板。當兵30年,來自第76集團軍某旅的這位老班長從未如此激動。
4月26日,包括王國林在內的60名陸軍高級軍士,迎來軍旅生涯中的重要時刻——成為“陸軍工匠”培訓班首批結業學員。這一天,他們現場聆聽了“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的講座。
“要繼承弘揚好、實踐好工匠精神。永不滿足於現有水平,永不停滯於當前狀態,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錢院士的話不斷回響在王國林心頭,讓他感到渾身充滿力量。
據悉,這是陸軍首次依托工程類院校開展“陸軍工匠”培訓。作為活動的承辦單位,陸軍工程大學以一種全新的培訓模式,幫助這群來自基層一線的高級軍士開闊思維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啟迪智慧能力。
陸軍工程大學一位領導說,舉辦“陸軍工匠”培訓班,為高級軍士成長成才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一張課程表描繪了什麼——
30多個課程,拼出“陸軍工匠”的樣子
來到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的第一天,一級軍士長高志國住進一間“上床下桌”的宿舍。這讓他想起了自己新兵時睡上鋪的經歷。
43歲的老兵高志國很久沒睡過上鋪了。“上床下桌”,意味著他要開始一段“新兵歷程”。
“以新兵的姿態重新開始學習,是參訓‘兵王們’的常態。”培訓隊隊長郭博說,雖然他們都是各自單位的骨干和專業帶頭人,但是“工匠精神”具體是什麼,一些人並不能說清楚。
為了讓這些“兵王們”更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學院特邀“大國工匠”傅祥登上講台,分享自己從普通技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的故事。
傅祥的經歷讓高志國近距離感受到“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和我們一樣,沒有太多天賦,主要依靠自己后天努力,逐步成長為領域內頂尖人才。”
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校長徐軍以《工匠精神的內涵及時代意義》為學員們做了專題講座。近年來,軍械士官學校曾多次組織“高級軍士長論壇”,邀請各軍兵種高級軍士探討如何“辦好士官教育、加強人才培養”。
徐軍對“陸軍工匠”有著自己的理解——“陸軍工匠”,首先是一名士兵,其次才是一名工匠。他以修理崗位的軍士為例:“不僅平時能修好裝備,更要在戰場上完成任務,拿起扳手能修理,放下扳手能打仗!”
這個觀點,在一堂戶外實操課中得到了直觀的印証。課上,學員們學習野戰陣地的規劃、構筑、偽裝與防護。“無論什麼專業,每名士兵都有自己的陣地,都會涉及這些專業內容。”副教授楊石剛說。
“陸軍工匠”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透過培訓班的課程表,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早在2022年底,國防工程學院某教研室主任韓旭就廣泛征求專家教授和中高級軍士群體的意見,做了詳細調查問卷,擬訂出第一張課程表。
在此基礎上,陸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局組織調研、走訪,進一步征求部分旅團主官、學校校長、機關業務處長和一級軍士長的意見,增加了“本專業領域的最新技術”“專利的申報流程”等內容。
於是,歷時3個月、修改10個版本后,一張包括30多個課程的課程表誕生了——
錢七虎院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吳明曦等專家登上講台﹔來自南京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的教授與學員們面對面交流﹔6名“全國技術能手”分享成長成才經歷﹔學員們還走進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江蘇“大工匠工作室”等地參觀見學……
接到授課邀請時,吳明曦研究員非常高興——雖然他參加過多次學術交流和講課,但給一群“兵王”授課還是頭一回。“他們常年扎根基層一線,是對裝備操作使用最了解的一批人。給他們上好這堂課,非常重要。”吳明曦說。
“隻有具備過硬的政治思想、扎實的專業理論、精湛的技藝技能、突出的創新能力,才能算是工匠型軍士人才。”在陸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局領導看來,開辦“陸軍工匠”培訓班,是對高級軍士能力素質的一次全面塑造。
一個“朋友圈”碰撞出什麼——
60名高級軍士,引發專業“聚變”效應
培訓結束后第2天,陸軍某旅二級軍士長張奇接到一個電話。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張海濤帶來好消息:關於某個課題,他們已經有了新的解決思路,需要張奇提供詳細數據資料以便展開試驗。
張奇很激動,他沒想到,自己在培訓課上向專家提出的問題,這麼快就有了反饋。
張海濤主動給張奇打來電話,與他約定,做完試驗后再進行下一次溝通。
“困擾我們這麼久的瓶頸問題,馬上要解決了!”讓張奇更加高興的是,參加這次“陸軍工匠”培訓班后,自己的“朋友圈”大大擴容了——他和許多專家建立了聯系,以后進行技術革新的底氣更足了。
教學科研處參謀柳澤楊見証了這個“朋友圈”的形成:課上,60名高級軍士依次上台,介紹自己的專業領域情況,提出技術革新中遇到的難題﹔專家們在台下認真聆聽,給出相關意見建議。
專家們與“兵王們”組成了一個奇妙的“朋友圈”,在互動交流中不斷加深了解、碰撞出火花。
結合基層實踐,三級軍士長李晉把無人機導航、軍事環境與信息化軟件融合起來,進行了一項技術革新。課上,他將這一內容做了分享。
這項來自一線的技術革新,啟發了某教研室副教授王大慶。他所在團隊正是從事軍事環境研究的。於是,他迫不及待地邀請李晉來到教研室,與教員和研究生一起,就相關技術在基層部隊的運用問題展開交流。
之前,某教研室教授蒲濤到部隊調研時,官兵們常說他的研究領域太“高大上”,基層有些“夠不著”。這次培訓期間,二級軍士長劉文富提出一個“很接地氣”的需求。由此,蒲濤確定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其實,直到開課前,負責制訂課程表的韓旭還有些擔心:這麼多不同專業的高級軍士坐進同一個課堂,能不能融到一起?如今,不同專業軍士之間產生的“聚變”效應,讓韓旭有了新的認識。
一次研討交流后,6名高級軍士受邀來到某研究中心參觀見學。看到實驗室裡的新裝備,技師劉文富與王令波爭論起來:一個談如何干擾通信,一個講如何抗干擾,兩人各抒己見,誰也不服誰。
這讓韓旭意識到,這樣“矛與盾”的碰撞,更有利於找到問題、激發潛能、拓寬思路。相較於解決某些具體問題,他更希望通過這次培訓幫助這些“兵王”拓展知識面、找到新目標。
那次參觀后,韓旭將60名軍士按同類專業、相關專業、對立專業再次進行分組,並讓每組提交一份交流報告。相關專家梳理匯總這些報告后,提交給上級部門。
“無人機專業的軍士與防空專業的軍士,一個要突防、偵察,一個要防守、摧毀,他們兩個湊一起,碰撞出的想法更多。”韓旭認為,60名高級軍士聚在一起,不是簡單的60個“1”相加,而是會產生成百上千的結果。
韓旭告訴記者:“這些高級軍士,兵齡最長的30年,最短的也有16年。他們的關注點,一定是基層相關專業領域的關鍵要素。”
以往需要專家教授多次下部隊調研才能收集到的信息,如今可能就藏在各組學員提交的報告中。記者相信,下一期培訓班,會有更多的智慧碰撞,產生更多的成果。
一面照片牆透露出什麼——
360名培養對象,猶如陸軍軍士隊伍的火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陸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局會議室內,360張照片排列在一起,幾乎布滿了一整面牆。照片上,是陸軍自下而上遴選出的“陸軍工匠”培養對象,“陸軍工匠”培訓班首批結業的60名高級軍士便在其中。
這是一個龐大的人才培養計劃——陸軍計劃用3年時間,對他們進行跟蹤式培養,於2025年評選出一批“陸軍工匠”。
每張照片下方,都有一份詳細的個人“成長套餐”。參加“陸軍工匠”培訓班,只是“套餐”中一個內容。根據每名培養對象的不同需求,他們安排了駐廠跟訓、拓展強能等內容,還為每名培養對象聘請了一位“導師”,採取對口輔導、技術咨詢、項目合作等方式進行幫帶。
項目扶持,也是培養中高級軍士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按計劃,每名培養對象都要參與或獨立完成一個研究或革新項目。
工作人員梳理這些項目時發現,一批綜合研究類項目需要陸軍機關審核確定。於是,他們立刻聯系陸軍裝備部相關部門,協助辦理申報事宜。如今,培養對象申報的18個項目,已經列入陸軍年度裝備建設或維修保障計劃。
望著照片牆上那一名名軍士,兵員局的工作人員感到分外親切。前些年,他們通常用一個個“計劃”“方案”,管理著這支軍士隊伍﹔現在,工作人員更多地走到這些軍士身邊,面對面聆聽他們的意見建議。
當表格中的一個個名字和數字變成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兵員局的工作人員深感責任重大。一次座談會上,一級軍士長王國林站了起來,向兵員局的工作人員敬了一個軍禮。那天,王國林動情地講了一件往事——
那年,王國林和4名戰友同時滿足選晉高級軍士的條件。當時,他們所在部隊僅有1個高級軍士的編制。5名同樣優秀的軍士都渴望繼續留隊。
他們誰也沒想到,部隊將這一情況逐級上報后,上級特批了4個高級軍士名額。如今,包括王國林在內的5人全部晉升為一級軍士長。
參加“陸軍工匠”培訓班,是王國林第一次走進大學課堂,也是他第一次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遇上高級軍士發展的好機遇,我們唯有不斷前行,才能回饋這個好時代。”
軍士隊伍的成長成才,一直是各級關注的重點。下一步,陸軍還計劃優選部分軍士和文職人員,走進清華大學參加學習交流。對於這個如此“高規格”的培訓計劃,也曾有人質疑是否必要。然而,兵員局一名領導說:“真正有能力的人,肯定需要這樣的學習機會。我們就是要為這些人搭建好平台。”
360名軍士,猶如顆顆火種。“培養‘陸軍工匠’,就是希望他們能以點帶面,推動陸軍軍士隊伍建設質量整體躍升。”兵員局一名領導說。
如今,希望正逐漸變成現實。培訓班結業那天中午,一級軍士長劉加平前往軍械士官學校演講。台下年輕學員們熱烈的掌聲,一次次打斷他的演講。掌聲中,劉加平聽到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渴望。
結束學習回到部隊后,一級軍士長姜永力一邊鑽研新項目,一邊組織訓練,培養新的軍士骨干。“一名合格的‘陸軍工匠’,不僅要自己鑽研好專業,更要當好師傅、帶好徒弟。”姜永力說。(蔣華 施杰 江維 王鈺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