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團軍某旅激勵官兵建功軍營有新舉措——
訓練成果以官兵名字命名

調整倒車鏡,穩定起步,轉彎點收油門,迅速回轉方向……近日,第78集團軍某旅訓練場上,運輸連中士祝恆鈺駕駛運輸車為新兵進行S形倒車示范,引得大家連連叫好。
示范結束后,新兵紛紛圍在祝恆鈺身邊討教方法技巧。祝恆鈺自豪地介紹,這是全旅通用的“路偉倒車法”,得名於他的班長、三級軍士長冀路偉。
在一次集團軍組織的比武中,冀路偉用自己平時訓練中摸索出的彎曲路段倒車技巧,一次性通過障礙路段,創造了集團軍S形倒車課目新紀錄。載譽歸來,旅裡指派專人協助冀路偉總結經驗技巧,並反復進行實踐論証,梳理形成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全旅推廣使用。
“基層官兵身處訓練一線,熟悉訓練方法、裝備脾氣秉性,最具創新活力,他們的經驗是寶貴的資源。”該旅領導介紹,近年來,旅裡陸續配發了一系列新型裝備。為盡快熟練掌握操作技巧、縮短部隊戰斗力生成周期,他們廣泛開展群眾性訓練創新活動,鼓勵官兵探索改進訓練模式和方法。
“活動開展以來,官兵訓練熱情很高,取得很多創新成果。”運輸連指導員閆隆基介紹,由於缺少便於記憶、口口相傳的承載方式,隨著時間流逝、人員更替,一些成果及其背后的先進事跡,容易被大家淡忘。
不久前,該連退役老兵劉宇回訪部隊。他曾作為連隊駕駛員多次參加大項任務,摸索出不少訓練技巧。得知這些方法仍在訓練場上沿用,有效提升了連隊訓練成績,他感到十分欣慰。但在與新兵交流時,他發現大家雖掌握了訓練技巧,卻不知道技巧的由來,臉上露出一絲遺憾。
表情的細微變化,被閆隆基捕獲。“那些為部隊戰斗力建設付出心血、貢獻智慧的官兵,值得大家銘記和學習。”在一次議戰議訓會上,閆隆基向旅黨委提出建議,希望用官兵名字命名他們摸索出的創新成果,突出官兵主體地位,提升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經充分調研和征求官兵意見,該旅黨委研究決定,廣泛開展“訓練成果以你命名”活動,激發官兵創新熱情動力﹔組建專項論証小組,依據訓練大綱和裝備操作規程等要求,對官兵訓練創新成果進行科學論証,確保每一項“絕技”都聚焦具體問題,經得起實戰檢驗﹔論証通過后,將創新成果以官兵本人名字命名,並記錄在旅史營史連史中。
活動一經開展,官兵們思戰研戰的熱情高漲,比、學、趕、幫、超的氛圍愈加濃厚。曾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三等獎”的三級軍士長孫天樂,編寫了某型火炮底盤系統維修保養指導手冊,解決該型火炮底盤維修保養缺乏教材的難題,被命名為“天樂保養法”﹔炮班中士班長劉建依據彈重、高差等數據,優化計算方式,摸索出“劉建修正法”,大幅提升了射擊精度﹔二級上士寇熙豪為了優化炮兵計算射擊諸元流程,白天對照新裝備研練,晚上加班學理論,成功總結出“熙豪計算法”……活動開展以來,該旅先后有6項以官兵名字命名的訓練創新成果得到認証和推廣。
面對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新裝備,隻有高中學歷的新兵王仁龍感到本領恐慌,一度認為自己軍旅生涯難有作為。前不久,參觀某連“榮譽牆”后,王仁龍被擁有同樣文化水平的寇熙豪的奮斗事跡深深觸動,一改往日消極狀態,不但在訓練場上生龍活虎,還利用業余時間補足理論知識短板。“每項創新都來之不易,我一定向寇班長學習,不斷精武強能提升自己!”王仁龍豪情滿懷。(張光軒、李旭陽、劉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