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打造百姓身邊的“國防課堂”

——黑龍江省軍地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國防教育的新聞調查

2024年01月31日09:4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三江水流淌著紅色基因,大雪原聳立著英雄雕像,抗聯人血薦軒轅捍中華,墾荒人備耕生產建糧倉,石油人誓死拿下大油田……”這是人們對黑龍江這片黑土地紅色資源的描述。

這片熱土,是東北抗聯的主戰場,涌現出趙尚志、趙一曼、李兆麟等大批抗日英雄人物。新中國建設時期,一代代創業者又創造了北大荒精神、鐵人精神等獨特的“龍江精神”。

這些寶貴精神財富,是深入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豐富資源。近日,記者踏訪龍江大地,一個現象令人印象深刻:在這裡,除了眾多當地政府主辦主管的國防教育場館,群眾自辦的國防教育場館星羅棋布。這些民辦場館為全民國防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如顆顆紅星閃耀在黑土地上。

民辦場館已逾百座

根植沃土 遍地開花

“您看,這是刊登日軍入侵齊齊哈爾消息的《朝日新聞》,這是日軍進攻江橋時所用的軍事地圖……”1月底,記者走進哈爾濱鐵路局齊齊哈爾客運段職工陶金磊家,他向記者介紹琳琅滿目的收藏品,講述10余年的收藏經歷。陶金磊說,他計劃將這些藏品搬到新租的房屋中,以個人展館的形式免費向社會開放。

在黑龍江,像陶金磊這樣致力於抗戰題材收藏的人還有很多。雞西市民何兵偉,37年來收集抗戰相關物品,建成抗日戰爭博物館,不僅免費開放,還無償提供部分藏品到外地展出﹔佳木斯市民宋金和,為還原歷史真相,揭露日軍暴行,堅持收集侵華日軍遺留在東北的各種物品,自辦日軍侵華物証陳列室,許多珍貴物品是研究日軍侵華歷史的有力佐証,他本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

“下海拼搏,挺立潮頭,慷慨投資,弘揚軍旅文化,骨子裡的信念始終未變,保持軍人本色,繪出精彩人生。”這是哈爾濱市最美退役軍人評選委員會為一位老兵寫下的頒獎詞。

老兵名叫王軍,曾在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服役,也是一名參戰老兵。王軍退役后,經過努力打拼成為一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沒有部隊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我應該為國家和社會做點事。”抱著這樣的想法,王軍創建了三五國防文化園,包括東北抗聯紀念園、東北民主聯軍紀念園、東北抗聯教導旅紀念園、將軍文化博物館、共和國將帥園等。作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三五國防文化園每年吸引大量干部群眾參觀學習。

拓展國防教育陣地,厚植愛國主義精神沃土,這是一名老兵深沉的家國情懷。

為什麼有這麼多民間力量自發投身國防教育陣地建設?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牡丹江師范學院中國抗聯研究中心教授李洪光。他告訴記者,黑龍江地處邊疆,歷史上屢遭列強欺侮,尤其是14年抗戰給這裡的人民留下許多無法忘卻的記憶。一棵枯樹、一片焦土、一座窩棚,都可能與戰爭的歷史關聯。人們愛好紅色收藏,積極向社會展出,就是為了警示后人、宣揚和平。據了解,在這些國防教育場館的創辦人中,很多是退役軍人,還有的或是先輩有從軍經歷,或是生長在戰爭發生地,都具有難以割舍的國防情結。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黑龍江省有群眾自辦國防教育場館超過百座。其中,有室內展館,也有室外場所﹔有普通展館,也有沉浸式體驗場館﹔有企業內部自辦,也有依托租賃場所、私有住房創辦。這些場館形式多樣、種類不同、規模不一,具有建在群眾身邊、展品豐富、展陳靈活的優勢,每年接待大量社會各界干部群眾參觀學習,成為政府主辦主管國防教育場館的有益補充。

著眼健康有序發展

積極支持 規范建設

“群眾自發收藏紅色文物、研究戰爭歷史、創辦國防教育展館是好事,但同時也存在藏品鑒定、史實確認、文物儲存等問題。”黑龍江省軍區領導告訴記者,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在收藏紅色文物、研究紅色歷史方面健康有序發展,更好助力全民國防教育,他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專人開展調查研究,做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

從2018年起,黑龍江省軍地先后聯合出台《國防教育“進黨政機關、進大中小學校、進企業事業單位、進街道鄉鎮”的具體措施》《關於全民國防教育領域軍地交叉地帶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啟動實施《黑龍江省全民國防教育“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全省全民國防教育一體化發展進行謀篇布局,對國防教育場館建設進行系統規范。

“願意納入政府管理的場館,積極做好融合建設,給予適當獎勵,使之發揮最大效應。”黑龍江省委全民國防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對於黨史、軍史主題的場館,按照藏品數質量、面積大小和年參觀人數等,結合軍地出台的文件規定,給予政策上的規范、建設上的支持、業務上的指導,並由省、市、縣相應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國防教育基地。授牌國防教育基地的民辦場館,每年由各級組織檢查考評,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海林市民王海軍1996年開始致力於收集牡丹江地區的革命文物,建成林海雪原抗日戰爭博物館,自己擔任講解員、管理員。

幾年前,海林市委黨校遷址新建,准備建設一個東北抗聯精神主題展館,但缺少文物史料支撐。王海軍得知后當即表示,將博物館的文物全部捐獻給市委黨校。王海軍說:“文物遷到黨校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維護,也會有更多人來參觀了解那段歷史,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很快,這座民辦博物館遷至市委黨校,黨校聘請他擔任講解員,牡丹江市表彰他為“最美牡丹江人”。

和王海軍一樣為全民國防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地方黨委、政府積極給予政策扶持、榮譽激勵。據了解,他們中有的被評為“最美退役軍人”,有的被省、市、縣樹為當地“好人”“道德模范”,有的被表彰為“國防教育先進個人”,成為當地人民學習的榜樣。

除了現有場館,黑龍江省軍地還對計劃建館者進行把關,符合規定的給予財力、物力支持,幫助協調、邀請專家對文物進行鑒定,排除仿冒、偽造和不當展品。

以表彰激勵,用制度規范。黑龍江省民間紅色文物收藏、國防教育展館蓬勃有序發展,不斷在龍江大地播撒紅色種子。

擴大覆蓋面影響力

全民參與 同心傳承

“民辦國防教育場館遍布各地,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是關鍵。”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領導介紹,近年來,他們聘請軍地黨史軍史專家組成工作組,逐一走訪調研全省民辦國防教育場館,幫助核准史實史料,撰寫講解詞。同時,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部隊官兵、干部群眾、中小學生等到這些場館開展教育活動。

民辦國防教育場館貼近群眾、收藏豐富,一些藏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史料價值,有助於進一步挖掘整理革命故事,開展軍事歷史研究,保護革命遺址遺跡。

林口縣是東北抗日聯軍“八女投江”殉難地。2002年,從林口縣政協退休后,於春芳致力於挖掘考証東北抗聯歷史,撰寫和出版抗聯主題書籍。其中,《八女投江》列入牡丹江市黨政機關和中小學校的必讀書目,《林口抗日斗爭百題問答》成為林口縣中小學師生開展國防教育的參考書目。

退役軍人鄒延林出生於海林市,這裡是著名偵察英雄楊子榮戰斗和犧牲的地方。從小聽著楊子榮的故事長大,楊子榮一直是鄒延林心目中的大英雄。退休后,鄒延林走訪楊子榮生前戰友及親友,創作紀實作品,並為電影《智取威虎山》的拍攝提供珍貴史料。

國防教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身邊的國防教育活動,讓百姓與國防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龍江大地,公辦與民辦場館同向發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國防的濃厚氛圍,激勵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全民國防教育。有的創作愛國主題文藝作品,有的擔任國防教育義務宣傳員,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英雄故事、傳播國防文化。

英雄壯歌唱不休,英烈精神代代傳。這兩年,在黑龍江省中小學,紅色兒童電影《紅槍白馬——趙一曼》已播放1000余場。影片的演員全部由小學生擔任,受到師生歡迎。

電影的出品人是今年60歲的穆紅衛。她從小立志獻身國防,卻沒能如願參軍入伍,退休后將全部精力投入國防教育。她創辦了東北抗聯體驗式國防教育基地,以模擬抗聯戰斗情景為教育形式﹔拍攝《少年趙尚志》《營救》等百余集抗聯主題兒童系列劇,在中小學巡回播放。

在鬆花江畔,活躍著一支特別的群眾文化隊伍——“英繁”國防教育義務宣傳隊。隊員們拉著“向上向善向美 愛國愛軍愛城”的橫幅,常年在江邊人流密集處唱紅色歌曲,講抗聯故事,宣傳“龍江精神”。

目前,黑龍江省義務投身國防教育者有2萬余人,民辦國防教育陣地建設蓬勃發展,有效擴大了國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增強了邊境地區干部群眾的愛國意識、國防意識,邁出“全民國防教育全民辦”的堅實步伐。(田國慶 喬振友 呂衍海)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