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新藏線上的青春奔赴

2025年02月17日08:5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看到邊防一線戰友的笑臉,就能明白穿行“天路”的意義

又到了給邊防連隊運輸物資的日子。煤場上,一隊軍用運輸車依次排開,裝載作業熱火朝天。

新疆軍區某汽車運輸旅車隊行進在新藏線上。孫曉亮 攝

平煤機將車斗裡裝好的原煤弄平整后,三級軍士長楊亞東和中士李中洋跳下駕駛室,拿出掃把、鐵鍬,將散落在地的原煤收集起來,裝進事先准備好的塑料袋裡,扎好口。

一把將裝散煤的口袋甩進車斗裡,楊亞東說:“這是邊防戰友的生活物資,摔碎了也要掃起來,掉一塊也要撿起來,可不能浪費!”

一切准備妥當,新疆軍區某汽車運輸旅的任務車隊駛上新藏線。楊亞東和李中洋這次的目的地,是駐扎在海拔5000多米地域的某邊防連。

剛吃過早飯,某邊防連司務長李哲便忙碌起來:“你們班把大鼓擺好,再練練。你們班負責把暖瓶都灌滿……”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汽車兵,邊防連變得像過年一樣熱鬧。

“車隊到了!”看到軍用運輸車從邊防連門前最后一個回頭彎探出頭,哨兵激動地用對講機向戰友們報告了這個好消息。

邊防連頓時沸騰起來,歡快的鼓聲瞬間響徹山谷,連長帶著官兵到營門口迎接,李哲組織炊事班開始備菜……

軍車一開進營門,一級上士劉振英便迎上去指揮停車,其他戰友忙將汽車兵們迎進營房,招呼他們喝水、洗臉、吸氧……

“看到邊防一線戰友的笑臉,就能明白穿行‘天路’的意義。”這次經歷,讓楊亞東和李中洋又一次切身體會到,什麼是高原汽車兵的職責和使命。

走近高原汽車兵

返程途中,“師傅”楊亞東幫“徒弟”李中洋復盤途中的特情:“那個埡口,如果不是你反應快,多半會發生剮蹭。一定要隨時預判所有可能的情況。”

途經甜水海,楊亞東又給李中洋講起自己當年的一次經歷——

那年,楊亞東作為助手第一次跟車上新藏線。車隊的任務是將一批援建的水泥運往獅泉河。

當年,甜水海有一段涉水路。按照慣例,頭車在前面探路,后面的車沿著頭車的路徑行駛。誰知,車隊第二輛車的駕駛員跟車過程中偏了一點點,導致后輪卡住,水很快涌過來,車熄了火。

裝滿水泥的運輸車,被水底的淤泥死死吸住,怎麼都拖不出來。連長大聲命令:“所有人,下水,把水泥扛過去。”

大家挽起褲腿,跳下車,第一時間沖了上去。分不清誰是干部誰是戰士,哪個是老兵哪個是新兵,隻見汽車兵們排成一排,連背帶傳,硬是將一車水泥一袋袋扛到了對岸。

大家臉上、衣服上,都是黑黢黢的水泥印子,就連鼻孔裡也是灰灰的。回到車上,第一次上高原的楊亞東感覺頭暈目眩、一陣反胃,冰冷的水刺激得他直打哆嗦。

“把藥吃了,好好休息。”“師傅”李永岐給楊亞東吃了藥,自己才裹好軍大衣。

抵達獅泉河后,車隊休整了好幾天。水泥一袋不少運到目的地,汽車兵們卻病倒好幾個,在衛生所裡輸液……

幾年前,車隊前往新藏線執行運輸任務。途中,楊亞東駕駛的重裝車出現故障,氣壓隻能維持在正常值的一半。

“不管用什麼辦法,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趕到!”“天路”迢迢,短期內很難找到可替換的零部件,車隊隻能先行出發,留下楊亞東的車輛原地待援。

挨了十幾個小時后,楊亞東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提起工具箱鑽到車底,將損壞的零件接頭處擰開,自己動手修起來……

想盡千方百計,氣壓終於恢復到正常范圍。就這樣,他們開著故障車繼續執行運輸任務。

返程途中,車載電台接收到信號:由於路窄,車隊一台重裝車轉彎時滑下路基,車板大梁變形,無法繼續執行任務。

楊亞東的車,是當時離故障車輛最近的。他覺得,沒人比自己更合適接下這趟任務。向帶隊領導詳細匯報車況后,他毅然調轉車頭,接替故障車前往任務地點……

車輪滾滾,南來北往,這條路屬於勇敢者

“庫地達坂險,猶似鬼門關﹔麻扎達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達坂旋,九十九道彎﹔界山達坂彎,伸手可摸天……”這段關於“天路”的順口溜,其中的艱險隻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車輪滾滾,南來北往,這條路屬於勇敢者:能在新藏線上一直堅持跑下去的汽車兵,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的勇士。

跟車過程中,記者發現駕駛員、一級上士李樂的左手偶爾會離開方向盤,揉一下左腿的膝蓋。

“沒事兒,老毛病了,就是偶爾有些疼,不影響踩離合。”李樂笑著回應了記者的關心,接著講起4年前的一次任務。

那年,一次運輸任務剛剛結束,還未回營的車隊便接到緊急命令:抽調10名經驗豐富的駕駛員駕駛10輛運輸車,執行一項重要運輸任務。

李樂回憶:“當時有段大約120公裡的路,幾乎沒人跑過,路況很差,碎石又多……”

途中,車隊有輛車發生爆胎。海拔高,氣壓低,風炮起不了作用,汽車兵們都下了車,將螺絲套筒套上鋼管,一個人按住套筒,兩個人踩在鋼管上壓。

“一、二,好!”李樂扶穩螺絲套筒,向踩在鋼管上的戰友發出指令。螺絲很緊,伴隨著“咚”的一聲響,螺絲紋絲未動,震感卻從手心一路傳到肩膀,震得李樂一陣發麻。

高原反應再加上劇烈運動,車胎還沒卸下來,大家就憋得嘴唇發紫,頭痛欲裂。突然,“咚”的一聲,螺絲套筒斷裂,甩出來打在李樂的左膝上,瞬間,劇烈的疼痛讓他直接癱坐在地……

戰友將李樂扶到另一個輪胎邊靠著休息,接力換好輪胎。隨后,李樂強忍疼痛,全程用“搶擋”的方式單腳將車開回營區。他的膝蓋傷,便是那次留下的后遺症。

那年11月,重裝營運輸一批裝備行至庫地達坂,對講機裡傳來急切的呼叫聲:“前車出現情況!”

收尾車駕駛員、一級軍士長李延召急忙跳出駕駛室,很快跑到事故發生處。隻見道路一側是陡峭的山體,另一側是數百米的懸崖,這輛重裝車斜在下坡路上,車頭轉向山體的一側發生了變形。

原來,車輛輪胎不慎壓到冰上,車頭已經制動,車板卻繼續往前滑。車頭重量隻有17噸左右,車板加上車上的裝備卻足足有50多噸。車板一推,車頭直接就往車板方向“折疊”了。

李延召回憶:“幸虧車是向山體一側擠壓的,如果是向懸崖一側,后果不堪設想!”

車隊指揮員隨即趕到,指揮大家在事故車輪胎前卡好木樁,取來工具刨冰,又召集李延召和幾位老兵商討對策。

考慮到幾種救援方案都有不小的危險,李延召自告奮勇:“從后面拽著事故車的車板,然后我試著把事故車的車頭倒出來打直。”

在指揮員指揮下,一級上士呂江浩駕駛收尾車的車頭,操縱絞盤,向上拖拽事故車的車板,二級上士王琪在車頭旁輔助李延召倒車。

“注意看下油箱,別擠壞了。”“絞盤力太大了,收一點!”“還能不能再倒一點?”

……

隨著對講機中此起彼伏的聲音,李延召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過硬的技術,一點點調整操作,終於在懸崖邊將車頭擺正。

“還是老同志辦法多!”指揮員感慨地說。

藝高人膽大,路險志更堅。一代代高原汽車兵用精湛的駕駛技術和勇於犧牲奉獻的精神,在一次次“戰斗”中,練就過硬本領。

高原汽車兵執行運輸任務。郭凱 攝

想在這條路上完成任務,就要時刻准備著

天氣、路況、自然災害……拋開諸多不可控的因素,高原汽車兵們能掌控的並不多。對他們而言,良好的車況是“天路”安全行車重要的保証。

“聽發動機的聲音,感受缸蓋的震動,就能知道氣門間隙的大小。”汽車兵對軍車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除了這條路,他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自己的車。

每當車輛抵達兵站,休息時,他們都要檢查車況,重點排查感覺不對的地方﹔任務結束,下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車。

“剛‘上線’時,班長總讓我擦車,要求玻璃內外均無水印,駕駛室找不到一點灰塵。剛開始,我不理解,后來才明白,隨著抹布劃過車輛每一個角落,相當於對汽車進行了一次大檢查……”一名汽車兵告訴記者,哪怕車有一點小毛病,都要立即解決,堅決不留一絲隱患。

在這條“天路”上,李延召已經安全行車28年。他有一本數萬字的行車筆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維修記錄和心得。如今,這本珍貴的筆記已經成為部隊史館中的一件“館藏品”。

“第一次單獨出車,就怕車壞了,每每有異響就心頭一緊,感覺不對就趕緊下車檢查。”回憶起第一次跑“單車”的經歷,李延召說,“從會開到會修,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必須明白怎麼防故障、怎麼修車。”

自那以后,李延召每次出任務,都把對應車型的修理手冊帶在身上。遇到不太常見的故障,他便對著修理手冊一條條排查。車隊裡其他車遇有故障,他也跑去給修車的老班長們打下手。

一次回鄉探親,李延召找到汽修廠一名專業師傅,專門學習了汽車電路的維修保養。假期結束后,他的裝備箱中便多了一件檢測汽車電路的小工具。

日積月累,李延召的駕駛技術和維修技術越發精湛,但他仍習慣把車隊所有車型的維修手冊全帶在車上。“想在這條路上完成任務,就要時刻准備著。”他說。

走進保障營的機械加工間內,隻見一位老班長趴在工作台上,手拿尺子和鉛筆,聚精會神地修改著一張設計圖紙。

運輸車的制動轂裝得久了,會“粘”得比較緊,拆卸時很吃力。冬季,旅隊運輸任務少了些。維修技師、一級軍士長李之軍正利用這難得的空當,改進制動轂拆卸裝置。

雖然臨近退休,但李之軍仍然鉚在各個工作間,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自制的器械,為戰友們解決一個又一個汽修難題。

早年間,拆裝發動機氣門費時費力。為了提高效率,李之軍便用車床自制了一個氣門拆卸工具。不過,第一代氣門拆卸工具,體積大,攜帶不便,僅配適一種車型。

李之軍繼續鑽研,將氣門拆卸工具模塊化,針對不同車型設計了不同的拆卸頭,制作出第二代氣門拆卸工具。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之軍看到雙向螺紋,頓時來了靈感:“用上雙向螺紋,效率還能提高。”於是,第三代氣門拆卸工具很快問世。那年,在上級組織的科研成果試用會上,李之軍自制的第三代氣門拆卸工具一亮相,就廣受專家好評。

為了方便檢修離合器,李之軍還自制了離合器托架等裝置。后來,隨著部隊運輸車輛逐步升級,氣門拆卸工具漸漸退出歷史舞台,變成了部隊史館裡的展品。離合器托架,則被李之軍改裝成彈藥裝卸裝置,用來搬運忌震動的彈藥。

“我的‘作品’少一件,就說明又一個維修問題得到解決,戰友們的行車安全便多了一分保障。”還有一年就要退休,老兵日思夜想的,就是解決高海拔地區柴油防凍的問題。

盤點變速箱齒輪定位輔助工具、電瓶蒸餾水加注工具等新發明,李之軍由衷地高興:“二級上士王澳、二級上士竇啟尤……這些年輕人很快就能挑大梁了!”

如今,新駕駛員“單放”的培養周期逐步縮短,高原汽車兵遂行多樣化高原運輸保障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他們正以新的姿態,奔馳在這條“天路”上。(戚辰飛)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