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解讀一條“維修曲線”的起伏波動

——陸軍某旅開展夜視裝備強化訓練的一段經歷

李浩然 徐藝洋 通訊員 韓 帥
2025年04月12日08:2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3月下旬,筆者走進陸軍某旅裝備維修科看到,該科干部鄭墩杰與周洋正在梳理夜視裝備維修數據。數據表上,一條曲線格外顯眼——這條曲線起初近乎水平,卻在去年某月陡然攀升、達到高峰,今年則逐漸回落並趨於平穩。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筆者對這條曲線的波動感到十分好奇。

“曲線呈現了近幾年旅隊夜視裝備維修數量的變化。”周洋告訴筆者,要解釋清數據陡然攀升的原因,還得從去年那次全旅裝備抽查說起。

去年裝備換季保養期間,該旅組織了一次裝備抽查,周洋帶領檢查組走進某連器材室。打開器材箱,幾十套夜視裝備整齊碼放、嶄新如初,一旁的登記本上,使用記錄不足兩頁……

“這麼好的裝備,官兵為啥不用?”面對這一現象,周洋十分不解。更讓人意外的是,在后續檢查其他連隊過程中,檢查組頻頻發現“裝備配而不用”的情況。為查明背后原因,他們召集各連干部骨干舉行一場座談交流。

“夜視儀精密‘嬌貴’,訓練時萬一不小心磕壞了怎麼辦”“每次取用都要維護保養,既麻煩又浪費時間”……座談會上,官兵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實情。原來,夜視裝備剛配發時,曾有官兵因操作不當導致裝備受損,雖然未影響裝備核心功能,但報修流程繁瑣,耗時費力。久而久之,一些官兵干脆放棄使用夜視裝備,生怕“惹麻煩”。

根據這次調研結果,檢查組專門撰寫了一篇關於夜視裝備使用情況的報告,提交給該旅黨委。

“這些夜視裝備配發時都是‘寶貝’,如今卻成了器材室裡的‘擺設’。必須抓緊解決問題背后的問題。”議戰議訓會上,該旅黨委一班人下定決心破解“重列裝輕使用、重保管輕訓練”問題,推動夜視裝備訓練實現全員覆蓋。

為此,該旅邀請廠家技術人員來隊授課,為官兵詳細講解夜視裝備操作方法、技術性能和常見故障排除技巧﹔擬制《夜視裝備維修流程圖》,優化維修流程的同時,明確各環節責任人和聯系方式,方便官兵准確把握維修進度﹔定期召開經驗分享會,組織官兵分享管裝用裝過程中總結的“金點子”和“小妙招”,並針對訓練中遇到的裝備使用難題展開集智攻關……一系列務實舉措的出台,不僅打消了官兵曾經的顧慮,更激發了大家訓練的熱情。

“夜間作戰是戰場的重要一環,熟練運用夜視裝備是提升部隊夜戰能力的基本要求。”該旅機關趁熱打鐵,以某新型裝備配發部隊為契機,組織官兵開展夜視裝備強化訓練,錘煉部隊夜間作戰本領。

訓練室內,某裝步連季連長和訓練骨干反復練習夜視裝備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技巧,嚴摳細訓每個技術動作﹔夜訓場上,官兵頭戴夜視儀開展據槍瞄准、目標識別、功能切換等訓練……

採訪期間,有個細節讓筆者印象深刻:下士朱帆使用的某型單兵夜視儀套袋已經被磨出了毛邊,而這型裝備剛剛配發不久。這個細節表明,官兵們已經在訓練中高強度使用新裝備。

隨著夜視裝備使用頻率提高,裝備維修科收到的報修需求也多了起來。為此,該旅加強人員力量,加班加點完成維修作業。對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及時協調廠家,並跟進維修進度,想方設法確保官兵訓練不受影響。

為打消少數官兵對“裝備損壞要擔責”的顧慮,該旅黨委專門制訂《夜視裝備訓練使用免責條款》,明確規定“非故意損壞不追責、科學組訓出故障不問責”,幫助官兵卸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

隨著夜視裝備在訓練中廣泛應用,該旅裝備維修科的“維修曲線”漸趨平穩。然而,一次夜間對抗訓練再次引起該旅領導關注。

訓練中,某連官兵如往常一樣借助夜視裝備向“敵”陣地穿插。突然,對手實施強電磁干擾,穿插小隊的夜視儀瞬間變成“雪花屏”。官兵頓時亂了手腳,在夜色中迷失方向,對抗以失敗告終。

“武器裝備是提升戰斗力的工具,可以依靠,但不能過度依賴。”該旅領導表示,在這次失利的啟發下,為防止官兵對夜視裝備產生過度依賴心理,他們要求部隊在用好夜視裝備的同時,也要持續強化夜間傳統作戰手段訓練。

某偵察連為夯實官兵夜間作戰能力,在所有夜訓課目中設置“夜視裝備失靈”特情。官兵精練指北針判定方位、星光條件下識別目標等傳統夜戰手段。夜幕下,他們摸黑拆裝武器、構筑工事、滲透偵察,將夜戰基本功練硬練扎實。

夜色如墨,某合成營正在開展夜間實彈射擊訓練。中士高揚通過夜視儀鎖定目標后,在擊發前突然閉上一隻眼睛——這是他自己摸索出的“單眼切換”技巧。“真碰上裝備故障也不怕,咱還有這雙‘火眼金睛’!”高揚說。

“解讀這條‘維修曲線’的起伏波動,這背后凝結著官兵無數汗水與智慧。”該旅領導由衷感慨。

短評

唯有實踐出真知

■張 愈

“夜襲陽明堡機場”“夜渡長江”“奇襲白虎團”……在過去的戰爭實踐中,夜戰曾是我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今時今日,我們既需要發揚夜戰傳統優勢,也要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高夜戰能力,淬煉制勝高技術戰爭的“暗夜尖刀”。

有了新裝備,訓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陸軍某旅一條“維修曲線”的起伏,體現了一支部隊向戰而行的姿態。從“鎖在箱裡”到“拿在手裡”,從“過度依賴裝備”到“人裝最佳結合”,裝備更新呼喚思維升級、能力升級。隻有在炮火硝煙、實兵演訓中不斷探索新裝備性能、優化戰術戰法,才能讓新裝備快速形成戰斗力。

唯有實踐出真知。這篇新聞也告訴我們,雖然新裝備有效提升了部隊作戰能力,但各級需要對“裝備依賴症”保持高度警惕。隻有在貼近實戰的環境中夯實基礎能力,活用巧用新裝備,才能真正提高部隊作戰本領。

(責編:馬昌、李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