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荷花澱裡薪火傳

2025年07月05日08:31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盛夏時節,位於河北雄安新區的“華北明珠”白洋澱荷花綻放、蘆葦搖曳。

碧波之上,一場“雁翎隊痛打包運船”主題實景演出上演——身著布褂、用白毛巾包頭的雁翎隊員駕駛輕舟,靈活穿梭在蘆葦蕩間,向敵船駛去。槍聲四起,硝煙彌漫,日偽軍被打得紛紛落水,雁翎隊員振臂高呼勝利。

“雁翎隊的英雄故事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成為真實可感的精神火種。”來自易縣的游客劉丹感慨頗深。她說,兒子王晨曦最近學了《小兵張嘎》的課文,特意前來重溫那段烽火歲月。

小兵張嘎的原型之一,便是雁翎隊老隊長、戰斗英雄趙波。

走進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迎面是“水上奇兵雁翎隊”主題浮雕。浮雕前,趙波的女婿、義務講解員王木頭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一遍遍講述曾經發生在這片蘆葦蕩裡的傳奇。“抗日戰爭時期,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水上獵戶組成的游擊隊活躍在白洋澱,勇敢機智地與日寇戰斗,截斷敵水上運輸線、拔掉據點。游擊隊員操起插著雁翎的火槍,駕駛小船排成整齊的‘人’字,宛如展翅高飛的雁陣,雁翎隊由此得名。”王木頭介紹,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八路軍解放安新縣城,雁翎隊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超過120人,與敵軍交戰70余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

義務講解雁翎隊英雄故事,王木頭已堅持20余年。“我問過岳父,為什麼當年那麼多人積極參加雁翎隊,他說大家就是不想當亡國奴。”王木頭說,“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那段戰火硝煙的歲月、白洋澱人民和雁翎隊的犧牲奮斗更應該被記住。”

“這次參觀學習,不僅是對紅色歷史的追尋,更是對優良傳統的賡續。”看著游擊隊員布滿補丁的衣物和磨破的布鞋,安新縣民兵印四通陷入深思。“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雁翎隊憑借簡陋的武器和頑強的意志英勇作戰。”印四通說,“作為新時代民兵,我們一定時刻銘記歷史,弘揚光榮傳統,履行好職責使命,續寫先輩榮光。”

英雄血脈,代代相傳。追隨趙波的腳步,外孫孟澤參軍成為武警北京總隊某執勤支隊的一名警士。孟澤從小跟外公一起生活,住在30平方米左右的兩間平房裡,夏天漏雨、冬天冷得用塑料布封住窗戶。隻有通過屋內牆上挂著的一面面錦旗、擺放的一排排紀念品,才看得出這裡住著一位老英雄。

“外公在世時立下一道家規:‘7個孩子以后無論傳下多少輩,都不許拿我的名聲去賺錢!’”孟澤回憶道,經歷過艱苦歲月,外公十分滿足和平幸福的生活。他從不向組織提要求,而是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后代傳承艱苦奮斗的好傳統。

孟澤入伍后,起初沒有向任何人提過自己是“小兵張嘎”的外孫。后來,他參加優秀“四會”政治教員比武,決心分享外公的故事,感染和激勵更多戰友。

“雖然我取得的成績微不足道,但從沒干過給您丟臉的事!”今年5月,孟澤休假回家,來到外公墓前,報告自己被評為“四有”優秀個人的喜訊。“外公的右肩上有幾道長長的傷疤,那是敵人機槍射出的子彈留下的。”孟澤說,來到部隊后,他才懂得,外公胸前的軍功章分量有多重。“我要以外公為榜樣,傳承老一輩雁翎隊員不怕犧牲、勇敢頑強的光榮傳統,苦練本領,為強軍事業添磚加瓦。”

2023年秋季,安新縣雁翎小學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多年來,雁翎隊精神影響著生長在這裡的青少年,托舉“雛雁”高飛。

在河北省第八屆中小學藝術節比賽中,雁翎小學原創戲劇《雁翎隊》榮獲小學組一等獎,講述了雁翎隊員與敵人巧妙周旋、破壞水上運輸線的故事。“從劇本創作到現場演出,歷時兩個多月。《雁翎隊》不只是一部文藝作品,更是一堂面向全校師生的紅色教育課,加深了我們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指導教師李燦燦說。

80余年過去,硝煙已散,荷香如故。

近年來,白洋澱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並穩定保持,“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重現。當地村民發展水生植物種植產業,實現生態保護與增收致富“雙贏”。

白洋澱畔,一條城市主干道橫貫東西,名為雁翎大街。沿街道遠眺,“未來之城”雄安新區正煥發蓬勃生機。(王艷超 史碩 佟欣雨)

(責編:薄晨棣、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