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從那時起”的民族覺醒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七七事變爆發88周年。記憶從未褪色、歷史仍有回響,88年前盧溝橋上的槍聲,掀開了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頁,也點燃了全民族奮起抗戰的熊熊烈火。
“風雲惡,陸將沉”。盧溝橋事變前夕,日軍舉行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華北各地早已是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景象。一名從南方到華北讀書的學生寫信給《大眾生活》主編鄒韜奮說:“敵人的飛機盡在我們頭上掠過,所謂野外演習的炮聲震得教室的玻璃窗發抖,機關槍不斷的響著在打靶。這一顆顆的子彈,好像每顆都打在我們心上一樣的難過。先生,我們能念書嗎?”
黎明的曙光,總是在最黑暗時閃現。習主席指出:“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歷史前進環環相扣而又有其階段性,“從那時起”四個字,意蘊深遠。作為新的“起”點,“那時”以后和以前有著天壤之別。盧溝橋事變之后,從局部抗戰轉入全民族抗戰,不只是軍事行動范圍和投入力量的擴大,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郭沫若所說,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天地、新的創世紀”。
“從那時起”,民族力量空前凝聚。九一八事變元凶板垣征四郎認為,四分五裂的中國“不過是一個擁有自治部落的地區加上國家這一名稱而已”。然而,令侵略者沒有想到的是,深重的苦難沒有使中華民族屈服沉淪,反而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朱自清寫道:“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大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從“一盤散沙”到“有血有肉”,多少人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多少人拋棄舊怨而攜手共同救亡,這確乎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化。
“從那時起”,民族精神昂揚奮起。“中國有強大的實力抗擊日本嗎?”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詢問楊虎城時,得到這樣的回答:“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意志,我們就有力量抗戰。”精神改變民族狀態。無論怎樣的艱難凶險,無論怎樣的艱苦卓絕,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表現出了“堅定的意志”,用熱血和生命同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一場“決死的戰爭”。當時的一篇文章有這樣的描述:“數百萬的將士和武裝民眾置身炮火,視死如歸﹔千萬的難民流離道路,無所怨咒﹔數萬萬的后方人民,忍受一切痛苦,共赴國難。”
“從那時起”,民族復興揚帆起航。歷史長河雖然潛流深沉,但只要關鍵幾步走好,就可能立於不敗之地。抗戰完成的,是重啟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當時的一位學者寫道:“在這時期內,不惟高度發揚了民族的優點,而且也孕育了建國和復興的種子。”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華民族內部蘊藏的無窮無盡的巨大能量,像火山爆發般傾瀉出來,震撼大地,一掃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我們走出屈辱幽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征程。
歷史如同永恆的坐標,給人啟迪和指引。88年前,盧溝橋上殊死抗戰,宛平城內炮聲隆隆﹔88年后,宛平城區日新月異,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從那時起”,我們實現民族覺醒﹔“從今日始”,我們要從那段悲壯的歷史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團結一心、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砥礪奮進,去完成抗戰先輩們未竟的民族復興大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