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山東海陽地雷戰紀念館

“滿山遍野擺戰場”

2025年07月09日09:25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烽火檔案

抗日戰爭期間,海陽民兵在艱苦條件下建立地雷加工廠,自己碾炸藥、制造地雷,發明了夾子雷、連環雷等10余種地雷,以及子母雷、頭發雷等30余種埋雷方法,先后作戰2000余次,斃傷俘敵1800余人。

“埋好地雷端起槍,滿山遍野擺戰場。堅決消滅侵略者,保衛祖國保家鄉!”山東省海陽市自古為軍事要地,也是人民戰爭的光輝典范——地雷戰的誕生地。1962年,電影《地雷戰》風靡全國,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6月26日,筆者踏訪當年地雷戰主戰場,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遺憾的是,驅車前往的路上才得知,地雷戰最后一位親歷者、99歲的老民兵孫純秀已在幾個月前去世。

時光難逆轉,記憶永流傳。在行村鎮西小淮村,筆者見到孫純秀的四兒子孫永潮,他說:“父親14歲就瞞著家人參加兒童團,負責站崗放哨,為部隊探聽情報。”

1943年,因痛恨日寇在家鄉的燒殺搶掠,17歲的孫純秀毅然加入民兵組織。他因個頭小不容易暴露,被分到破壞組,負責破壞敵人的公路、橋梁和電話線。“個子高的民兵剪開鐵絲網,父親就鑽進去,把地雷埋到炮樓邊並偽裝好,經常把敵人炸得人仰馬翻。”孫永潮說。

離開西小淮村,筆者來到趙疃鄉趙疃村。從信號山腳下拾級而上,地雷戰紀念碑巍然聳立。站在山頂遠眺,周圍幾個村落盡收眼底。

“這座山是我們村的制高點,也是當年趙疃民兵放哨發信號的地方。敵人從據點出來,站在山上就能看見。”趙疃村黨支部書記趙文欣介紹。趙疃村正是電影《地雷戰》中趙家庄的原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地雷戰重要戰場。

趙疃村內現存地雷戰遺址4處,一顆顆碩大的仿制地雷靜臥在路邊,好像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當時,抗日根據地軍工生產力量薄弱,趙疃村民兵開動腦筋,發明了一種石雷,殺傷力不亞於鐵雷。電影《地雷戰》中趙家庄全民動員打造石雷的場面,就是當時趙疃村的真實寫照。

“那時,村裡民兵自己做炸藥、造地雷,發明了許多地雷和埋雷戰術:有連環雷,把幾個地雷串連起來,一炸一大片,威力巨大﹔有水雷,把葫蘆割開放進地雷,放在河道裡……”趙文欣如數家珍。趙疃民兵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自行研制地雷,有力打擊日本侵略者,趙疃村被山東軍區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稱號。

海陽地雷戰聲名遠播,威震四方。為使地雷戰在抗日戰場發揮更大作用,海陽民兵服從上級命令,組成膠東遠征爆炸隊奔赴萊陽、黃縣、蓬萊、藍村一帶,多次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培訓民兵爆炸手,傳授土地雷知識和戰斗經驗,足跡遍及膠東乃至山東全省。

紀念碑四周的翠鬆之間,趙守福等10余位民兵英雄長眠於此。

英雄造雷鄉,雷鄉出英雄。海陽市委黨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抗戰期間,海陽涌現出9個抗日模范村和600余名縣級以上民兵英雄。其中,趙守福、於化虎、孫玉敏被表彰為“全國民兵英雄”。《地雷戰》電影中趙虎姓名的由來,就是取趙守福和於化虎二人一姓一名組成的。

在地雷戰紀念館,於化虎的孫子、海陽紅色講解員於樹良講道,爺爺“活雷化虎”的名號享譽膠東,曾創下單雷殺敵7人的紀錄,發明出飛行爆炸雷、包袱雷等多種地雷。“小時候,我常聽爺爺講他的戰斗經歷,他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不能怕死’。”於樹良說。

筆者看到,一群中學生從青島趕來參觀學習。館長陳同英說:“每逢假日,紀念館總會迎來許多學生,或三兩結伴,或家長陪同,或老師帶領。瞻仰紀念碑、聆聽英雄故事,已經成為學生們來到這裡的‘必修課’。”(王鵬 姜淞偉 賈玉省)

(責編:唐宋、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