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尋根:一支年輕連隊的英雄血脈

2025年08月18日08:59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陸軍某旅偵察連組織開展班組考核。劉德文攝

陸軍某旅偵察連組織開展班組考核。劉德文攝

走進陸軍某旅偵察連榮譽室,這間由宿舍改造的小小空間,讓人感慨不已。這裡,既是榮譽的殿堂,也是未來的序章。

在這裡,一面“越海偵察英雄”錦旗在射燈下熠熠生輝,無聲訴說著1949年先輩泅渡海峽送情報的壯舉﹔還有一面特意預留的“留白牆”,靜待著屬於新時代官兵的榮光。

如果從連隊調整組建之日起算,這支連隊僅有8歲﹔如果追根溯源,這支隊伍已走過79載歲月。

在這間8歲連隊的榮譽室裡,79年的紅色血脈在無聲訴說中不斷延續。連隊官兵正用熱血和青春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嶄新故事。

連史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官兵正在書寫的篇章

2017年,該連由原警衛偵察連偵察排為基礎擴建成連。起初,面對新的建制和新的任務要求,以往的成就和榮譽似乎都被“歸零”,部分官兵出現能力轉型的焦慮和職業發展的擔憂。

“連隊的未來在哪裡?我們的未來在哪裡?”面對部分官兵的疑問,時任李指導員說道,“你們的樣子就是連隊的樣子。”

二級上士杜華建至今記得,聽到指導員的話后,大家一門心思抓訓練,想盡辦法提成績,抓緊一切時間跟上轉型步伐。

“連隊調整組建后,大家集中精力練專業,日常訓練量一下子就上來了。”杜華建說。當時,還是上等兵的他在新連隊訓練一個多月就吃不消了,過關升級非常吃力。眼看自己與身邊戰友的差距越拉越大,性格內向的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如今,看著連隊榮譽室中記載的杜華建取得的一項項成績,一級上士郭金川頗有感慨:“沒想到曾經的那個‘文弱書生’收獲了這麼多的榮譽!”

訓練沒有捷徑可走。腿受傷了,杜華建就加大力度訓練上肢力量,手上磨出的老繭越來越厚﹔連隊沒有足夠高的攀登場,他就把啞鈴片綁在子彈袋上,通過負重訓練提升速度。

在不懈努力下,杜華建最終沖到了隊伍最前列。他連續多年在集團軍創破紀錄比武中摘金奪銀,被評為集團軍“練兵備戰先進個人”。如今,他訓練時被啞鈴磨破的子彈袋和比武奪冠后領獎的照片,都陳列在連隊的榮譽室裡,成為激勵戰友的生動教材。

連史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官兵正在書寫的篇章。

前些年,二級上士林璋作為游泳尖子參加上級游泳強化集訓,集訓結業成績直接決定能否為國出征。當時,林璋只是作為候補隊員參訓,訓練成績與主力隊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為了爭取到出國比賽機會,林璋經常向主力隊員請教經驗。不斷突破自身能力極限,他的訓練量在不知不覺中翻了一倍。

然而在出國比賽前3周,林璋在訓練時不慎將大腿韌帶拉傷。“最好休養兩周。”醫生的建議讓林璋心急如焚。

“前面的訓練考核都堅持過來了,關鍵時刻不能倒下!”不甘心的林璋,在休養僅6天后便開始了康復訓練。為避免再次拉傷,他用夾板固定大腿,採取上肢劃水的方式提高游泳技巧。

同年5月,林璋如願作為我軍體育代表團的一員,出征在法國舉行的國際軍體第12屆水上救生世錦賽。在男子海浪浮漂救生接力賽上,林璋與戰友們榮獲第三名的好成績。

這枚沉甸甸的獎牌,填補了連隊國際賽場榮譽的空白,被鄭重地放進了連隊榮譽室的展櫃中。

連史會記下每一個為連隊榮譽奮斗拼搏的官兵:上等兵吳趙江被評為戰區陸軍“練兵備戰先進個人”﹔連長黃啟發被評為集團軍“優秀四會教練員”﹔二級上士彭介強被評為“集團軍優秀教練員”……他們的名字記錄在連隊的史冊上,他們的精神也將影響一代又一代偵察兵。

轉型時不我待,先輩們的來時路,我們將堅定地走下去

該連榮譽室中央,一面“越海偵察英雄”錦旗格外醒目,錦旗的背后是該連先輩們的英雄壯舉。

1949年,解放廈門前夕,連隊前身偵察排副班長胡維志、戰士張文升奉命執行抵近偵察任務。在突破敵軍層層封鎖完成敵情偵察后,因戰場態勢變化錯過了與接應船隻約定的集合時間。

為帶回情報,兩位勇士毅然躍入大海,以血肉之軀搏擊驚濤駭浪。最終,兩人在總攻發起前將偵察情報送回了司令部。戰后,原華東軍區授予他們“越海偵察英雄”榮譽稱號。

時光流轉,精神永續。那年深秋,某型輪式裝備列裝連隊。興奮之余,全連官兵面對新裝備的戰場感知系統陷入沉思——雷達界面上跳動的參數、光電桅杆傳回的影像……這些數字化設備如同高峰橫亙在傳統偵察兵面前。

“當年先輩靠指南針泅渡海峽帶回情報,今天我們要用數據鏈穿透戰場迷霧,為制勝未來戰場提供偵察力量!”時任連長在動員大會上對大家講道。

會后,全連成立多個攻關小組,黨員骨干主動認領重難點課目。為保証新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骨干們常常在車庫內探討至深夜,一本本操作手冊被翻得卷邊泛黃……

當時,為了適應新的編制需要,郭金川被連隊推薦至陸軍某院校學習戰場情報處理。面對航空判讀、無人機要報、標圖繪圖等新的技能要求,這位入伍12年的“老偵察”一時間難以入手。

“學成之后一定要發揮‘酵母’作用,把新技能教給更多的戰友。”郭金川明白自己此行意義十分重大。為了學好全新專業,郭金川每天加班熬夜背記理論知識點。經過數月的努力,他順利通過了院校組織的情報處理專業高級技能鑒定考核。

回到連隊后,郭金川成了連隊情報處理專業的“總教頭”。他編寫的簡易教材和學習筆記,如今也成了榮譽室裡記錄連隊攻堅轉型的珍貴“文物”。看著榮譽室裡先輩用過的指南針,他感慨道:“轉型時不我待,先輩們的來時路,我們將堅定地走下去。”

那年,連隊開展野外駐訓時,上級抽考連隊偵察專業訓練成效。考核通知傳達后,中士楊思遠所在小組被上級抽中。

展開,連通,定位……考核中,楊思遠一邊指揮,一邊操作車長席電腦。小組成員全力以赴,幫助連隊打出新裝備列裝后的“頭彩”。

“換裝首戰即出彩!”考核總結會上,連隊綜合成績得到上級高度認可。這次考核的成功經驗,被詳細記錄在案。當時的戰場態勢圖和偵察規劃方案,一起豐富了榮譽室“科技練兵”板塊的內容,為連隊的新質戰斗力生成寫下了第一筆。

續寫先輩的榮光,新時代偵察兵的勝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前不久,排長張曉飛帶領小組成員參加實戰化比武。面對復雜陌生環境和各種突發特情,張曉飛與戰友們沉著應對,精准操控無人機完成偵察、定位、打擊等連貫課目,最終斬獲集團軍第二名。

載譽歸來,連隊第一時間為他們舉行了“入連史”活動,在戰友們的共同見証下,張曉飛小組在連史冊上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簽下名字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光榮!”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曉飛至今仍激動不已,“革命先輩傳承下來的紅色血脈,如今正化作我們敢打敢拼的勝戰基因。”

一場實兵對抗開始前,為順利查明藍軍重要工事和重要目標,中士馬堯和組員們接到指令,在作戰准備階段提前行動,利用藍軍部署的間隙秘密滲入任務區域進行敵后偵察。

僅半天時間,他們便獲得藍軍36個重要工事和3個重要目標的信息並回傳指揮所。此時,距離對抗正式開始還有3天。馬堯小組一直隱蔽在野外,靜默著等待新的指令。

“命你班駕駛偵察車前出偵察!”對抗正式打響,收到命令后,馬堯帶領組員迅速前出。

“發現目標,疑似藍軍指揮所。”突然,電台中傳來隊友的聲音。馬堯立刻帶領一名組員抵近目標,其余人利用偵察車繼續偵察。

翻越兩座山頭,馬堯突然聽見附近有響聲。抵近后扒開樹叢一看,一頂帳篷扎在不遠處,旁邊的發電車正嗡嗡作響。“這一定是‘敵’指揮所。”馬堯興奮不已,立即將位置坐標回傳上報。

“上級導調判定,藍軍指揮所距我太遠,超出火力打擊范圍。”面對后方傳來的消息,馬堯和戰友十分著急。

“連隊先輩曾組織越海偵察。為完成任務,在每天長達17個小時的訓練時間裡,全連官兵一遍遍重復著行動流程,精益求精。今天,我們也要堅決完成任務!”說罷,馬堯向指揮所報告,決定帶領組員對藍軍指揮所進行破襲。

得到“同意”回復后,小組攜帶集裝炸藥隱蔽機動至“敵”指揮所附近……

“3,2,1,起爆!”隨著一陣劇烈的聲響,馬堯小組破襲成功,贏得了勝利。

“為了勝利,相信連隊的每名官兵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選擇。”馬堯小組的事跡被寫進榮譽室的“勝戰筆記”中。他告訴筆者,“新時代偵察兵的勝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不斷豐富的連史,離不開每名官兵的共同努力。近年來,該連官兵打破傳統訓練模式,一次次走出“家門”拓寬視野、提升能力,不斷提高人裝結合度,探索裝備極限性能,實現體能、智能、技能的有機融合。

該連的訓練場上,多種新型偵察裝備分區教學如火如荼,無人裝備操作手專攻精練……官兵們攻堅克難,在打破一個又一個訓練“壁壘”,完成一項又一項重大任務的過程中,續寫先輩的勝戰榮光。

如今,榮譽室裡的展品越來越多,那面“留白牆”無聲記錄著官兵們的強軍足跡。這支年輕的連隊,正將歷史的榮光轉化為開拓未來的澎湃動力,向著奮斗目標闊步前行。(劉德文、左文杰、鄧宏洲)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