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日,我們光榮列陣受閱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日歷即將翻到2025年9月3日,中國人民將以最庄嚴的方式向勝利致敬!
聽,大閱兵的腳步聲即將鏗鏘而至,這是強軍興軍的交響,也是捍衛和平的宣言……
京郊閱兵訓練場上,來自大江南北、座座軍營的參閱隊員光榮集結,雄姿英發、士氣高昂。流淌著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血脈的英雄部隊披堅執銳,等待著三軍統帥的檢閱,等待著黨和人民的檢閱。
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
2015年,天安門廣場勝利日大閱兵的壯觀景象猶在眼前,習主席向世界庄嚴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人民軍隊在統帥的擘畫下,開啟了一個變革圖強的新時代。
10年彈指一揮間,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首次閱兵即將隆重揭幕,這是人民軍隊奮進建軍百年的嶄新亮相。
此時此刻,每一位參閱隊員的眼神中都飽含堅定——這種堅定,源自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源自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強意志,源自支撐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心。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肩負著民族的希望,所有參閱隊員擁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以最威武豪邁的姿態,向統帥報告,我們一定續寫先輩的榮光,不負使命的重托!
受閱方隊雄姿英發,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准備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琚振華 攝
既是受閱更是鍛造,鐵心向黨的忠誠信念無比堅定
旗幟,引領方向。旗幟,凝聚力量。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儀仗方隊高擎中國共產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通過天安門廣場。
今年“八一”前夕,習主席簽署命令,發布4支兵種軍旗旗面樣式,標志著我軍構建起以八一軍旗為主體、軍兵種軍旗為補充的新時代人民軍隊軍旗體系。這次閱兵,在黨旗、國旗、軍旗引領下,受閱方隊將擎軍旗和武警部隊旗集中亮相,這是我軍力量結構新布局在閱兵中的首次集中展示。
習主席強調,我軍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困苦、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參閱隊員、儀仗隊擎旗手王子赫感慨地說:“軍旗永遠跟著黨旗走。無論環境怎樣艱苦、條件如何險惡,只要黨一聲令下,人民軍隊就勇往直前、不惜犧牲,直至奪取勝利。”
“這次閱兵是軍隊政治建軍新成效、政治整訓新成果的一次集中體現。”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表示,受閱部隊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自覺、飽滿的革命熱情、昂揚的精神風貌,時刻准備接受黨中央、習主席的檢閱,始終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捍衛核心,做黨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賴的英雄軍隊。
“自覺看齊追隨,凝聚鐵心向黨的堅定信念!”這是受閱部隊官兵的共同心聲。
忠誠,源於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我所在的紅軍連隊,連史上鐫刻著1927年9月29日這個偉大日子。那一天,毛澤東同志親自發展了6名黨員,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來自某部的參閱隊員、二級上士蘭宇格外自豪。
近年來,蘭宇隨部隊參加過多次中外聯合軍演,與外軍相比,中國軍隊最具特色的儀式便是“火線入黨”。蘭宇說:“黨支部,是我們的‘戰斗堡壘’。火線入黨,是中國軍人的特殊榮光。”
忠誠,融入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
參閱隊員、某部二級上士羅耀,曾隨部隊出國執行維和任務,和戰友先后完成100余次武裝護衛,年護送物資2000余噸。在任務區見到的局勢動蕩之亂、百姓流離之苦,讓羅耀懂得了勝利來之不易、幸福來之不易、和平來之不易,也感受到維和使命的崇高,而“中國藍盔”受到的尊重更讓他十分自豪。
他在閱兵任務請戰書中寫道:不出國不知道祖國這樣強大、人民軍隊這樣強大,我是中國維和軍人,我要用最挺拔的身姿、最鏗鏘的腳步,向世界宣告: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忠誠,深植國富民強的偉大成就。
來自山西婁煩的參閱隊員高燕是一名退役女兵,她退役回到家鄉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民兵連連長。她帶領全村人思上、思進、思干,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建設水平節節攀升。
“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同日寇浴血奮戰,保衛了家園。走進新時代,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齊心聚力謀發展,生活越來越美好。”行進在黨旗引領下的徒步方隊中,高燕感慨地說,“無論是在軍營還是回到家鄉,我為自己是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一分子而驕傲。我堅信有習主席掌舵領航,祖國和軍隊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既是受閱更是錘煉,能打勝仗的威武之師枕戈待旦
8月23日17時至8月24日5時,北京天安門地區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第三次綜合演練。
現場畫面中,受閱裝備方隊如鋼鐵洪流般駛過天安門廣場,引發網友熱議與期待。
1909年,兩名法國攝影家拍下了天安門廣場的第一張彩色照片:殘破的城樓下,一輛人力車冒著寒風,匆匆而過。那一年,正是清宣統元年。古都北京,籠罩在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陰影下。
百年滄桑,山河重光。如今新一代遠程火箭炮整建制裝備,海軍進入“三航母”時代,殲-20、運-20飛機量產列裝,“東風快遞”再添新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武器裝備換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正朝著體系化、信息化和自主化邁進,一系列“大國重器”揚我軍威。
閱兵,受閱裝備備受關注。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少將副局長吳澤棵表示,這次參閱的武器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地面和空中裝備都是體系編成、混合編組,部分陸海空基戰略重器、高超精打、無人和反無人裝備,也是第一次對外展示,充分彰顯我軍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能力。
閱兵閱形,更閱改革重塑的強軍風採。透過日新月異的受閱裝備,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全軍官兵牢記習主席囑托,狠抓備戰打仗,苦練精兵勁旅的練兵圖景。
勝戰能力,來自轉型跨越——
連續多次參加閱兵,參閱隊員、某部一級軍士長丁輝,是受閱部隊官兵中的“兵王”之一。
這次閱兵,丁輝卻比首次受閱時還激動:“這些年,數字化裝備進營區,有過16種車型駕駛經驗的我帶頭‘吃螃蟹’。在摸索過程中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化裝備搬上戰車,萬人千車融進一張網,我只能重新當起‘小學生’。”
從“鋼鐵比拼”到“硅片較量”,這幾年來,丁輝與戰友們始終在挑戰中前行,取得一系列突破——實彈射擊距離超出限值,連射次數抵近性能邊界,10余項戰技術指標達到新高度……
“這次光榮受閱,我們要用最昂揚的面貌向習主席報告。這幾年來,我們部隊練兵備戰一刻也不停歇,轉型跨越取得新成就。”丁輝激動地說。
勝戰能力,來自枕戈待旦——
閱兵訓練場上,參閱隊員、某部干部袁博信心十足。新機列裝僅5個月,便執行重大任務,“夜間編隊飛行”“夜間空中加油”“山谷飛行”等實戰化險難課目成為訓練“家常菜”,飛機性能邊界被進一步拓展,新機作戰能力不斷攀升。
作為擎旗手踏上某型突擊車的那一刻,參閱隊員、某部二級上士陳卓感慨萬分。從昔日靠兩條腿的步兵轉型成今天的輕型高機動力量,陳卓對這輛戰車有著深厚感情。
這些年來,陳卓所在單位擔負全軍首批某型裝備試點任務,在一無教材、二無經驗的條件下,他們駕戰車鑽密林、穿戈壁、上高原,連續機動數萬公裡,探索形成極限條件下的多種戰法訓法……前不久,該部開展實兵對抗演練,新型裝備如同利刃出鞘,迅速撕開對手防線。
有了勝戰能力,才有了“本色受閱”的底氣。
火箭軍某部常年擔負值班任務,參加閱兵訓練前,他們潛入深山執行戰備任務長達4個月,每次任務轉換,人不解甲、馬不卸鞍﹔海軍某部一年四季駐扎在野外訓練場,閱兵方隊抽組人員裝備后,直接從駐訓場開赴閱兵訓練場﹔戰旗擎旗手劉亞江,接到受閱任務時,還在邊防一線執行巡邏任務……
一次閱兵,既是檢閱,也是錘煉。閱兵訓練場上,我們看到一座鋼鐵長城日益堅固,看到一支能打勝仗的威武之師正昂首走向明天……
既是受閱更是傳承,擔當重任的英雄傳人步履鏗鏘
走進受閱方隊,處處可見薪火相傳。
參閱隊員、某部下士肖榮基,如今光榮地行進在受閱隊伍中。
2022年,肖榮基參軍入伍,他所在部隊歷經1700多場戰斗,犧牲26000多名英雄兒女。該部英烈牆上,有名可查的烈士卻隻有6000多名。最新鐫刻上的名字,是執行維和任務犧牲的戰士李磊和楊樹朋。
每到訓練中的艱難時刻,肖榮基總能想起老連長楊根思。“同他相比,眼前這點困難算什麼!”正是這樣的信念,激勵他不斷攻堅克難。因為表現優異,肖榮基去年榮立三等功。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始終感到,自己邁出的每一步都無比堅定且有意義。”肖榮基的床頭,貼著一句自勉的話。
閱兵也是閱魂。抗戰勝利80年,革命英雄主義傳承了80年。
今天,成為英雄部隊的一員,是許許多多士兵的渴望﹔今天,“黨員突擊隊”的旗幟,始終飄揚在戰斗的最前沿﹔今天,危急關頭,“獨生子女后退一步”,無人后退,“共產黨員向前一步”,人人向前……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受閱官兵牢記習主席的殷切重托,將閱兵場變成傳承紅色基因的課堂。
在受閱部隊,隨處可見英雄的戰旗。“一面戰旗一個魂,戰旗身后有傳人。”對於某部列兵孫可來說,一面帶有381個彈孔的戰旗,就是他的精神旗幟,當年先輩們堅守坑道14晝夜,3次打光3次重建,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他用戰旗的厚重歷史和光輝榮譽,激勵自己在訓練場上“隻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
“我是英雄的傳人,我要用實際行動向習主席報告,無論是在閱兵場還是戰場,英雄精神始終在傳承!”孫可說。
閱兵也是鑄魂。前不久,某部組織“烽火回信”紀念活動,官兵朗讀84年前李雲鵬烈士的家書並撰寫回信,繼承弘揚“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來自該部的參閱隊員王宸一遠程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在活動中向先烈報告:如今我們這支部隊已發展壯大為我軍新型合成部隊,我將擎戰旗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請前輩放心!
“閱兵既是閱人,更是育人。這既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更是強軍重任的接力。”來自某部的張鼎新已經是第4次執教閱兵訓練,親眼見証了一茬茬官兵在閱兵場成長。每次閱兵,張鼎新都要組織參閱隊員參觀老班長張思德的紀念館,學習繼承“張思德精神”,將吃苦耐勞、勇於奉獻的基因融入血脈。
受閱就是深刻的主題教育,受閱就是生動的強軍實踐。閱兵訓練場上,官兵們步履鏗鏘、呼號響亮,向黨和人民庄嚴宣誓: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我們一往無前!再多的溝坎,再急的風雨,也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王通化 魏兵 康子湛 楊丹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