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軍工產業機遇挑戰並存


近期,與“歐洲再武裝”進程相對應,歐洲軍工企業的設施建設和軍火產能增勢明顯。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歐洲承諾已久的軍工業乃至防務“復興”,短期內仍難以落地。
企業規模加速擴大
8月中旬,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通過分析歐洲37家防務公司共150處生產設施的雷達衛星數據后發現,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軍工廠的建設活動進入加速狀態。軍工企業以和平時期3倍的速度擴張,新增工業用地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
歐洲軍工企業最明顯可見的實體擴張,特別是新建工廠等,主要集中在炮彈生產設施方面。數據顯示,約1/3的彈藥和導彈生產設施存在擴張或建設活動跡象。這既反映出彈藥生產的優先地位,也體現出這類企業對生產空間的巨大需求。歐盟曾於2023年5月通過《支持彈藥生產法案》,決定出資5億歐元(約合5.8億美元)加大彈藥生產,並持續加大這一領域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歐盟國防與航天事務專員安德留斯·庫比柳斯指出,歐洲大口徑火炮彈藥的年產能有望從2022年的約30萬發,提升至今年底的約200萬發。德國防務企業萊茵金屬公司表示,其155毫米炮彈的年產能將從2022年的約7萬發,提升至2027年的約110萬發。歐洲導彈集團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施羅本豪森鎮的工廠,正在擴大“執法者”便攜式導彈生產規模,還承接了北約價值56億美元的訂單,將在歐洲本土生產1000枚“愛國者”GEM-T型地對空導彈。
擴張規模最大的軍工設施之一,是位於匈牙利西部皇宮堡的一處大型彈藥和炸藥生產基地。其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與匈牙利國有N7國防工業創新有限公司聯合組建。該基地首座工廠於2024年7月竣工,為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山貓”步兵戰車生產30毫米彈藥。目前,該基地建設仍在繼續,未來還將生產155毫米炮彈和用於“豹”-2主戰坦克的120毫米彈藥,並建造一座炸藥工廠。
有評論指出,從上述企業的工程規模和分布范圍來看,歐洲正在經歷代際性的軍備重整,即從和平時期的“即時生產”模式,轉向為“更持久的戰爭狀態”打造工業基礎。北約軍備控制專家威廉·阿爾貝克指出,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將在中長期改變歐洲防務工業,“一旦開始大規模生產炮彈,金屬和炸藥的供應鏈就會盤活,這將降低導彈生產成本和復雜度。”
多種因素推動增長
歐洲軍工的迅速發展,與其加速重整軍備、提升軍事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進程密切相關。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路線圖,歐盟將籌措8000億歐元資金,作為支持歐洲軍工重振的經濟基礎。
歐洲各國根據俄烏沖突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全面具體的軍品需求清單,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軍工的轉型和創新。例如,歐洲自主研發的新型防空系統,需具備應對遠程導彈和無人機威脅的能力。法國和意大利開發的SAMP-T型防空系統,以及德國和波蘭正在使用的“箭”-3導彈防御系統,正在“歐洲天空之盾”倡議框架下進行整合。考慮到遠程打擊武器的研制生產仍是歐洲軍工的一大短板,各國正將遠程導彈的微型噴氣發動機研發作為攻關重點。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下屬的“援烏追蹤”數據庫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洲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總量已超過美國。從俄烏沖突爆發至今年6月,歐洲國家通過與軍工企業簽訂採購合約,為烏克蘭購得至少351億歐元的防務物資,比美國採購的總額高出44億歐元,成為對烏克蘭軍事支持最大來源。有評論認為,對烏軍事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工企業的能力。歐洲簽訂比美國更多的武器採購合約,這標志著從庫存交付向工業生產的明顯轉變。為確保承諾的援助能及時有效交付,歐洲需要建立強大且具有韌性的軍工體系。
此外,俄烏沖突延宕和歐洲持續援助烏克蘭,消耗了部分國家軍火庫中冷戰時期的物資、設備和彈藥,使這些國家快速迭代至擁有與其他歐洲盟國兼容的現代化裝備,這也為歐洲軍工企業整合提供了契機。歐盟已規定,各成員國採購的裝備,至少65%的組件需在歐盟內部生產。
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據西班牙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歐洲軍工行業的市值幾乎翻了一番,但近段時間歐洲軍工突然“遇冷”,各大軍工企業股價均有所下降。這反映出歐洲軍工市場乃至軍備進程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有評論認為,歐洲軍工突然遭遇“夏季風暴”,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導致的。
首先,地區局勢影響歐洲武器出口。德國近期表示,以色列佔領加沙地區的計劃將加劇當地人道主義危機,決定對以色列實施暫時性武器禁運。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以色列第二大武器供應國,也是歐洲主要軍品出口國。這一禁運決定將對歐洲軍工行業產生一定影響。
其次,俄美關系變化牽動歐洲安全局勢。8月15日,俄美兩國領導人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會晤。這場決定歐洲未來命運的會談,將歐盟和烏克蘭領導人排除在外,令許多歐洲國家感到失望與憤怒。不少歐洲國家擔心本土軍工復蘇“緩不濟急”,認為不如直接採購現成且經歷實戰檢驗的武器。
再次,歐洲軍工自身表現低於預期。比如,在航空領域,西班牙、德國、意大利和英國聯合研制的“台風”戰斗機,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由於4國對潛在買家擁有交叉否決權,使其在國際營銷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已研發多年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由於參與各方分歧嚴重,迄今未能確定投產日期。歐洲軍工產業能否在“歐洲再武裝”計劃下獲得快速發展,仍有待觀察。(王大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