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穿越風雲礪鋒刃

——來自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的觀察報告

2025年08月28日08:33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該旅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完備 攝

該旅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完備 攝

地面,導彈起豎,雷達組網﹔空中,戰機編組,直刺蒼穹。

日前,中原大地,一場全要素體系對抗訓練激烈展開。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駕駛戰機,按指令快速飛赴目標空域。

“‘敵’對我實施電磁干擾!”戰斗進行到關鍵時刻,座艙內的雷達屏幕突然模糊,飛行員迅速採取反干擾措施,在協同作戰力量支援下,重新搶佔有利進攻陣位。經過多回合纏斗,飛行員找准時機,一舉將“敵”機擊落。

如今,這樣的實戰化體系對抗訓練,對該旅官兵來說已是常態。該旅聚焦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倒排工期、到點交卷的使命擔當,大抓戰訓耦合、體系練兵,不斷磨礪空中尖刀。

“任務多樣化了,更要想清楚干什麼、怎麼干”

入夜,該旅空勤樓內,飛行員小劉還在復盤反思白天的訓練。筆記本上,“全局意識”4個字下面,重重劃了兩道紅杠。

訓練中,他和隊友組成編隊,主動迎戰強勁對手,憑借過硬戰斗技能擊落一架“敵”機。

可最終,考核組卻判定他們這次行動是“不容分辯的失利”。

“你們的任務是保護我方目標,可行動中你們卻被‘敵’誘出防區,雖然擊落一架‘敵’機,但最終導致我方目標被‘敵’摧毀。”復盤時,考核組成員的話一針見血。

敗在哪?“以往訓練,習慣於升空找對手、空中拼刺刀,個人主義、‘考場思維’佔據主導。”深挖根源,小劉深刻感到,如今,任務牽引、體系練兵要求每名戰斗員都必須強化戰場思維和任務職責,樹牢全局觀念。

該旅機關董參謀向記者介紹,這幾年,隨著裝備技術更新、戰術戰法革新,旅隊擔負的任務不再是單一的空中進攻,而是包含空中指揮引導、支援掩護等更加多樣化的任務。這就要求官兵除了要練針對性技戰術動作,還要改定位、改思維、改認知。

改定位——從過去的“主攻手”,轉變為融入體系打支援的“掩護隊”“引導員”等新角色﹔

改思維——從每次執行任務,上級明確干什麼、怎麼干,到每次受領任務后,自主准備、自主實施﹔

改認知——從不敢想、想到也辦不到,到敢想敢試、不斷探索……每一次參訓,都必須用新視野、新理念,審視和改進飛行技術。

“任務多樣化了,更要想清楚干什麼、怎麼干。”該旅某飛行大隊方大隊長的真切感悟,來自一次次實踐。

起初參加實戰化訓練,他好幾次按慣例做飛行准備后,到了空中很不適應——大量信息奔涌而來,難以快速准確處理。復盤反思,主要原因還是在飛行准備時“想得太少”。

轉變思路后,他暗自加壓,對戰機構造、戰術設計、戰法運用等進行更為深入系統的學習研究,緊貼實戰要求在頭腦裡完善各種預案。“既要學深學透理論知識,確保不帶知識盲點升空,又要自主規劃任務,把天上要干的事想到位、捋清楚,保証一項不漏、項項有底。”方大隊長坦言,如今每次訓練,他花在飛行准備上的時間往往是飛機在空時間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一個清晨,又一次飛行訓練考核緊張展開。空中,紅藍雙方纏斗多時,未能決出勝負。突然,紅方創造性使用某機載設備,一舉完成了對藍方的鎖定、擊殺。

“打得好!沒想到你們還有新招。”戰后復盤,藍方飛行教官主動過來請教。紅方飛行員說,他事先通過大量計算和模擬訓練驗証,改進了某機載設備的使用方法,使設備功能在實戰中得到更大限度發揮,這才打了藍方一個措手不及。

穿越風雲礪鋒刃。經過一次次實戰化訓練的錘煉,該旅戰斗力水平得到提升。

“飛行訓練的難點堵點,就是我們革新攻關的重點”

一個周末,該旅沒有飛行訓練計劃,記者本以為營區會靜悄悄,沒想到來到室外訓練場,卻遇到幾名飛行員正運用模擬訓練裝置,研究某高難度訓練課目。

“神槍手可以用子彈‘喂’出來,但飛行技戰術水平的提升不能僅靠飛行架次累積,必須在實戰化訓練中千錘百煉。”飛行員小張告訴記者,這套模擬訓練裝置,是幾名飛行骨干和旅隊“擎鷹工作站”工程師多次碰撞、反復試驗的智慧結晶。

記者見到,裝置主要由一個等比例模擬機艙、一組感應裝置組成。飛行員坐進模擬機艙,輕按面前幾個按鍵,輸入一串指令,模擬機艙即做出拉升、急轉、擺脫等動作,讓飛行員對該課目的難點、風險點有更直觀感受和體驗。

在現場與大家一起研究訓練的劉工程師介紹,以往每次組織這個高難度課目訓練,地面戰友都會擔心飛行員的安全問題。“要是能讓飛行員在地面開展模擬訓練就好了。”那次觀摩該課目空中訓練后,他萌生了這個想法。

攻堅克難等不得。劉工程師帶領幾名技術骨干立即展開攻關。他們多次到一線觀摩,與飛行員共同研究,反復聽大家講解這個課目訓練的要點、難點,以此為設計基點,倒推設計方案。經過無數次試驗檢驗、改進優化,他們終於打造出這套模擬逼真、仿真度較高的訓練裝置。

記者了解到,該旅“擎鷹工作站”是一個由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以及高級工程師、機務骨干等業務能手組成的“軍營創客”團隊,其使命任務就是為戰鷹插上“信息化翅膀”。

“飛行訓練的難點堵點,就是我們革新攻關的重點。”採訪時,團隊成員孟虎正攜帶某便攜式聲波綜合檢測儀,准備前往某駐訓點進行戰機檢測維護。

每項自主研發成果的背后,都有一段難忘經歷。孟虎說,去年一次例行檢查中,他發現戰機某部位出現漏氣問題,但當時受限於排查手段單一,反復檢測始終找不到漏氣點。最終,飛行任務隻得延遲。

任務歸來,孟虎把這件事向團隊反饋后,幾名工程師立即展開專項研究。經過反復試驗,他們成功研發出這款能快速准確判斷飛機漏氣、漏油部位的檢測儀,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創新為戰,向戰攻堅。近年來,該旅官兵革新碩果累累,無論是10余項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証書的“高精尖”成果,還是像特型扳手、半自動脫胎器、飛機機輪拆裝支架等實用管用的小發明小創造,都為托舉戰鷹高飛遠航發揮著助力作用。

團隊博士技師任立通說:“工作中,首先要忘記自己是一名博士,這樣才能沉下心來和官兵在一線摸爬滾打,更好接地氣、強能力﹔其次,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名博士,要想方設法用自己的智慧學識,為部隊戰斗力建設貢獻力量。”

“升空就是作戰,堅持一切向戰、從嚴從難”

復雜氣象、陌生地域、長途奔襲、未知對手……

那次演練,飛行員小安主動請纓擔負某空中進攻任務,諸多難題擺在他的眼前。

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他在低氣象條件下果斷起飛,克服強氣流影響,操縱戰機成功實施空中加油。

到達指定空域后,面對“敵”率先搶攻的不利態勢,他連續實施大過載機動擺脫攻擊,並在地面雷達情報支持下,精准發射導彈命中目標。

“升空就是作戰,堅持一切向戰、從嚴從難!”該旅訓練參謀盧乾說,正是因為平時低氣象條件飛行等復雜課目練得多,大家才有“讓我來”的膽魄和底氣。

那一次,該旅赴異地執行演訓任務。任務期間,上級臨時賦予他們一項難度較大的課目。

面對一無資料、二無經驗的情況,是選擇穩扎穩打,以保証安全為前提來完成任務,還是以此為契機錘煉檢驗相關戰斗本領,積極克服困難、創造條件高標准完成任務?

“隻有把每次演訓都當作實戰,才能在硝煙中淬火加鋼、鍛造鐵拳。”參訓飛行員一致選擇了后者。

臨時搭建的帳篷裡,他們邀請廠家和兄弟單位一同攻關,加班加點精算飛行軌跡、導彈攻擊距離等,並運用模擬軟件仿真驗証。

最終,他們運用全新戰法,實現“一劍封喉”。戰后,該戰法被上級收入案例庫。

這一天,夜幕低垂,該旅飛行講評室裡氣氛熱烈。幾名飛行員正圍著某飛行大隊徐大隊長,請教經驗技巧。

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告訴記者,徐大隊長在當天的訓練中擔任藍方並獲得勝利,包括自己在內的不少飛行員都敗在他的手下。

“能力不等於實力,經驗不等於勝利。”這句被許多飛行員經常提到的話,又一次得到了驗証。

“扮演最狠最強的那個敵人,為戰斗力提升當好‘磨刀石’!”徐大隊長能力素質過硬,曾獲得“金頭盔”等不少榮譽,是旅裡公認的飛行能手。旅裡決定讓他擔任藍方,就是要借他的過硬技能磨礪空中利刃。

“一開始是有顧慮的,把年輕飛行員打狠了,怕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把飛行領導干部打敗了,又怕對方面子上挂不住……”徐大隊長回憶,幾次訓練下來,他發現自己的這份擔心有些多余。因為大家都清楚,“訓練中打敗你就是幫助你”“沒有人會因為你在對抗中手下留情,就會感激你”。

夜已深,該旅空勤樓仍燈火通明,不論老飛行員還是新飛行員,都在加班復盤總結、補差補短。“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空中戰場,稍微放緩腳步就可能被追上、甩開,甚至被淘汰。”一名飛行員說。

該旅室外訓練場一側,有塊顯示屏,滾動展示每名飛行員在訓練中暴露的問題。記者詢問得知,每次飛行訓練結束后,各單位都會圍繞飛行中暴露的問題,逐人、逐項、逐架次展開復盤評估,逐個挂賬銷號。

“在這裡,最舒服的日子永遠是昨天,因為每一個訓練日都會逼我們跳出‘舒適區’,不斷向‘深水區’甚至‘無人區’挺進。”望著顯示屏上涉及自己的問題,一名飛行員說。

穿沙漠、掠遠海、飛極限……這群“年輕的鷹”正斗志昂揚,瞄准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力奮飛。(張鶴 朱姜海 楊思聰)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