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民血肉筑就銅牆鐵壁

——武警邯鄲支隊官兵探訪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見聞

2025年08月28日08:41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冀南大地,驕陽似火。光陰荏苒,位於山底村的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硝煙雖已散盡,但石塊泥土還在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前不久,武警河北總隊邯鄲支隊組織官兵來到這片軍民同心以血肉筑就的英雄之地,在歷史的回響中汲取奮進力量,續寫新時代“軍愛民、民擁軍”動人篇章。

地道入口低矮隱蔽,躬身而入,一股帶著泥土氣息的涼意扑面而來。“山底抗日地道遺址,現存地道總長1.5萬余米,街街相連、戶戶相通。每個拐彎處都設有陷阱或暗洞,村裡的野地、村民家中的灶底,都留有偽裝的地道口……能藏、能打、能生活,可以說,整個山底村就是一座巨大的堡壘。”隨著講解員的聲音,官兵緩步向前。

當年,為了掩護八路軍和游擊隊,山底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投入了地道建設。沒有專業工具,鄉親們就用鐵鍬、鎬頭甚至菜刀挖掘,缺乏木材支撐,村裡老人毫不猶豫拿出為自己准備的壽材。因為白天有日偽軍“掃蕩”,村民們自發組成的運輸隊只能在深夜挖掘。他們用肩扛、用筐抬,磨破肩膀就換另一邊,摔倒在地就相互攙扶著站起來,一點點運出地道裡的石塊泥土,耗時一年多,終於建起了這座“地下長城”。

地道內,被戰火歲月侵蝕的瞭望孔、簡陋的防毒氣裝置、儲糧藏物的洞窟,每一處遺跡都是那樣寂靜無聲,又是那樣觸目驚心。

“難以想象,軍民當年承受了多少艱辛。”幽暗光線下,支隊政治工作處干事李昆輕撫地道壁上的支撐木,其上滿是搬運物資時留下的劃痕,“‘軍為民戰,民為軍忙’,這些劃痕,是當年軍民齊心協力,在炮火硝煙中留下的生命印記。”

穿過僅容一人彎腰通行的狹窄通道,來到一處相對寬敞的“指揮室”舊址前,官兵們停下腳步,聽講解員講述軍民同心御敵的感人事跡——

抗戰期間,300多戶人家的村庄,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配合八路軍先后和日寇作戰數十次,累計消滅敵軍800多人,繳獲各類戰利品千余件,涌現出“殺敵英雄”劉玉珍、一槍斃兩敵的民兵英雄劉玉尚等一批模范人物,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授予“抗日模范村”光榮稱號。

遺址深處的展區,一件件飽經滄桑的抗戰文物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默陳列:槍托磨得發亮的土造步槍、吹角處已顯凹陷的軍號、字跡模糊卻筆力遒勁的支前賬冊……賬冊上,記錄著“王二嬸家,獻糧三斗”“李鐵柱,出工二十日”“婦救會,納鞋底五十雙”等密密麻麻的條目。

展櫃中,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吸引了官兵目光:照片上,一位老大娘正將雞蛋塞進一名年輕戰士的口袋。講解員說,這是當年隨軍記者拍下的真實一幕,大娘的兒子也是一名八路軍。

繼續前進,地道壁上的標語映入眼帘——“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凝視著這條雖已斑駁卻依舊震撼人心的標語,官兵們心中深受觸動。剛參加完上級比武,為支隊捧回桂冠的下士吳建飛聲音堅定有力:“這地道,是軍民血肉共同筑就的銅牆鐵壁!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先輩的鮮血,每一塊磚都凝結著生死相托的信任。先輩們用生命守護了我們,今天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這片土地,更是這薪火相傳、歷久彌堅的鋼鐵長城!”

山底村之行,不是一次簡單的參觀見學。該支隊黨委深刻認識到,探訪遺址就是要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不竭動力,將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轉化為賡續紅色血脈、踐行根本宗旨的實際行動。

選派優秀官兵擔任地道遺址的“紅色講解員”,為中小學生、社會團體講述地道裡的烽火傳奇和軍民深情﹔奔赴受災地區,救援轉移群眾,幫助清理因暴雨產生的塌方﹔對口幫扶駐地村庄,幫帶基層黨組織、修建基礎設施、援建產業項目、整治村容村貌……多年來,該支隊官兵接力續寫“魚水情深”的時代新篇,正是對當年“王二嬸”“李鐵柱”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好回報。

參觀結束前,支隊官兵與山底村的老黨員、老民兵代表圍坐一起,共話變遷,暢敘情誼。村支書緊緊握住支隊領導的手:“80多年前,沒有咱子弟兵,就沒有山底村﹔今天,看到咱們支隊官兵,就像是當年的老八路又回來了!”

夕陽的余暉,為山底村披上金色的薄紗。官兵們在地道遺址紀念碑前整齊列隊,舉起右拳庄嚴宣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錚錚誓言響徹山谷,陣陣回響激蕩心間。(李真 苗雨 趙梓淇)

(責編:王瀟瀟、彭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