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軍分區創新推出“五微”教育模式——
處處設課堂 時時受教育


初秋的隴東,驕陽似火。甘肅省天水市民兵訓練基地,剛結束戰術訓練的民兵圍坐成圈,一場關於“新時代民兵是什麼樣子”的“微討論”隨即展開。“汛情就是命令。在抗洪一線,我們連續奮戰38個小時,許多民兵手磨破了,但沒有一人后退……”民兵張磊結合去年參加抗洪搶險的經歷,暢談自己的體會與感悟。
這是天水軍分區運用“微課堂、微話題、微輔導、微討論、微辨析”“五微”教育模式,聚焦“鑄牢政治忠誠、打好攻堅之戰”深化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一幕。今年以來,該軍分區針對人員集中難、教育時間碎片化等特點,創新推出“五微”教育模式,將教育觸角延伸到訓練場,讓學習教育接地氣、見實效,激發官兵和民兵矢志精武的強勁動能。
“當年紅軍強渡渭河,靠的不僅是勇氣,更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渭水河畔,武山縣人武部軍事科參謀劉雄利用訓練間隙開講的“微課堂”,讓30余名參訓民兵聽得入神。“一堂10分鐘的微課,運用紅軍強渡渭河時的史料,把大主題講得具體可感。”民兵周強說,這樣的教育令人耳目一新。
“傳統教育模式集中授課多、單向灌輸多,官兵參與感不強,導致教育效果打了折扣。”該軍分區領導介紹,他們打破“你講我聽”的單向灌輸,引導授課人員以“小切口”解讀“大問題”、“小案例”闡釋“大道理”,既講“天下事”又講“身邊人”,構建起“碎片時間系統學、具體問題靶向解”的教育體系,讓理論入腦又入心。他們還用發生在官兵身邊的事例、當地紅色故事、先進典型訪談等素材,讓教育內容“可感”又“可觸”,從而激發官兵和民兵訓練熱情。
前不久,該市秦州區人武部組織民兵應急連進行森林滅火訓練,幾名年輕民兵對“傳統工具能否派上用場”有不同看法。這一細微變化被帶隊骨干謝健捕捉到,隨即以“如何看待應戰應急中‘土辦法’與‘新裝備’”為題發起“微討論”。曾參加過多次抗洪搶險任務的民兵李建軍掏出手機,展示用鐵鍬開挖泄洪溝的現場照片:“道路中斷,關鍵時刻用‘土辦法’打通了生命通道。”
話題一打開,“微討論”一下子熱烈起來。大學生民兵王媛結合所學專業提出“新舊結合效率更高”,退役軍人、民兵趙剛則補充“傳統技能是保底手段”……你一言我一語,思想的火花越擦越亮。當晚,該人武部整理出《應急裝備使用辯証觀》“微輔導”教案,通過組織民兵學習,告訴大家:“遂行支援保障任務,既要熟練掌握新裝備,又要練硬基本功……”
針對一些模糊認識,該軍分區設置“訓練標准如何把握”“民兵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有多大”等話題展開辯論,讓官兵和民兵在思想交鋒中校准精武航向。
“練隊列、站軍姿,算不算精武?”在該市民兵訓練場,今年剛入隊的民兵張浩拋出的問題,讓“微辨析”陡然升溫。有人覺得“隊列練的是作風,與打仗不直接相關”,有人則認為“連隊列都練不好,如何完成支援保障任務”。
辨析,重在辯出真理。帶隊骨干孫金平現場播放了一段軍分區去年組織戰備拉動的視頻。鏡頭裡,一支民兵分隊行軍紀律鬆散,遇到特情時,動作不規范、處置不及時,被導調組當場判定不合格。“民兵也是兵,首先要有紀律意識,就像麥積山石窟,是一錘一錘精准鑿出來的,才有跨越千年的‘東方微笑’……”孫金平的話讓大家豁然開朗,“日常養成是提升戰斗力的重要基礎”成為共識。此后,組織隊列訓練,民兵格外專注。
如今,這種“小切口見大道理”的微教育,在該軍分區成為常態。他們聚焦工作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自媒體上的時事頭條等官兵和民兵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依托“五微”教育模式,利用訓練間隙、工作之余等時機,引導所屬人員亮觀點、晒思想、話心得,營造處處設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濃厚氛圍。
“壓力無處不在,適度壓力激發潛能,過度壓力會導致焦慮,隻有接納壓力才是應對壓力的正確方式……”不久前,麥積區人武部領導在營區小道的一番話,讓軍事科參謀魏國慶寬慰不少。此前,因大項任務交織,負責多項工作的魏國慶背上思想包袱。人武部領導敏銳捕捉到這一心理變化,利用飯后散步的時機,和魏國慶談心交心,傳授工作方法,幫他緩解壓力。魏國慶調整心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負責的某項工作在上級的考評驗收中取得優異成績。
今年以來,該軍分區完成多個課題的研練,一批訓練成果經過檢驗論証,為遂行支援保障任務打下基礎。(劉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