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寧縣人武部持續助力幫扶村發展特色產業——
羊圈傳出增收曲


添草料、查存欄、拌飼料……近日,甘肅省會寧縣大溝鎮韓家岔村惠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羊圈裡,一片忙碌景象。新修建的青貯池旁,村民們正將苜蓿草打包儲存﹔淨化水通過自動飲水器流入食槽,羊群低頭飲水的聲響此起彼伏。
“在合作社喂羊,1個月能掙不少哩。”正在給羊群添草料的村民韓守業,手裡的瓢沒停下,“以前農閑時只能在家待著,出去打工吧,家裡老人娃娃沒人管。自從縣人武部幫著把合作社辦起來,咱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家裡的事也顧得上,心裡踏實得很。”
韓家岔村的變化始於2023年。先前,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下老弱婦孺守著旱地過日子。那年3月,會寧縣農業農村局批復了韓家岔村養殖產業園建設項目。施工隊進村時,村民們都跑去看。大家盤算著:500多平方米的標准化圈舍能養多少羊?200平方米的草料棚夠吃多久?到了7月,產業園建成,嶄新的圈舍和球型水窖立在山腳下。大家欣喜之余,心裡仍然有些犯嘀咕:“養羊真能讓咱過上好日子?”
真正讓村民心裡踏實下來的,是會寧縣人武部的精准幫扶。2024年開春,人武部干部職工帶著幫扶資金進村。他們先是購入了110隻小尾寒羊,添置了鍘草機和飼料粉碎機,剩余資金用於儲備草料。惠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彥軍回憶:“第一次見到人武部的同志,都沒顧上寒暄幾句。他們在羊圈裡忙著量尺寸、記數據,一忙就是一整天。”5月,110隻膘肥體健的小尾寒羊被卡車運到村口,全村人都圍了上來,有人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羊背,眼裡滿是激動。到了10月,大溝鎮政府又給合作社添了200隻羊,圈舍裡更熱鬧了。韓彥軍算過:“一隻母羊一年能下兩窩羊羔,年底光賣羊羔就掙了近10萬元。”
今年4月,大溝鎮政府謀劃起肉羊養殖產業提升項目,會寧縣人武部的精准幫扶全程跟進。他們先是聯合農業專家定方向,提出“提質不盲擴”的發展策略,針對飼料存儲難題,協調資金修建青貯池,延長飼料保鮮期﹔對接畜牧站引進杜泊羊種公羊,讓羊羔出肉率增加兩成﹔申請資金添置了自動喂料裝置,提高喂料效率。
他們又投入資金,擴建圈舍,還修建了防疫隔離區。“以前羊多了,一到換季容易生病,現在分開養,省心又安全。”負責合作社防疫工作的村民韓志文介紹,他以前在外做獸醫,聽說村裡搞養殖,特意回來加入合作社,“在家門口工作,比在外頭打工安心。”
產業要升級,人武部幫著算細賬:“光賣活羊不行,得搞深加工。”他們請來食品企業技術員,按市場標准進行車間改造,跑手續、爭資金全程搭手﹔對接了縣城的連鎖超市,還聯系了部隊后勤採購點,暢通銷售渠道。
如今的韓家岔村,借著產業發展的東風變了樣:羊圈旁蓋起新瓦房,土路變成水泥路,村小學也翻修一新。17名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來了,韓守業的兒子就是其中一個。“以前娃總念叨啥時候能在家門口掙錢,現在合作社要招工,他正好能回來。”韓守業望著山坡上的羊群,笑著說,“這產業興了,村子活了,咱的日子也是跟上了鄉村振興的腳步。”
山風掠過,帶著草料的清香,也吹來鄉村振興的希望。從幾間簡陋的圈舍到初具規模的養殖產業園,從零散養殖到產業鏈逐步完善,韓家岔村的肉羊養殖之路,正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正如韓彥軍常說的:“幫扶是外力,咱自己也得爭氣,只要肯干,好日子還在后頭呢。”(王鵬飛 靳曉峰 楊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