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風”永遠不會過時


一個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一個則是“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結果,前者因作風優良而贏得人心,后者因作風敗壞而喪失人心。延安和西安,兩座相距僅300公裡左右的古城,卻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深刻的作風較量中,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的密碼。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
一位作家在《回望延安》中寫道:“那是一個奮發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毛澤東同志自豪地說“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並連用“十個沒有”令人信服地闡釋了這種“進步”: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同“延安作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代表著國民黨作風的“西安作風”:懶惰廢弛、賣官鬻爵、毀法亂紀、欺壓百姓之風愈演愈烈,很多官員大發國難財,特別是抗戰勝利后,不少國民黨大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爭相搶金子、換車子、霸女子、佔房子、要票子,把接收變成了“劫收”。
作風是決定人心向背的關鍵。老百姓認識和評判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最直觀、最有力的依據就是其作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歷史過程,深刻印証了這個真理。艱苦朴素、廉潔奉公的“延安作風”,孕育的是一個民族的“興國之光”,使共產黨的根、人民軍隊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眾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裡,使黨、軍隊和人民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煥發出巨大的力量。作風優良塑造英雄部隊,作風鬆散搞垮常勝之師。我軍要強大,作風必須過硬。丟掉了好傳統好作風,就是自潰堤壩、自毀長城。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風失守是最嚴峻的危險。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條件,相比延安時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延安作風”沒有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延安作風”中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核,包括矢志不渝的信仰信念、公而忘私的堅強黨性、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艱苦奮斗的良好風尚、以上率下的示范引領、廉潔奉公的道德操守等,都需要我們永遠傳承和弘揚。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各級應准確把握新形勢下作風建設規律特點和工作要求,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軍委十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滾石上山的勁頭、爬坡過坎的勇氣,緊盯不放、寸步不讓,擰緊螺絲、上緊發條,堅決防反彈回潮、防隱形變異、防疲勞厭戰,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在久久為功、化風成俗中實現弊絕風清、海晏河清。(康文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