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思維方法推動作戰理論研究


“軍事理論現代化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在強軍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先導作用。”當前,信息化智能化作戰,是數量巨大、相互作用的指揮實體和行動實體,運用大量信息化和智能化武器裝備在陸、海、空、天、電等多維空間同時展開的對抗作戰。它既不是僅基於武器平台之間的對抗,也不是各大武器系統“剛性”組合式對抗,而是兩大復雜自適應系統之間的“柔性”對抗,作戰方式呈現出非線性,作戰力量集成為涌現性明顯的復雜系統,作戰行動表現為適應性極強的自組織行為,作戰戰場形成流動性很大的網絡化空間,其復雜系統特征已然明顯,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理論研究創新發展迫切需要擁抱系統思維方法,把握系統思維的方法論精髓,注重整體描述與局部描述相結合、定量描述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確定性描述與不確定性描述相結合。
強調局部分解描述的同時,注意從整體上認識與把握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問題。古代研究和實施作戰的方法論本質上是整體論,強調從整體上把握和描述作戰事物。機械化作戰主體方法論是還原論,主張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去研究,突出表現為以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為代表的分析重構思想,即按照還原論的線式分析思維方法,將戰爭看作是一個由無數細小的格斗、戰斗組成,若干次戰斗組合成一次戰役,若干次戰役組成一次戰爭。先研究每一次細小的格斗和戰斗的特點規律、實施方法,再擴大到大的戰斗、戰役,直至戰爭。這種戰爭問題的研究處理方式與工業時代機械化生產方式相對應,與機械系統的組合作用原理相吻合,在這種分解作戰方法論思想的指導下,機械化作戰理論有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取得巨大成功。但隨著現代技術日益發展,作戰實踐越來越信息化、智能化和復雜化,復雜系統特征日趨明顯,僅僅靠分析重構方法顯然不再夠用了。不還原到作戰要素層次,不了解作戰的每一個局部細節,我們對作戰體系的整體認識只能是直觀的、籠統的﹔沒有對作戰體系的整體把握,我們對作戰的認識只能是零碎的、機械的,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整體把握作戰的特點、解決作戰指導問題。為此,對信息化智能化作戰進行研究,要把整體描述和局部描述結合起來,既要用局部描述對其進行全面分析,弄清系統每個構成要素,確定系統中的元素或組分是按照什麼樣的方式相互關聯起來的,明確作戰系統所處的環境和功能對象,系統和環境如何互相影響﹔又要用整體描述把握系統整體涌現性,利用直接綜合、統計綜合或更復雜的綜合方法對信息化智能化作戰體系進行有效的綜合分析。
追求精確化定量描述的同時,回歸強化定性研究處理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問題。任何系統都有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兩方面,定性特性決定定量特性,定量特性體現定性特性。隻有定性描述,對系統行為特性的把握難以深入准確。但定性描述是定量描述的基礎,定性認識若不正確,不論定量描述多麼精確漂亮,都沒有用,甚至會把認識引向歧途。定量描述是為定性描述服務的,借助定量描述能使定性描述深刻化、精確化。定性描述與定量描述相結合,是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研究的基本原則之一。冷兵器作戰由於其作戰的程序簡單、涉及的作戰力量單一、作戰謀略性強,只要把作戰的一般規律運用靈活,充分發揮作戰謀略就能取得作戰的勝利,為此,定性描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機械化作戰由於其程序性、規范性和力量規模的加和性,流水線式的作戰與大工業機器作業一樣,需要提供完美的定量描述,為此,產生了作戰運籌學等精確化、數量化的描述科學。然而,隨著信息化智能化作戰系統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復雜,僅僅用定量化描述將越來越困難。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系統思維要求重新評價定性方法,反對在作戰系統研究中片面地追求精確化、數量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那種不能反映作戰真實特性的定量描述不是科學的描述,必須拋棄,要注意把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結合起來。
注重確定性描述與不確定性描述相結合,研究與處理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問題。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有很多種類,如隨機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歧義性等等。自從牛頓力學創立以來,科學研究逐步發展出兩種並行的描述框架。一種是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確定論描述,另一種是由統計力學和量子力學發展起來的概率論描述。現代系統思維的總體發展越來越要求把兩種描述框架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新框架。機械化作戰往往表現出程序性和線性,在時間上按照作戰進程分作戰階段,在空間上按照幾何規則圖形進行縱深梯次描述和研究,往往追求其確定性和平衡態﹔而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呈現出非線性、不確定性、動態性和復雜性特征,可以按照系統思維的混沌理論、遠離平衡態以及模糊理論等進行抽象和描述。把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描述方法結合起來,既要做到在具體作戰行動上尋求精確的方法手段,又要在作戰的總體把握上運用現代系統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尋求不確定性的表達和描述。(陶立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