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內外結合”新要求


“內外結合”是內線與外線結合的兵力運用方式,是傳統用兵之道。“內線作戰”是以己方為中心在多個方向對敵的離心作戰態勢,“外線作戰”是己方多個方向對敵中心的向心作戰態勢。雖然現代戰爭強調“非線式”,已無固定戰線,但以己方為中心,還可將整個戰場空間分為內線與外線,並賦予“內外結合”新內涵新要求。
在力量布勢上內線分布部署、外線相對集優。內線作戰空間以己方為中心,外線作戰空間以敵方為中心,相較於外線作戰空間,內線作戰空間較小。要處理好這一矛盾,一方面,需著眼己方網絡通聯、火力打擊、兵力機動等能力,最大限度拉開內線作戰力量距離,在降低敵打擊效能的同時,依托精干兵力在內線有限空間中展開機動作戰,以動牽敵、盤耗敵方精力資源﹔另一方面,需要擴展內線作戰空間,適時利用外線精干力量打到敵方內線去,這就要求外線力量在分布式部署的基礎上,遵循“集中優勢、體系破敵”的原則,依托高效的網絡信息系統,瞬時聚合作戰能量,對敵體系重心展開毀滅性打擊,力求一擊制敵。
在指揮模式上內線集中決策、外線任務指控。內線作戰因在己方腹地作戰,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被動,需要保証指揮的權威性,而外線作戰在敵方腹地作戰,需要指揮員能夠快速處置突發情況,發揮指揮的靈活性,這一辯証的需求催生了內線集中決策、外線任務指控的指揮模式。內線集中決策是著眼保証指揮決策的權威性,根據作戰需要,上級指揮力量可越級對內線作戰的重要力量實施指揮控制,確保指揮員意圖正確實現。外線任務指控,就是著眼充分發揮外線指揮員及指揮機關主觀能動性,採取任務式指揮的方式,明確作戰對手情況、作戰任務及相關保障資源,由下級指揮員及指揮機關自主地展開作戰籌劃、組織實施作戰,提升外線作戰時效性。
在保障方式上內線多點儲備、外線靈活供應。內線作戰背靠己方,有足夠的保障力量及保障資源展開彈藥供應、軍需供應等,外線作戰面向敵方,保障力量及作戰資源等深入敵方,易遭敵打擊破壞,且將作戰保障資源集中式存放易遭敵打擊,這些嚴峻挑戰對保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內線,要能夠將彈藥、維修、軍需等保障物資隱蔽分散部署,加強偽裝防護、綜合防衛等力量,降低敵打擊破壞風險﹔同時也要根據作戰消耗精准測算相應物資消耗,對作戰保障物資進行預儲預置。在外線,對專用保障物資,按照“主戰+保障”的方式模塊化編組,增強保障物資自持能力﹔對通用保障物資,可依托內線保障中心,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預測等技術,預測統計物資消耗需求,智能選定預置預儲點展開直達供應。(張軍強 郭福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