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海上自衛隊推進“軟件優先”轉型


據外媒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正推進所謂“軟件優先”的轉型路徑,擬將作戰能力建設思路從傳統以平台為中心,轉向以網絡和數據為中心。這一戰略調整意味著其不再單純追求武器裝備的硬件性能提升,而是通過智能化作戰系統整合與模塊化升級,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
借軟件重構威懾力
日本海上幕僚監部裝備計劃部長星直也在出席英國“聯合海軍展2025”會議時表示,海上作戰正從物理域向非物理域快速拓展,日本需轉向“以能力為中心、軟件優先”,以此維持作戰敏捷性。這一表態反映出日本海上自衛隊已將“軟件優先”確立為能力建設的重要方向。
所謂“軟件優先”,意味著不再將艦艇、飛機或海上無人作戰系統等單一平台視為核心,而是將其作為網絡化作戰系統的節點,圍繞高適應性軟件系統進行布局。其核心理念包含3個關鍵轉向:從以平台為中心轉向以能力為中心,從以硬件為中心轉向軟件主導,從固定開發周期轉向實時敏捷適應。日本防衛省文件顯示,該戰略旨在通過智能化系統整合,構建分布式殺傷能力,打造一支“更智能”的海上艦隊。
按照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說法,這一轉型基於對海上作戰環境變化的深度研判。首先,信息域已成為海上作戰的關鍵領域,未來海上優勢取決於威脅感知、數據分析及快速決策能力,單一平台性能優勢已難以確保整體作戰優勢。其次,海上作戰形態正從“平台中心戰”向“網絡中心戰”轉變,軟件和數據成為賦能戰備狀態、后勤保障、任務規劃及訓練計劃的基礎性要素。再次,通信技術發展經驗表明,軍用軟件系統需像智能手機應用一樣持續迭代,而日本傳統防務項目長達10年的開發周期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威脅環境,必須建立持續改進機制。地區沖突中,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系統應用范圍較廣,這類裝備和技術的演進迭代速度很快,進一步凸顯發展快速適應能力的必要性。
系統布局決策能力
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武器平台的性能、升級速度及任務適應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搭載的軟件系統。為此,其計劃減少軟件系統對單一平台的依賴,將各類平台設計為互聯互通系統的一部分,全面採用開放式架構並建立統一數據標准,實現系統間數據共享與協同。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正加速推進OYX-1艦載指控系統研發,將其作為“軟件優先”模式下的核心決策系統。該系統採用開放式架構,能為有人平台和無人作戰系統提供模塊化、可擴展的軟件應用支持,並可通過軟件升級動態調整平台作戰功能。按計劃,OYX-1艦載指控系統將率先安裝於改進型最上級護衛艦。最上級護衛艦由三菱重工擔任主承包商,該級艦自動化程度較高,並擴展部署多種無人作戰系統,以降低對人力的依賴。日本計劃建造12艘最上級護衛艦,目前已交付8艘,預計2028年底前交付其余4艘。
為構建從作戰一線到系統開發的實時反饋閉環,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艦員編制中新增“軟件維持官”崗位。根據日本2025財年定員法修正案,每艘配備OYX-1艦載指控系統的最上級護衛艦將設2名專業人員。其中,“作戰軟件官”負責雷達火控、導彈射控、電子戰算法等模塊的補丁更新﹔“網絡/數據鏈官”負責“協同作戰能力”系統、艦內千兆以太網及衛星OTA通信系統的密鑰和路由器維護。這兩個崗位均被授予艦載服務器最高管理權限,專門負責全艦軟件系統更新與維護。
尚在技術探索階段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軟件優先”概念,本質上是“軟件定義戰爭”理論的延續與拓展。從以平台為中心向以網絡和數據為中心轉型,在多國海軍中已不罕見。比如,美國海軍DDG-1000驅逐艦借助“TSCE全艦計算環境”系統,整合全艦作戰、動力、預警等多個子系統,初步實現傳感器、武器系統和指揮節點間的實時互聯互通。美國海軍還增設“軟件軍士長”崗位,招募軟件領域技術人員。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軟件優先”概念借鑒了美軍技術和經驗,其核心系統OYX-1的人工智能模塊依賴美方企業提供機器學習框架,可能導致算法本土化適配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軟件優先”不僅是技術轉型,還涉及文化和組織層面的適配轉型。日本海上自衛隊需推動包括制度、流程及組織架構等在內的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目標在短期內難以實現。
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推進“軟件優先”轉型,實際是賦予海上作戰平台動態調整能力,為其后續發展進攻性作戰能力預留技術接口,同時依托自主軟件架構研發與人才培養,逐步降低對美國的技術依賴,為未來獨立開展軍事行動奠定基礎。這種以“技術賦能”為包裝的轉型,本質上是日本持續突破“專守防衛”原則、弱化和平憲法約束的又一體現,其隱含的軍事擴張傾向需引起廣泛關注與警惕。(子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