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三代濟南艦,一脈奮進心

2025年09月03日08:58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登艦即臨戰——這是記者登上濟南艦的第一感覺。

雷達機櫃旁,中士魏東旭正帶領戰友拆卸保養設備。深耕艦艇雷達戰位9年,他早已練就探查裝備隱患的“尖耳銳眼”。

“每天走上工作崗位,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掌握裝備的狀態。”談及這一習慣,魏東旭道出一段經歷。

那年1月,濟南艦正執行戰備巡邏任務。凌晨,雷達突發故障,無法實時測定航行信息。特情出現后,魏東旭迅速趕來並判斷出問題症結。他攀爬至故障部位完成備件更換,很快令裝備恢復正常。

雖然沒有影響任務進行,但這件事讓魏東旭陷入沉思:隻有全面細致的檢查,才能將隱患排除在陣前。從那以后,每日早起巡檢所有執掌裝備,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

魏東旭身上,濃縮了一代代濟南艦官兵的奮斗身影。榮譽牆上的艦史,是最好的見証——

1950年3月命名的第一代濟南艦,是我軍在渡江戰役中繳獲的海防艦﹔1971年服役的第二代濟南艦,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導彈驅逐艦﹔第三代濟南艦於2014年加入人民海軍戰斗序列,是052C型導彈驅逐艦。

三代濟南艦,一脈奮進心。7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繼承先輩精神,在崗位上不懈奮斗,續寫新的榮光。

在榮譽欄裡,記者看到:集體三等功、“四鐵”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獎牌熠熠生輝﹔創新戰法訓法、幾十項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第三代濟南艦首批艦員朱江、主炮班長李富欣、輪機技師王兆峰等優秀官兵的名字在榜單上閃耀。

“每一項榮譽、每一次收獲都是傳承與奮進的結果。”朱江的日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時代在變,艦型在變,但艦魂不變。”濟南艦政委說,正是一代代官兵接續傳承,把“使命、信念、榮譽”的艦訓融入血液裡,落實到練兵備戰中,這才有了他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成就。

時刻准備著!准備出擊,准備戰斗——這是強軍征程上第三代濟南艦官兵肩負的重任。

完成採訪,記者走下舷梯。回首望去,隻見濟南艦昂首挺立,直面大海的方向——那是它破浪前行的航向,也是它制勝未來的方向。

日沉星起,大明湖畔的寧靜與祥和,絲毫掩蓋不住這座英雄城市波瀾壯闊的歷史:19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英勇的人民軍隊一舉解放濟南城,為這座城市注入血脈傳承的偉大精神。

霧鎖海天,東海某海域雷達飛旋、艦炮轟鳴,一艘以“濟南”命名的導彈驅逐艦攻堅克難、搏擊海天,在新時代鑄就屬於自己的榮光。

一城一艦,不只是同名,更流淌著相同的紅色基因。從歷史走來,在奔向復興的道路上,一代代官兵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練就“隨時能開火,開火即勝利”的本領,才能扛起使命

高速航渡中,濟南艦與“敵”艦不期而遇。雷達、主炮系統等准備就緒,艦長緊盯大屏幕上的態勢圖,隻下達了一個等待時機的命令。

“開火!”一聲令下,人艦齊動,十余發炮彈在火光和硝煙中朝目標呼嘯而去……

“等待,是為了更好地出擊。戰術上我們可以等,但加速提升戰斗力我們不敢等。”官兵們深知,強軍號令如戰鼓催征,練就“隨時能開火,開火即勝利”的本領,才能扛起使命。

並不是所有本領都是與生俱來的。

記得現在的濟南艦還在造船廠的船台上時,面對一個個難題,首批接艦官兵深感責任重、壓力大——大部分艦員都沒有接觸過新裝備,如何保証接艦質量?時間緊任務重,如何達到出廠即能戰的目標?

“當年,第二代濟南艦作為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被稱為‘海軍裝備試驗的開路先鋒’。今天,我們同樣要實現跨越轉型突破。”時任政委為首批艦員講授“上艦第一課”,帶領大家回顧前輩們的開拓征程——

第二代濟南艦在役期間,官兵們克服一切困難,先后完成多種武器系統及艦載機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等1400多項裝備試驗﹔多次執行太平洋遠航、南沙戰斗巡邏、軍事演習等重大任務,實現中國海軍首次跨越赤道航行。

“如今的第三代濟南艦,無論噸位、續航力、裝備性能還是綜合戰力,相比之前都有了跨越式進步。我們更應該用好這個平台,發揮出它的最大戰斗力!”時任政委發自肺腑地說。

聆聽前輩們光輝的奮斗歷程,接艦官兵深受鼓舞。“我們這代人有責任傳承好濟南艦的精神”“隻有放開手腳大干一場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討論中,大家爭相發言、熱情高漲,立志堅決完成任務、加速戰斗力生成。后來,這堂課也成為一項傳統,是新艦員上艦后的必修課。

響鼓不用重槌。學用系統、摸索管路、調試裝備……官兵們積極投入新裝備新戰法的學習訓練,制訂優化全艦各項部署,細致完善數十種方案預案。艦上學習研討蔚然成風,各崗位專業人才能力素質快速提升。

每每回憶起那段時光,輪機班長王兆峰總會提醒自己,續寫先輩榮光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唯有做到常練常新、常新常備,才能取得更高的訓練質效。

多年前,在某護衛艦服役了13年的王兆峰,被抽調至新組建的濟南艦,負責燃機專業工作。面對全新戰位、陌生裝備,他深知,裝備更新換代很快,以前的工作訓練經驗大多不再有參考價值。

為了快速形成戰斗力,王兆峰帶領全班以新兵姿態,扑下身子學原理、練操作,刻苦鑽研燃機裝備使用。從“新兵”到“尖兵”,他不知道熬過了多少個日夜。這些年,王兆峰牢牢守好戰位,保障裝備安全運行,連續多年獲得支隊專業比武第一名。

前段時間,一次海上訓練,在完成多個實彈射擊課目后,夜間防空反導訓練驟然打響。捕獲目標后,濟南艦沒有一味在“最佳距離”上組織抗擊,而是在靶標進入射擊范圍后不久,就實施遠距離射擊。

拉遠射擊距離,意味著訓練難度陡然增加,濟南艦官兵緣何“自找麻煩”?

“這次我們檢驗了夜間瞄准設備的極限性能,心中也多了一份勝戰底數。”射擊結束,艦長滿心歡喜——“最佳距離”上命中率高並不等同於戰斗力強,如果過於追求“炮響靶落”“發發命中”等光鮮成績,而降低了訓練標准和難度,那成績再好也經不起實戰考驗。

將訓練准星鎖定實戰靶標,早已成為濟南艦官兵練兵備戰的常態。

“我們肩負著執掌新型戰艦,延續濟南艦輝煌的光榮使命。”面對未來戰爭的復雜多變,艦上官兵秉持“從有到優”的革新理念以變應變,勇於擔當作為,在礪兵大洋的深藍航程中實現成長和突破。

信念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認定事實的堅持

“信念,真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是電視劇《士兵突擊》裡的台詞,也是第二代濟南艦艦員劉崗“講給”第三代濟南艦艦員俞學文的話。

如今,俞學文已是艦上雷達專業的技術骨干。他沒有忘記當初剛接艦時的不易,更牢記著劉崗身上“許三多式的品質”帶給他的莫大鞭策。

新裝備要求新技能。對年輕同志來說,是直接學習新知識,但對俞學文這樣的老兵,是要打碎原有的認識進行重塑。

“大到系統模塊、小到元器部件,原理、結構、操縱維修技巧和之前的有很大變化,改變固有思維並非易事。”俞學文說,自己感到困難重重,甚至產生了畏難情緒。

眼看著俞學文的斗志一天天消減,這時候,劉崗的故事給了他鼓舞和力量。

一次海上試航,雷達裝備運行不穩定,由於新型雷達內部的模塊和線路與老裝備有天壤之別,這讓俞學文一籌莫展,只能打電話請廠家、院所的專家進行遠程指導。

“老技師也遇到新問題啦。”這本是一句戰友的調侃,可俞學文聽后內心很不是滋味。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獨自坐在書桌旁,拿起桌上的《濟南艦艦史》。

翻到“人物篇·劉崗”時,俞學文認真讀了起來——

劉崗和第二代濟南艦的邂逅,是在1994年冬天,那時候他剛滿18歲。

跟隨戰艦馳騁深藍的13年裡,劉崗把執掌的裝備裡裡外外研究得十分透徹。有一年,濟南艦參加重大演習,某型裝備突發故障無法正常運轉。劉崗根據現場情況立即判斷出故障源頭,並完成裝備修復,確保演習順利進行。

“我學歷沒有別人高,但我可以做老黃牛﹔我思路沒有別人活,但我可以多練習﹔我進步沒有別人快,但我堅持干一行專一行。”從血氣方剛到沉穩老練,劉崗靠的是堅定的信念,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從來不氣餒、不放棄。

2007年,第二代濟南艦退役進駐海軍博物館后,劉崗等3名官兵不舍戰艦情緣,經組織批准擔負留守任務。他們跟隨艦艇來到海軍博物館,繼續在艦上進行維護保養、日常管理等工作。后來,其他兩名戰友先后退役,艦上隻剩下劉崗一個人了。

那一年,電視劇《士兵突擊》正在熱播,因為身上的那股韌勁和執著,也因為他的深情堅守,劉崗被大家稱為濟南艦的“許三多”。

“信念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認定事實的堅持。”這句話突然在俞學文腦子裡蹦了出來。他想,老技師之所以能長期勝任崗位,靠的不是年齡,也不是資歷,應該是認識問題的老道、處理難題的老練、自省自進的老成。

壓力就是動力,堅持就是勝利。那以后,俞學文白天跟著隨艦工人邊調試邊了解操作流程,午休時間對照教材和圖紙學習裝備原理,晚上熄燈后又自學電子信息技術。就這樣用功不輟,他學完了某型艦雷達全部教材,資料和筆記積累了一摞。

看著俞學文廢寢忘食的樣子,戰友關心道:“從出廠到入列還有段時間,這麼加班加點會把身體搞垮的。”他回答:“時間不等人,出了船廠就是上了戰場,必須抓緊機會學精專業技術,練好艦艇兵的看家本領。”

第三代濟南艦入列后,俞學文過硬的專業能力獲得官兵一致認可。那年,執行環球訪問任務期間,艦上某型雷達突發故障。他憑借豐富經驗和細致排查,很快就判定問題出在天線上。冬季的北歐海域,氣溫極低。俞學文二話沒說,當即背上備件和器材,頂著凜冽的海風爬向故障部位。經過奮力搶修,故障順利排除。

“關鍵時刻如果頂不上去,那我這些年堅持的意義何在?”他說。

如今,俞學文的衣兜裡,常揣著一本紙頁已泛黃的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記滿了各類裝備故障情況和維修心得。那是他的堅持所在,也是雷達兵的經驗“寶典”。正是在俞學文等一大批專業骨干帶動下,艦上官兵學習和趕超的氛圍日益濃厚,全艦戰斗力不斷提升。

“看我雷達的眼睛,注視著祖國深藍的遠方﹔聽我導彈的怒吼,鎖定著敵人進犯的方向……”

在濟南艦上,還有一種堅持——每逢新艦員上艦,全體老艦員齊唱艦歌《守護深藍海疆》,他們用濟南艦特有的方式,對新戰友表示歡迎。

艦歌裡注入了官兵們凝心聚氣、矢志打贏的信念,每次高唱都會令人心潮澎湃。濟南籍士兵劉秋月說:“我在濟南出生,在濟南艦上成長。以我之奮斗,為濟南艦鑄就新的榮光,是我堅持的信念。”

榮譽不是守出來的,是需要不斷去爭創的

前不久,一張獲獎証書在艦上引起了不小轟動。情電部門二級上士寧源娟上報的一篇專業研究論文,在海軍組織的評比中獲獎。這也是她繼獲得全軍獎項之后,再次取得殊榮。

剛上艦時,寧源娟就對執掌的通信裝備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有時間就守著裝備認真研究,從內部構成到運行原理,再到使用方法,她逐步摸透,性能參數爛熟於心。

為了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通聯信號,在濟南艦進廠修理期間,寧源娟主動申請隨支隊其他艦艇出海執行任務。靠著一遍遍聽、一點點學,她梳理出幾十個典型通信頻點,採集了多型艦船通聯信號,為精通專業打下堅實基礎。

榮譽,源自日復一日的積澱,也為寧源娟成長進步注入動力。這些年,她不僅自己鑽研通信裝備性能,為指揮員判情提供重要依據,也帶動越來越多戰友“為榮譽而戰”。

導航雷達班的魏東旭就是其中一員。

魏東旭所在崗位是艦上的“黨員先鋒崗”,班員多次在支隊專業比武中載譽而歸,不少兄弟艦艇參加重大任務時,都會邀請他們出海把關指導。然而,隨著一批批成熟骨干分流到新組建的艦艇上,班員成分新帶來的問題一度讓他苦惱。

“骨干散作‘人才種子’,這本身就是一種榮譽。‘黨員先鋒崗’要做人才‘孵化器’。”艦領導一直關注著魏東旭所在班的情況,及時靠前做起了思想工作。

“榮譽不能隻挂在牆上,榮譽背后的實力才能贏得勝利。隻有永葆敢爭榮譽的奮進姿態,才能在追尋榮譽的征程上長本事、強實力。”魏東旭感悟道。

這次交流討論后,導航雷達班鉚足一股勁、擰成一根繩,全身心投入裝備研究和訓法創新。那年,新任導航兵完成獨立值更考核的訓練時間大大縮短。年底,在支隊群眾性練兵比武中,該班取得2項第一、1項第二的好成績。

“榮譽不是守出來的,是需要不斷去爭創的。”濟南艦黨委班子清楚認識到,爭創榮譽的過程,就是研戰謀戰的實踐過程。

近年來,濟南艦擔負的戰備訓練任務日益繁重,“海上為家、港岸做客”早已成為官兵的工作生活常態。為激發練兵動力,他們通過舉辦“勛表故事會”、授予“艦員專屬編號”、頒發“艦艇服役紀念章”等方式,形成了“榮譽一起維護、功勞上下共創、成績共同取得”的火熱氛圍。

前不久,濟南艦傳來喜訊。官兵們探索創新的“圖表式訓練法”被上級推廣,令大家深感振奮。

“練兵備戰沒有終點,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我們要敢於求變創新。”該艦艦長介紹,他們針對艦艇專業難度大、人才培養周期長等現實矛盾,主動打破原有訓練慣性思維,創新繪制“三圖三表”,提升骨干培養質效。上至艦領導,下到普通一兵,大家辛勤付出的成果最終發揮了作用、獲得了各級認可。

理念在變化,裝備在更新,人員在交替,但濟南艦官兵矢志打贏的信念始終如一。迎著時代的浪潮奮楫前行,這是一場永不止步的“接力跑”。

“用奮進的姿態,守住信念、扛起使命、不負榮譽,不負身上的紅色血脈……”東海某軍港,晨曦微露,一場出海任務動員儀式在濟南艦飛行甲板展開。

濟南艦艦歌響起的那一刻,全體艦員齊聲合唱——

“不懼風浪,不畏敵強,波濤裡練就狂風裡長,誓死守護深藍海疆……”(沈揚 王康鵬 向黎鳴 胡雲艷)

(責編:溫璐、馬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