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乳山市“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
宣傳英烈精神 爭做英雄傳人


“戰斗到最后,班長王殿元和兩名戰士抱在一起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沖上來的日軍同歸於盡。全班10名戰士壯烈犧牲,1000多名群眾安全脫險。從此,他們擁有一個不朽的稱號——‘馬石山十勇士’……”
秋季開學第一課,山東省乳山市第二中學高一新生,聆聽“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班長辛明亮關於“十勇士舍身救群眾”的英勇事跡后,個個沉浸在悲憤之中。淚光閃爍間,紅色基因的種子悄然在心底萌芽。
“‘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自組建以來,以宣傳英烈精神、爭做英雄傳人為己任,時時處處用行動擦亮英模品牌。”乳山市人武部領導介紹,該民兵班10名隊員中黨員8人、退役軍人9人,在精武強能的同時,他們通過場館解說、基層宣講、網絡推廣等方式,讓“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走進千家萬戶。
1942年,敵后抗戰處在最困難時期,日軍調集兩萬余人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實行拉網式大“掃蕩”。11月23日夜,膠東各縣7000多名群眾和部分八路軍傷員被包圍在馬石山地區,情況萬分危急。膠東軍區第5旅第13團7連6班執行完任務路過馬石山,看到群眾身陷絕境,毅然決定留下來幫助群眾突圍。班長王殿元率領全班3次進出日軍包圍圈,救出1000多名群眾。就在第4次進入日軍包圍圈時,遭遇敵人猛烈攻擊,6班彈盡糧絕、寡不敵眾,10人全部犧牲,史稱“馬石山十勇士”。
為銘記“馬石山十勇士”舍身為民的英雄壯舉,1943年初,膠東行政公署召開馬石山慘案公祭大會,並立下軍民殉難碑﹔1970年,乳山縣在這裡修建了烈士陵園﹔2014年,“馬石山十勇士”被列入全國著名抗日英雄群體名錄﹔2015年,“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落成。如今,這裡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年均接待瞻仰群眾超10萬人次。2023年4月,經威海軍分區批准,“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正式組建。
“重走一次突圍路,才知當年多不易。”前不久,沿著“馬石山十勇士”第2次帶領群眾突圍的路線,記者跟隨新入隊民兵踏上638級陡峭台階,開啟沉浸式的“入隊第一課”。崎嶇山路上,碎石與荊棘不時牽絆著腳步,呼嘯的山風不停掠過耳畔,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的槍炮聲與群眾的求救聲。“這不僅僅是一次重走突圍路,更是一次與‘馬石山十勇士’跨越時空的對話。”民兵們說,通過這次體驗,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十勇士“寧舍自己、不舍群眾”的博大胸懷,更加堅定了講好先烈故事、當好英雄傳人的信心和決心。
“生在馬石山腳下,聽著‘馬石山十勇士’故事長大,我要用一生去弘揚先烈精神。”第一時間申請加入“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並擔任副班長的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倪豪宇,創新宣講方式,用心用情宣講,年均宣講60余場次,先后被乳山市和威海市評為優秀講解員。
“讓英雄走進群眾心裡,就得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講。”該班民兵於辰龍告訴記者,在市人武部和市委宣傳部大力支持下,他們創作了舞台劇、快板書、微視頻等,通過鄉村活報劇、英雄故事會、巡回宣講等形式,努力把“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講新講活、講到聽眾心坎裡。
今年7月,市人武部組織民兵專業分隊與駐軍開展挂鉤訓練,少數民兵因任務重、時間緊產生畏難情緒,一度參訓熱情不高。市人武部及時組織“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深入訓練場,以“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后備尖兵”為主題,做好現場鼓動工作。
“是什麼讓十勇士在絕境中挺身而出?是什麼支撐他們反復沖進包圍圈?答案隻有4個字:‘人民至上’!作為他們的傳人,我們沒有理由懈怠。唯有練強本領,扛起時代重任,才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奉獻,才能在關鍵時刻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聽著辛明亮動情的講述,不少參訓民兵的眼眶濕潤了。民兵孫保中激動地說:“我們要把十勇士的精神化作精武強能的不竭動力,高標准完成挂鉤訓練,以不辱使命的實際行動,續寫他們的榮光!”
據統計,截至目前,“馬石山十勇士民兵班”已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50余場次,受眾超10萬人,成為威海市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侯建國 管水鎖 本報特約記者 於安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